郭美仁
摘 要:語言障礙是多數(shù)智障兒童共有的障礙。與人交往是弱智兒童適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智障兒童自身生存于社會、被社會平等地接納的重要保證。如何有針對性地對智障生開展口語交際實踐,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也引起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 借助活動 口語實踐
對于正常的孩子來說,在寬松的環(huán)境、平等師生關系下,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是能說會道的。他們常常因心有所想、情有所發(fā)而一吐為快。培智學生語言障礙導致了他們的認知活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緩慢。他們說話存在邏輯混亂、詞不達意,不能完整表達內(nèi)心需要的特點;還存在聲音異常、語序顛倒、語法錯亂等毛病,這導致了他們平時表現(xiàn)內(nèi)向不愛說話。究其原因,在教學中老師沒有真正燃起孩子們說話的興奮點是一重要的方面。學生缺乏說話的意愿,口語交際就失掉了基礎。
那么,在學校教學中如何燃起智障生口語交際的興奮點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呢?
一、因材施教,激發(fā)興趣
培智學校新課程實施方案中要求將學生的言語訓練納入選擇性課程中,選擇性是指根據(jù)學生特點開設相關課程,課程中教材內(nèi)容和訓練形式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對于低年級的弱智學生,特別是剛剛開始練習看圖說話的學生,在練習看圖說話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在圖片內(nèi)容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程度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看圖說話內(nèi)容,可以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和知識。在教學看圖說話《水果》時,內(nèi)容是一些學生熟悉的水果:蘋果、生梨、桔子、香蕉等,這些水果都是學生熟識的,在教學中容易引起共鳴。弱智學生大多對吃的東西感興趣,食物更能激發(fā)他語言表達的意愿,從而激發(fā)他說話的興趣。
其次,學生樂于接受的游戲、兒歌、動畫等形式開展。弱智學生由于注意容易分散,很難長時間集中于靜止或不變的圖片上,容易產(chǎn)生厭倦感,說話的興致也不高了。而游戲和動畫形式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同時也使注意力能夠相對而言維持時間長一點。如在教學二年級《它愛吃什么》時,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出示多媒體動畫:小羊愛吃草、小貓愛吃魚、小雞愛吃蟲等,學生看著這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動畫,積極性也增強了,都爭著搶著要說,說話的興趣都被提高了,課堂氣氛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活動引領,讓智障生身體動起來
組織游戲,玩數(shù)學。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也是孩子們獲取知識、鍛煉身體感官行之有效的學習手段和辦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游戲輔助教學,例如《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由于智障生身體自身的缺陷,他們沒有超市購物的經(jīng)驗,對人民幣的認知幾乎為零。因此,我在學校創(chuàng)設了類似于超市的情景,讓孩子們充分體驗用人民幣,買自己喜歡的物品。由于是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想做的游戲,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也使原本枯燥的人民幣課堂頓時變得有趣起來了。
再比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培智四年級的數(shù)學課的教學上,不僅僅教育學生認識錢幣的面值,還通過到超市購物活動,在購物之后如何表示對別人幫助的感激之情,出自內(nèi)心說一聲:“謝謝”。通過教學,使學生融入“大眾交往”和“社會角色”,培養(yǎng)學生交往的基本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xiàn)許多存在的問題,老師一定要杜絕對孩子的歧視和嘲弄,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
三、借助活動,鍛煉孩子們說話能力
智障孩子入校以后接觸最為頻繁的對象是他們的同學,他們與同學的交往勝于他們與成人之間的交往。教師通過引導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們主動參與活動,以愉快的心情,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友好交往的技能,提高口語能力。學校里經(jīng)常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集體出游、節(jié)目表演等。每次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往往是沉浸在快樂之中,而且有些見聞感受在心里不吐不快。教師在這時候給大家一個說一說的機會,適當?shù)匾龑б幌?,讓大家把自己在活動中最感興趣、最有意思或最快樂的事說給同學們聽。學生說話的熱情極高,當然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的條理性,遣詞用句是否準確,語言的流暢性等。
組織校外群體進入學校與孩子們交流活動或帶孩子們走出校門,到不同的場所與別的小朋友和成人交朋友,擴大孩子的社交范圍,逐漸鍛煉和提高孩子交往能力。今年五月時,學校組織去郊外春游?;氐綄W校后全班學生興致勃勃,有的已經(jīng)開始相互交流起來。我就組織學生說說自己的春游感受。全班學生每個同學都發(fā)了言,連平時說不了完整話的同學也講的比平時課上好。
四、 聯(lián)系豐富生活,拓展口語實踐
陶行知先生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社會是個大課堂,智障兒童要生存于社會、平等地參與社會,就必須到這無邊的大課堂去歷練、磨合。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社會親密接觸的機會,豐富學生的交際語言和經(jīng)驗。學校注重與家長、社區(qū)的聯(lián)系,取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與配合,使家庭、社區(qū)和學校形成教育培養(yǎng)的合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yǎng)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向家長介紹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例如,每周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串門,帶孩子外出郊游,指導孩子獨自招待客人,讓孩子購買日常用品,問路,給老師同學打電話等),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水平。給學生布置交際訓練的作業(yè):如“逛商場”,讓學生通過與家人、售貨員等人群的交流來增長知識,提高交際能力;學習了課文里的故事講給父母聽;母親節(jié)是做張賀卡說幾句祝福的話等等。
通過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智障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感,激發(fā)了參加社會交往的積極性。孩子們的話多起來了,回到家能主動與父母“聊天”,有時能較完整地敘述學校搞的活動,發(fā)生的事情。并且學會主動地關心他人,能正常地與人進行各種交往,懂得講文明禮貌,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有的孩子書面寫話能力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