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霜菊 寧波市鄞州堇山小學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美術課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做到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并在“欣賞·評述”領域明確指出要珍視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chǎn)。由此,全國各版本美術教材中大幅增加了民間美術作品欣賞的課型。以浙美版為例,民間剪紙作品貫穿于小學美術教材幾乎每一冊內(nèi)容之中,具體如下:
?
通過對12冊內(nèi)容的梳理發(fā)現(xiàn),剪紙內(nèi)容種類多樣,很多作品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慢慢消失,作品存在于北方的農(nóng)村深處,孩子們很難有接觸和體驗民間美術作品的機會。該現(xiàn)狀的弊端表現(xiàn)為學生面對民間剪紙作品時往往一片茫然,甚至說出“很難看”之類的言語。在美術教學注重“立德樹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2016年9月,中國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提出了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其中“文化理解”將對民間美術類的作品欣賞提出了更高要求。
著名學者尹少淳教授指出:“文化理解”是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xiàn)象和觀念。文化理解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是:學生能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xiàn)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術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理解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xiàn)的文化多樣性,欣賞外國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尊重藝術家、設計師和手工藝者的創(chuàng)造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美術學習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需要學生通過對美術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體驗感受去建立與學生生活經(jīng)歷有關的某種聯(lián)系,于此產(chǎn)生的感受與感動才會帶來好的學習效果。民間剪紙作品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美術文化包括美術語言、表現(xiàn)的構成原理和所蘊含的意義。如何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感悟、認識、接受、理解民間剪紙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達到文化理解的程度,教師在教學前需要進行深入思考。
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民間剪紙作為已經(jīng)遠離當今小學生生活的民間藝術,在設計這一主題教學時,可以創(chuàng)設類似北方大娘在太陽底下剪紙的文化情境,促使小學生增長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感受剪紙這個主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從而更好地達到文化理解。
1.圖片導入。美術教學活動中,信息傳播的基本要求是視覺圖像傳達。在民間剪紙欣賞中,教師首先要確定主題所需的資源,研究每種圖像在學習中所起的文化理解作用。在課堂實踐中,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們欣賞剪紙作品,學生往往會說“難看”“為什么要這樣剪”這類的話語,表現(xiàn)出對作品的不理解。因此,筆者建議先用圖片帶領學生走進西北的環(huán)境,感受西北黃土的空曠感,慢慢走進大媽大嫂剪紙的情境,體驗老人的傳奇,感受作品所蘊含的生活寄托。
在美術教材中,很多的剪紙作品都是來自這類普通大媽大嫂的巧手,作品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藝術指導,流露出自然與質樸。這樣的圖片勢必會給學生做好情感的渲染,為學生累積一定的感性認識,為作品的欣賞奠定情感的基礎。
2.視頻導入。在各級美術教學公開課中,經(jīng)常可以看見美術教師使用視頻素材,攝影、電視等科技發(fā)明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為美術教學設計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資源庫。在民間剪紙欣賞過程中也可以選擇相關的視頻導入,以“民間剪紙”為關鍵詞檢索,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很多視頻,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剪紙教學視頻,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篩選。
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得出紀錄片類的視頻更具有教學意義,無論是拍攝的專業(yè)性還是視頻的故事敘述性,都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民間剪紙紀錄片”為關鍵詞檢索,會發(fā)現(xiàn)紀錄片更加有地域性,能從生活,作品的圖式、意義等多個維度對作品進行詳細的講解。紀錄片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個拓展知識的很好途徑,但是上課時間有限,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適當?shù)募舨谩?/p>
3.講授導入。在美術課堂上講授法是運用最多的教學方式,但是美術教師應該要探究教學的有效方法,思考講什么、如何講、配合其他什么方法等問題,講得生動、活潑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度。民間剪紙作品遠離學生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民間剪紙作品之中流傳著很多有趣的歌謠,大媽大嫂們很多都是一邊念著歌謠,一邊徒手剪出歌謠的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剪紙的歌謠,讓他們體味剪紙作品的文化寓意。例如:七月里,剪荷花,壓在奴的枕頭下;蓮蓬殼里籽粒多;連生貴子到俺家;剪個龍鳳來呈祥,祝你娶個美嬌娘;鉸朵蓮蓬花,祝你早生胖娃娃。
講授民間流傳的故事,感受剪紙寓意。例如在講授庫淑蘭獨特的剪紙風格時,可以講一講庫淑蘭和剪花娘子的故事。“1985年初冬,庫淑蘭不慎滑入一口枯井;被人救起后,她大病40余天,幾乎不省人事。然而,一日醒了過來后,她精神矍鑠。大難不死的庫淑蘭,認為自己是得到了‘剪花娘子’的‘保佑’。從此,在每幅大作品中,她都要剪一個‘剪花娘子’的形象?!边@類故事的導入吸引著學生,提升了學生對作品欣賞的積極性,也能讓孩子在一定的文化理解上體悟庫淑蘭作品中的剪花娘子形象。
圖像學是西方分析圖像的重要方法論,旨在品味、分析和解讀經(jīng)典作品的內(nèi)在情感。對應到美術作品上即可做出如下分析:第一層次(前圖像志),是所見即所得。這一層次將看到的對象視為描述事件,如線條、色彩等。第二層次(圖像志),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理解作品,也就是將第一層次中的所見與主題相聯(lián)系。第三層次(象征意義),是挖掘作品背后的意義。要把握作品的內(nèi)在意義與內(nèi)容,有時候需要聯(lián)系一些民族、宗教、階級、哲學等基本背景。
以浙美版二年級上冊第20課《剪紙欣賞》中的《吉慶有余(窗花)》為例,筆者將運用圖像學方法論進行欣賞解析。首先運用圖像學方法第一層,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直觀地介紹作品描繪的自然物象——公雞、魚、花)。其次運用第二層進行對作品的深入探究,著重關注作品的形式、結構特質的探討,并分析作品蘊含的象征意義。“剪紙中的公雞、魚和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不同?”“民間剪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公雞和魚的形象,你知道為什么嗎?”引導學生體會剪紙作品中以諧音來表達美好祝愿的文化方式(“雞”同“吉”寓意吉祥如意,“魚”同“余”寓意連年有余)。最后以圖像學方法第三層進行總結,揭示民間剪紙的文化意義,民間剪紙的題材很廣泛,它既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xiàn)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剪紙藝術的題材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們那樸實、純真的思想感情。
圖像分解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備課期間,依據(jù)教學思路,首先提取教學主題相關的作品圖片、攝影圖片,利用電腦軟件進行圖像(圖形)分解,將作品表現(xiàn)形式,如線條、色彩、空間關系、造型等美術語言分步呈現(xiàn),然后以此為基礎,制作PPT課件,構成教學整體脈絡,最終在美術課堂以恰當?shù)慕虒W方法予以呈現(xiàn)。民間剪紙作品美術教學可以運用解讀視覺圖像(美術作品)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在分析學科要素的基礎上理解作品意義,從而逐漸形成學生整體解讀視覺圖像文本的能力,加深對美術文化的理解。以《多子多福》剪紙作品的圖像分解為例,可以理解剪紙作品傳遞的文化意義,感受老百姓簡單樸素的心愿。
《多子多福》剪紙作品紋樣相對繁復,學生的眼睛很難專注于“石榴”這一紋樣上。但經(jīng)過圖像分解后的石榴,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注意到石榴的“多子”,體會老百姓用簡單的紋樣表達了他們祈求多子多福的心愿。民間剪紙作品以民俗活動為背景,體現(xiàn)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祝愿。用圖像分解的方式分析美術作品中特定的圖式,再到分析這種圖式背后的寓意,從而更深層次地體悟民間美術作品蘊含的生命意義和樸實情懷,最終提升學生在文化理解上的素養(yǎng)。
從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此類情境導入和作品欣賞的方法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十分有利。低段學生看到剪紙作品時,已經(jīng)能根據(jù)剪紙的紋樣、寓意進行淺顯的分析,不再一味排斥這類和他們有鴻溝的剪紙作品。
筆者將二年級上冊第20課《剪紙欣賞》的教學內(nèi)容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欣賞庫淑蘭的作品。作為中國剪紙界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庫淑蘭創(chuàng)造的拼貼性剪紙的色彩感和趣味性也十分符合二年級學生的欣賞水平。一開始,學生以為作品是畫的,但通過了解庫淑蘭的生平故事、剪花娘子情懷,以及圖像分解方法的引導,學生能順利地解析庫淑蘭作品中紋樣背后的文化意義。在學生寫下的課堂收獲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課堂上都進行了認真思考,對庫淑蘭剪紙文化有所感悟,并在文化理解上得到了潤澤。
“文化理解”的達成體現(xiàn)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美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民間主題的作品需要將作品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展開人文主題的闡述,教師為他們創(chuàng)設的美術文化情境以及視覺圖像,將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看待作品的方法。文化理解下的欣賞教學,無疑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起著強有力的作用。為能更好地實現(xiàn)欣賞課的文化理解,教師首先需在教學設計前大量閱讀關于作品的文獻、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其次,教師還需要選擇適合學情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文化情境下感悟作品的文化意義。最后,教師還需要記錄學生欣賞過程前后的對比,分析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美術教學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核心素養(yǎng)的引領下,教師更需要在課堂上用自己的方法達成概念化的總體思想,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進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