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銳
中藥比較苦,所以經(jīng)常有人問:喝中藥時可以加糖嗎?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算加了糖,藥也不一定變甜
首先,在中藥(準確地說是中藥湯劑)里加糖的目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調(diào)味。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如果在一碗本來就很苦的中藥湯劑里加糖,調(diào)出來的味究竟是什么味?一種可能是苦味,一種可能是甜味,另一種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
為什么會這樣?簡單地看,加糖的量與最終的調(diào)味效果有關(guān),加得過少或加的過多都不合適。
有一種理論認為,舌頭上甜味和苦味的味蕾分布是不均勻的,甜味在前,苦味在后,如此一來,加了糖的中藥湯劑,會因為接觸舌頭部分的先后順序不同而表現(xiàn)出先甜后苦的感受。
另外一種理論認為,雖然加了糖,但是苦味成分并不會消失,而只是味覺中樞的刺激信號被擾亂了。人類對于甜味和苦味的敏感度和感應(yīng)閾值不一樣,通過舌頭上的感應(yīng)器同時接收到甜味和苦味的信號后,最終傳給味覺中樞的信號也比較不確定。同樣強度的甜味和苦味,很可能味覺中樞會先后接收到兩種神經(jīng)沖動和刺激,最終形成的味道,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有些中藥的苦味可以被甜味掩蓋或干擾,而另一些中藥的苦味則不會。例如,比蔗糖甜10000倍的紐甜(一種甜味素,化學名為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門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可以較好的掩蓋黃芩、黃柏的苦味(約70%),對于黃連和龍膽苦味的掩蓋作用就差一些(約50%),對于穿心蓮苦味的掩蓋作用就更差(約30%)。也就是說,加糖來掩蓋中藥的苦味,不是對誰都一樣有效,對有些中藥可以,而對另外一些中藥可能就差強人意。
簡單來說,加糖掩蓋苦味這件事,不是在所有場合都有效,有些苦味比較獨特,有些患者比較敏感,就不好使了。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與不加糖的中藥相比,加了糖的中藥味道古怪,更讓人難以接受。所以,有些中藥加了糖口感改善了,而另外一些加了糖,甚至更難接受了。
糖其實是一味中藥,不能隨便加
我們再來看一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對于“糖”的認識。糖實際上也是一味中藥,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里的小建中湯里,就有“飴糖”這味中藥。據(jù)考證,飴糖是以淀粉質(zhì)的糧食谷物(糯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經(jīng)發(fā)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溫,入脾經(jīng),能夠補虛乏、養(yǎng)脾胃。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君藥,用來補中益氣,顧護中焦脾胃。所以,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來看,糖一直都是一種中藥,在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為了調(diào)味,而是為了功效配伍。
從糖的分類來看,古代中藥方劑中用的飴糖,相當于現(xiàn)在的麥芽糖。而現(xiàn)在經(jīng)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其實屬于蔗糖。而蜂蜜則又屬于復雜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
根據(jù)《中華本草》的記載,這些糖類物質(zhì)作用也不同。
飴糖:為用高粱、米、大麥、小麥、粟玉米等含淀粉質(zhì)的糧食為原料,經(jīng)發(fā)酵糖化制成的食品。甘、溫,入脾、胃、肺經(jīng),能夠緩中補虛,生津潤燥。主勞倦傷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濕熱內(nèi)郁,中滿吐逆忌服。
白砂糖: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中液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甘、平,入脾、肺經(jīng),能夠和中緩急,生津潤燥。主中虛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冰糖:為禾本科植物甘蔗莖中的液汁,制成白沙糖后再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jié)晶。甘、平,歸脾、肺經(jīng),能夠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脾胃氣虛,肺燥咳嗽,或痰中帶血。
蜂蜜:為蜜蜂科動物中華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釀的蜜糖。甘、平,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能夠調(diào)補脾胃,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潤膚生肌,解毒。痰濕內(nèi)蘊、中滿痞脹及大便不實者禁服。
由此可知,這些糖類基本上都是補中益氣,生津潤燥的作用,其中飴糖的藥性偏溫,其余藥性為平,但長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熱。同時,有痰濕或中滿的患者應(yīng)該禁用或慎用。
所以,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來看,糖是有藥性的,脾胃虛弱、肺燥咳嗽的患者適合吃,而痰濕中滿的患者不適合吃。很多孩子舌苔厚膩,感冒后痰多、嗓子里呼嚕呼嚕的,藥里不適合加糖。所以,中藥加不加糖,可能還得考慮一下患者的病情和證型特點。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