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清
[摘 要]兒童的繪畫培養(yǎng)從開始的認知、感受、感悟,一直到最后的創(chuàng)作,沒有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不可能達到預先期盼的效果的。如何使家長愿意不辭勞苦,靜待花開?這就需要教師、家長之間的密切配合。
[關鍵詞]繪畫;培養(yǎng);教師;家長;默契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0-0054-01
經調查發(fā)現,我國的兒童游泳興趣班都是先教蛙泳,因為蛙泳見效快。殊不知,自由泳與蛙泳、仰泳、蝶泳等的學習是相通的,一開始學習自由泳才是最佳選擇,但是自由泳見效慢,故被大家所忽視。同樣,繪畫培養(yǎng)也遭遇類似情況,家長風里來雨里去地接送孩子學畫,既花了錢,學生又投入了精力,卻久久不見成效,自然會質疑教師的能力。同時,由于許多教師也希望通過學生參賽獲獎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學習,所以會針對如何快速讓學生作品出效果想盡辦法(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模仿),導致學生才上幾節(jié)課作品就讓人瞠目結舌,令家長激動不已——“我的孩子會畫畫了”。
兒童的繪畫培養(yǎng),循序漸進是必經的過程,不可拔苗助長,否則會導致兒童厭惡繪畫,降低畫畫的興趣。因此,家長的決心、信心、耐心也是孩子能否堅持繪畫的關鍵因素。那么,如何使家長愿意不辭勞苦,靜待花開呢?這就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雙漸進”過程。
一、模仿階段
模仿是任何學習最初的有效途徑。剛開始,教師就要與家長溝通,告訴家長階段性的培養(yǎng)計劃和目標。學生能將看到的東西較客觀地畫出來不容易,因此先模仿是必要的,但絕不是背畫,而是有側重點和方向性地畫。初學臨摹的學生看到原作時只是感受到了一些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已,這時教師不必也不該向學生解釋太多作品的信息,而應讓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表現出來的情感。學生剛開始大多會找些看上去簡單的畫進行臨摹,教師不要認為這是偷懶而加以阻止,應給予引導,激勵學生認真、耐心地畫。只要學生做到了,完成的效果又不錯,就會有成就感,熟練后自然會挑選有難度的作品進行臨摹。還有些學生實在是難以堅持把一幅畫臨摹完,那教師可讓其從一部分臨摹開始,甚至只畫一個對象。如可以只臨摹一朵花,一次、兩次,直到滿意為止。等把花畫好了,學生自然會有畫上葉子的欲望。在這點上,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有時一周完成一幅畫的效果強過完成十幅畫。在學生的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家長的意識也需要跟進,教師可在恰當的時間里做一個匯報展,將前期與近期的學生作品一起展出,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進步。
二、改造階段
在學生臨摹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接下來的訓練就是改造了。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不足,即將不滿意的畫完善,讓作品更具美感。改自己的畫比欣賞別人的畫更能明白其中的不足,使學生在改畫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認識到該怎樣畫才更好。但對于家長來說,這個階段是痛苦的,因為這個階段的時間跨度長,見效慢,不能感受到孩子有較大的進步。這時教師就需要讓家長理解為什么有些成年人雖然不會畫畫,但審美水平卻很高的原因,就是因為從小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和熏陶。通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后,即使孩子以后放棄了繪畫,鑒賞能力卻潛移默化地保留著。
第二階段是創(chuàng)造性改(這環(huán)節(jié)就容易見效果了),即對一些名畫進行修改,其實就是半臨摹、半創(chuàng)作,是進行創(chuàng)作的前奏訓練。那么,怎么改呢?保留哪些、添加什么應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是考驗學生對畫的理解及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悟性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參悟。學生會把認為精華的部分保留下來,將不擅長或不喜歡的地方去掉,換成自己的東西,甚至加入個人的思考,從而改變了原作的初衷,這是有創(chuàng)作意圖的臨摹。如果家長也能夠參與進來,學生的作品會更令人振奮。
三、創(chuàng)作階段
創(chuàng)作是技法訓練和思想感悟的結晶。經過臨摹、半臨摹與半創(chuàng)作后,學生可以開始嘗試獨立創(chuàng)作了。教師可要求家長參與,教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創(chuàng)作,畢竟創(chuàng)作不是憑空想象、信手拈來這么容易的。創(chuàng)作階段可以在家完成,剛開始時,教師可先給出一些詞,讓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將這些詞創(chuàng)編成一個故事。如狐貍、湖泊、直升機、普洱茶等看似毫不相干的詞,讓學生通過想象,將這些詞創(chuàng)編成一個故事,然后畫出來。這種練習越多,學生的思路會越寬廣,到最后看到什么能馬上編出有趣的故事來。家長參與其中,能明顯感受到孩子思維的變化。這已不是單純的繪畫創(chuàng)作訓練了,為學生邏輯能力和寫作能力、空間想象力的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往后,教師就不再出示具體素材了,而是給一首詩、一段散文等,讓學生描繪出意境。再往后,教師給出一些人物或形容詞,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作體現思想情感,這時學生的作品就已經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了。家長因為不斷看到孩子的進步,感受到孩子的成長,也會獲得成就感。
總之,繪畫培養(yǎng)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師與家長之間不能形成默契,學生難以持之以恒。因此,教師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是讓學生學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