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桂
【摘要】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開發(fā)學生智力、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青睞。本文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思維能力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7-144-01
0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思維能力、交往與溝通能力、辨別是非能力、自我調控能力、探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等,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處于核心地位,對于發(fā)展其它能力、解決當前學科學習的一些瓶頸問題、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合理設計問題等舉措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提升,從而實現(xiàn)輕松高效的課堂教學和育人的最終目的。
一、挖掘社會生活中典型事例,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供素材
社會生活包羅萬象,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素材。這些活生生的素材具有較強的時政性,既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引發(fā)學生思考,又讓老師用起來得心應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挖掘一些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并以微電影、微視頻、微客、故事、漫畫、詩歌、小品等方式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眼前一亮,思維受到“碰撞”,在對與錯、好與壞、美與丑、真與假的判斷中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增長才干。例如,在講解誠實守信時,筆者通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與社會熱點如“蒜你狠”、“逗你玩”、“毒辣椒”、臺灣塑化膠、牛肉變豬肉等引出誠信問題,引發(fā)對什么是誠信、如何判斷誠信等問題的思考、討論,這樣,在與學生邊聊邊講生活熱點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感覺政治課內容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此外,還可以布置學生課前進行調查、項目研究性學習等,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整個活動中得到鍛煉。
二、合理設計問題,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供抓手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又是在問題解決中得到培養(yǎng)。恰當?shù)膯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學生抓住要點,掌握重點,實現(xiàn)材料與教材內容的自然銜接,促使學生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逐步提升。相反,簡單、膚淺的問題或者學生一眼看去就能回答的問題,是不會激起學生思考的動機,培養(yǎng)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所以,筆者力在教學中力求緊扣教材內容和學生思維的水平狀況進行問題設計,使其更有針對性、層次性和開放性,較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三、授之以漁,為發(fā)展學生思維提供套路
每個學科都有其學科特點、思維方式及要求。道德與法治學科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中,如果能遵循學科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按“部”就班進行問題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學習方法,克服畏難情緒,從而愛學、樂學、主動學。所以,筆者都是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引導,使學生掌握其“套路”,思考起來或作答時得心應手。如“為什么”這個問題,就引導學生按照由此到彼、由里到外、由直接到間接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作用、意義、不做的危害性等,從而認識到問題的實質,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如“怎么做”這個問題,筆者一般從誰(自身、他人、集體、社會、國家)哪些方面(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思想、行為等)可以做什么的方式入手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一些綜合設置的問題,如“請你評價材料主人公的行為?!?、“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薄ⅰ澳闶窃趺凑J識的?”、“從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等等,筆者一般都會引導導學生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樣做這三個角度綜合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解題能力。當然,問題的思考角度不能一概而論。這樣,在教學中,久而久之地運用這些具體的解題“套路”就會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科思維習慣,進而培養(yǎng)自身的思維品質。
四、注重問題提出,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添磚加瓦
學生能根據(jù)課題或材料提出問題,是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強化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所以,在筆者的課堂上,是非常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根據(jù)課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如防范侵害這一內容,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身邊的侵害有哪些?為什么會存在侵害?當我們遇到非法侵害時,應怎么辦?他人遇到非法侵害時,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等等;另一方面,也可根據(jù)生活的典型案例或社會現(xiàn)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搶鹽風波一案”,學生就提出了這樣問題:哄抬物價、哄搶商品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經(jīng)濟生活中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國家打擊哄搶物價的行為說明了什么?從這件事中,我們得到了什么啟示?等等。這么問題來自學生又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吻合,自然能吸引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為教學內容的學習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架起有效的橋梁。雖然剛開始操作時,學生有點不適應或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所提的問題與所學內容有點偏離,但經(jīng)過引導、強化,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成熟。
道德與法治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因此,必須堅持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反復的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