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陳大福 侯春生 姬聰慧 任勤 夏曉珊 黃文忠 王華堂│文
1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廣州 510260;2 福建農(nóng)林大學蜂學學院,福州 350002;3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 北京 100093;4 重慶畜牧科學院,榮昌 402460
蜂箱小甲蟲原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1], 1867年首先定名并作了描述,學名:Aethina tumidaMurray,1867;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蜂箱小甲蟲列為蜜蜂六大重要病原體之一。1998年,蜂箱小甲蟲首次在美國發(fā)現(xiàn),對養(yǎng)蜂業(yè)造成重大損失。隨后傳播到加拿大、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2-4]。據(jù)最新了解,蜂箱小甲蟲已經(jīng)在中國部分地區(qū)發(fā)現(xiàn),但未造成嚴重危害。
蜂箱小甲蟲(SHB,small hive beetle),是一種寄生在蜂群內的雜食昆蟲,其成蟲和幼蟲以蜜蜂幼蟲、蜂蜜和花粉為食,因而會導致蜜蜂幼蟲死亡、蜂蜜發(fā)酵和巢脾損毀,常造成整個蜂巢坍塌、蜂群棄巢飛逃。蜂箱小甲蟲在溫暖高濕的地區(qū)危害明顯高于低溫干燥地區(qū)。本文將從蜂箱小甲蟲的基本生物學、發(fā)生流行、傳播途徑、危害情況及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
蜂箱小甲蟲屬于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包括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期。1只蜂箱小甲蟲從卵到成蟲需要38~81天,具體時間隨周圍環(huán)境溫度、土壤濕度等因素變化。在合適環(huán)境下,蜂箱小甲蟲每年繁殖 6代。
卵期:呈珍珠白色,外形與蜂卵相似,比蜂卵小,相當于蜂卵的2/3,卵期1~6天。卵群呈不規(guī)則團狀,遍及蜂箱,一般產(chǎn)于空巢房及蜂箱的小裂縫中。經(jīng)過 2~3天(至少1天,最多 6天),白色幼蟲孵出。雌蟲一生可以產(chǎn)下大約1000粒卵[5],Hood (2004)提出雌蟲的產(chǎn)卵上限可達2000粒。卵孵化成功與否與相對濕度有關,相對濕度小于50%卵很少孵化[6]。
幼蟲期:通常乳白色,有時呈淺棕色;體長2~13 mm,頭較大,頭部后面緊挨著3對足,背部每個體節(jié)均有1對刺狀突起,最后1對棘狀相對堅硬和粗壯;一般以花粉、蜂蜜和蜜蜂幼蟲為食[5,7],孵化的幼蟲經(jīng)過10~16天幼蟲漫游期階段(Wander larvae)[8-9],進入幼蟲完全成熟階段,便循著光線爬到蜂箱外的土壤中開始化蛹[5]。幼蟲漫游期有避光特性而成熟的幼蟲受光吸引而爬出蜂箱。漫游期幼蟲可以存活48天,完全成熟的幼蟲體長不到1.27 cm,體徑約為0.16 cm。
蛹期:成熟的幼蟲進入土壤3天后化蛹,蛹為珍珠白色,胸部和腹部有刺狀突起,蛹期8~60天[10-11],蛹期孵化溫度25℃,濕度大于85%。
成蟲期:成蟲體長變化很大,約5~10 mm,棒狀觸角,形體呈橢圓形,體長約為工蜂的1/3,體寬為體長的2/3。體色為灰色至黑色,月齡越大體色越黑。具有3對足,2對翅,爬行迅速,能飛,具有避光的特性。成蟲可通過工蜂交哺獲得食物,尤其是當被限制在蜜蜂守衛(wèi)的“監(jiān)獄”里[12]。它們一般隱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箱壁的中間、打開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羽化后,雌性小甲蟲比雄性通常要長且重[13],雌蟲5.7(±0.02)mm,雄蟲 5.5(±0.01)mm,寬度一般相同,約為3.2 mm。雌蟲重14.2(±0.2)mg,雄蟲 12.3(±0.2)mg。成蟲壽命平均為2個月,最長可活6個月,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成蟲可以存活5~9天[13-14]。羽化的成蟲離開土壤,可飛行找尋新宿主蜂群,從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剛羽化的成蟲便開始尋找配偶和寄生的蜂群。雌性蜂箱小甲蟲從土中羽化1周后開始產(chǎn)卵。在實驗室條件下,蜂箱小甲蟲可在成熟或腐爛的果實上存活和繁殖[15]。
蜂群早期預防極為重要,檢查蜂群可發(fā)現(xiàn)蜂箱小甲蟲早期侵染跡象。它們一般隱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箱壁的中間、打開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估計蜂群小甲蟲數(shù)量,不僅要知道它們在蜂箱角落及底板上的數(shù)量,還需知道幼蟲脾上有多少小甲蟲。
該方法可用于尋找小甲蟲成蟲(圖1),如果幼蟲侵染達到中度到重度水平,也可用于查找幼蟲[12-13]。蜂箱小甲蟲成蟲個體小且避光的特性。
圖1 檢查蜂群中的蜂箱小甲蟲成蟲
檢查人員將巢脾水平置于報紙上方,輕敲巢脾,蜂箱小甲蟲便落到報紙上。蜜蜂散開時, 便可看蜂箱小甲蟲,翻動成蜂也可觀察到小甲蟲;由于蜂箱小甲蟲背部外殼也很光滑,個體小以及彎曲的體型都使得很難抓住它們。此外,足和觸角可以縮到身體下面來自我保護, 蜜蜂也很難抓住它們,以致蜜蜂很難驅除這些害蟲。不過,不需任何特殊設備也可快速收集蜂巢小甲蟲。在手指尖上涂抹蜂蜜使手指有點粘性,當蜂箱小甲蟲落在紙上時,輕輕按下手指使它們粘到指尖上,然后放進廣口瓶里。蛹期結束后,新的蜂箱小甲蟲成蟲從泥土中鉆出,在地面上留下小洞口,不過在野外很難發(fā)現(xiàn)這些洞口。約1星期后性成熟,如果不受蜜蜂的阻止,雌蟲開始在蜂箱裂縫或幼蟲脾縫隙里產(chǎn)卵。卵很小,養(yǎng)蜂人通常觀察不到,所以最好還是用蜂巢小甲蟲成蟲、幼蟲及其產(chǎn)生的粘液判斷是否侵入。
這種插片有波紋孔,可讓小甲蟲躲藏在里面,蜜蜂不能進入。插片可以放在蜂群的箱底板上。檢測小甲蟲時,將插片放置在蜂箱的底板上,使其與箱底板和巢脾之間的空間相匹配。把插片放入蜂群≤3天,然后取出并檢查小甲蟲成蟲和幼蟲。尋找幼蟲脾上的蜂箱小甲蟲可按照以下程序進行。把巢框豎立起來抓著上面的框角抖動巢脾,抖掉一半或3/4的蜜蜂即可(在繼箱上面抖脾以防蜜蜂在地上爬行)。抖蜂時大部分小甲蟲都待在巢房里,在別的蜂箱或較方便的地方鋪上報紙,使巢脾水平置于報紙上方。輕敲巢脾,小甲蟲便落到報紙上。蜜蜂散開時,便可看蜂箱小甲蟲時, 可能需要收集一些樣品用于鑒定。
蜂箱小甲蟲起源于非洲南部,但是不會危害當?shù)仞B(yǎng)蜂業(yè);蜂箱小甲蟲在起源地與在新入侵地造成的危害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其原因尚不明確[16],這可能包括非洲和歐洲蜜蜂亞種間的行為、飼養(yǎng)技術、氣候等方面的差異,或逃避天敵及其他不確定因素[6,17]。雖然成蟲對蜂群的危害相對較輕,但可導致逃群,即成年蜂全部棄巢飛逃[10-11,17],蜂箱小甲蟲成蟲對群勢強的蜂群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它真正起破壞作用的階段是幼蟲期。蜂箱小甲蟲幼蟲的取食行為會導致蜂蜜發(fā)酵、巢脾嚴重損毀,以及常造成整個蜂巢坍塌[5]。
蜂箱小甲蟲幼蟲以蜂蜜和花粉為食,它們挖洞穿過巢房,所經(jīng)之處全被破壞,使蜂蜜顏色不正常,并伴有發(fā)酵,散發(fā)出類似于爛橙子的氣味。在巢房和封蓋被破壞,且發(fā)酵的情況下,蜂蜜會起泡并溢出巢房,甚至流出蜂箱。另外,蜂箱小甲蟲幼蟲所經(jīng)之處會留下一種帶臭味的粘質物,這種物質迫使蜜蜂棄巢而逃。歐洲蜜蜂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抵御蜂箱小甲蟲的入侵,一旦被感染,整個蜂群很快就會被毀滅。一群表面上看起來正常的蜂群,里面可能侵入成百上千只小甲蟲成蟲。如果侵入大量的小甲蟲幼蟲,則對蜂群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無論是強群還是弱群,都會在2周內被毀掉。
蜂箱小甲蟲的防治做好早期檢測工作十分必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徹底根治蜂箱小甲蟲的方法。預防是防止蜂箱小甲蟲感染的首選方法。經(jīng)常檢查蜂箱箱底以檢測是否有蜂箱小甲蟲侵入,蜂箱小甲蟲成蟲不喜歡陽光,蜂箱打開時都躲到蜂箱的角落、隙縫或裂縫中避光。一旦在箱底檢查到成蟲,便要小心其幼蟲為害。由于幼蟲躲在封蓋房內,打通巢房進行活動,一般在早期很難被察覺。防治策略:
(1)防止蜂箱小甲蟲從巢門口進入蜂箱
飼養(yǎng)強群,足夠的守衛(wèi)蜂執(zhí)行守衛(wèi)行為,縮少巢門以減少蜂箱小甲蟲的進入,例如非洲化蜜蜂使用蜂膠處理巢門。
(2)減少箱內的隱藏區(qū)域
查找填補蜂箱內的縫隙,減少蜂箱小甲蟲隱藏區(qū)域和繁殖區(qū)域。
(3)盡量減少蜂箱小甲蟲產(chǎn)卵
確保工蜂可以到達蜂箱內所有區(qū)域,執(zhí)行相應的衛(wèi)生清理行為,減少或避免蜂箱小甲蟲產(chǎn)卵。
(4)通過控制蜂箱外土壤中蜂箱小甲蟲蛹期的發(fā)育,避免再次繁殖
在箱外土壤中,蜂箱小甲蟲完成了蛹期發(fā)育。相關研究報道,80%蜂箱小甲蟲幼蟲在蜂箱外的土壤大概10cm處[14],而83%蜂箱小甲蟲分散在蜂箱周圍30cm處,漫游幼蟲可能游至箱外2m或更遠。因此,通過改造蜂箱蜂群的周圍環(huán)境,維持強群,非常有必要。蜂箱放在厚黏土上,讓即將孵化的蜂箱小甲蟲不能存活和繁殖,這都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果蜂群已被小甲蟲感染,可采用化學藥劑方法防控。美國用于處理蜂箱的藥品“CheckMite+”,能檢查箱內是否有蜂箱小甲蟲幼蟲,用于處理土壤的藥品“GardStar”, 用來打斷蜂箱小甲蟲的繁殖循環(huán),防止蜂箱小甲蟲的擴散。
總之,蜂箱小甲蟲會給蜂群帶來危害,但其發(fā)生流行均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蜂箱小甲蟲在有輕度沙化土壤的沿海地區(qū)才發(fā)生的大面積危害,如果在只有重黏土的地區(qū)不會有大規(guī)模傳播。因此,在我國南方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具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具有沙化土壤及自然條件,適于蜂箱小甲蟲的發(fā)生流行;其次,蜂箱小甲蟲幼蟲階段對蜂群和儲存的巢脾巢蜜進行破壞,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而成蟲階段對蜂群的危害不算嚴重。蜂箱小甲蟲傳播途徑較為廣泛,主要通過轉移蜂群、蜂箱、蜂籠和蜂蠟以及進出境各種包裝上附著的土壤等傳播,或者通過寄生在水果、蔬菜經(jīng)流通而得以傳播。因此,應加強對來自疫區(qū)如美國和澳大利亞蜜蜂及蜂產(chǎn)品的檢疫,加強對入境的廢舊生活品的無害化處理,防止蜂箱小甲蟲的入侵,確保國內養(yǎng)蜂業(yè)不受該檢疫害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