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破為二的毛蟹需要先蘸一點生粉將蟹黃封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油鍋里煎。放了一塊再放一塊,等到蟹殼有點發(fā)紅了,再加佐料加水燜煮上一會。年糕是要最后放的,翻炒下就好。盛出來的時候,年糕打底,毛蟹堆在上面,濃油赤醬的一盤,很是誘人。
十個吃客有九個會說,毛蟹炒年糕里的年糕最好吃。年糕浸滿了蟹味,包裹著醬汁,軟軟糯糯的,比蟹都要嗲,會吃的都要去挑年糕吃,受冷落的都是毛蟹??晌揖筒贿@么認為,我就是那十分之一,就是覺著蟹好吃。
毛蟹,對于上海人來說,就是個頭小的大閘蟹。是不是陽澄湖的不要緊,飽滿最重要。一對大閘蟹的價格能買五六只,燒燒就是一盤很軋臺型的小菜。毛蟹斬開,一分為二,數(shù)量多了一倍,再放上年糕,這下好了,盤子里裝也裝不下了。
配菜這種事情,也有個等級之分。最上等的是可以和主菜互補,讓滋味更勝一籌,比如筍干老鴨湯里的筍干和火腿,少了那一把筍干和幾片金華火腿,湯的味道則不鮮了,弄不好還會有點鴨腥氣。再比如蔥?鯽魚里的那把小香蔥,少一點是紅燒鯽魚,也好吃,但有了蔥香,味道更豐富。
次一等的屬于搭顏色的,好比那些胡蘿卜片、芹菜條,餐廳席面上時常見到,炒墨魚好放,炒香干也好放。它們干預(yù)不了主菜,充其量只能算是撐臺面,提高一下賣相和數(shù)量,否則盤子里空空蕩蕩,讓主角唱獨角戲也不好看。
至于毛蟹和年糕的關(guān)系就有點復(fù)雜了。年糕本身沒有味道,而且嚴格說起來不好算作小菜,放把薺菜進去那就是當點心的,一桌宴席要等到最后才能出場。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上點咸甜點心,這種時候才輪到年糕,一盤薺菜冬筍炒年糕放在春節(jié)也能掙得幾聲喝彩。
但和毛蟹搭在一起就完全不一樣了,擺明了先聲奪人登堂入室,還能博得眾人夸獎。原本是主角的毛蟹倒是成了配角,主次就這么莫名地被顛倒了。
被一破為二的毛蟹需要先蘸一點生粉將蟹黃封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油鍋里煎。放了一塊再放一塊,等到蟹殼有點發(fā)紅了,再加佐料加水燜煮上一會。年糕是要最后放的,翻炒下就好。盛出來的時候,年糕打底,毛蟹堆在上面,濃油赤醬的一盤,很是誘人。
擺到臺面上,總是讓客人先嘗嘗看。作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吃客,是先吃蟹還是先吃年糕是個問題。吃毛蟹得費些功夫,弄不好還沾上一手醬汁,等上半天再去夸獎主人的廚藝好,實在有些失禮。年糕就不一樣,從不顯眼的地方揀一塊,小小一口,淺嘗則止,然后騰出空來,好好評價下菜的色味??纯?,連普通的年糕都這么入味。言下之意是,那蟹自然就不用說了。食材本身就鮮美,加上手藝了得,自然是美上加美,不能更美了。
想想看第一個食客嘗了年糕,誰好意思先動螃蟹呢,一圈轉(zhuǎn)下來,就這樣年糕收獲了無數(shù)的贊美聲。至于毛蟹,一般要等主人家再讓一輪的時候,才開始夾入盤中。吃蟹的時候說話不易,再加上夸耀之詞已經(jīng)用過一次,總得緩一緩想好新詞,等上新菜的時候再用。如此這般,蟹的點贊數(shù)就隕落了。
中國人的餐桌以吃為主,但吃又從來不是主要問題。人情世故、世間百態(tài)才是真正主角。就像這盤毛蟹炒年糕,誰主誰次,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