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麗 戰(zhàn)頌 丁洪福
[摘 要]教風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是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本文按照客觀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原則,構建了高校教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個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賦予相應的權重,并將其運用于某大學的教風建設評價中,最后提出提升高校優(yōu)良教風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教風建設;層次分析法;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10-0239-03
教風是指學校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過程中,對全體教師在思想道德素質、專業(yè)能力水平、教學效果、教學風格和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總體要求[1]。教風建設是高校基本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教風是高校發(fā)展最寶貴的財富,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教風的好壞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而準確有效地評價高校教風建設的狀況,是推動高校教風建設的有效途徑。因此,構建高校教風建設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是,由于高校教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工程,涉及很多影響因素,既包括內在的也包括外在的,這些因素很難用精確的數字進行界定。因此,在對高校教風建設進行綜合評價時往往采用層次分析法。
一、教風建設的新內涵
(一)教風是責任與敬業(yè)精神的統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一切向錢看”的現象也侵蝕著教師隊伍,大部分教師將“教師”僅僅視為一種獲得生存的手段,僅是一種職業(yè),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教學的結果,往往忽略了教師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和教書育人的責任。而在新時期高校教風建設過程中,這些應該不斷得到加強。具有愛崗敬業(yè)精神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主動擔負起育人的重任,因此,會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作風,以學生為中心,專研教學方法,提高專業(yè)知識,在課堂上做好“教”與“管”的工作,實現責任與敬業(yè)精神的統一。
(二)教風是言與行的統一
與其他職業(yè)相比,教師這一群體相對比較特殊,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師要高度重視這種職業(yè)的特殊性。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而且在與學生日常相處過程中,教師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高校教師的言行直接反應了所在高校的教風,教風是言與行的統一。
(三)教風是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統一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做好終生學習的準備。作為學生知識的傳授者,高校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且不斷更新與完善這些知識和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共同進步。創(chuàng)新來源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試圖“以不變應萬變”的理念來培養(yǎng)學生,勢必會被社會所淘汰[2]。因此,積極創(chuàng)新、終身學習是一名教師良好教風的具體表現。
二、高校教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高校教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指的是從實際出發(fā)對教風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指標的選取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努力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對高校教風建設的發(fā)展程度和水平、實際情況做出準確的反映。構建的指標體系在高校教風建設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起到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并且能夠融入高校長期的發(fā)展建設中。
2.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指的是高校的教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涉及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更需要學校各個方面的配合[3]。學校應努力營造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風建設的氛圍。因此,選擇指標時應從整個系統出發(fā),努力克服指標系統的復雜化,使一個全面的、完整的指標體系得以清晰有效地構建,盡可能包括反映影響高校教風建設的重要因素,防止遺漏。
2.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指的是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選擇和計算指標以及構建體系應做到簡明、實用,對多數人來講可操作性比較強;并且,對以后相關資料的整理、收集及統計分析應體現出方便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教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權重的測定
教風指標體系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在指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數據是否容易收集,盡量避免涉及被調查者個人隱私性問題或是難于回答的問題。此外,應盡量選用定量指標,從而奠定使用定量綜合評價方法的基礎。往往有些指標非常重要,但很難進行量化,對于這樣的指標應以定性指標的形式納入指標體系中。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實際評價與對比的要求,按照教風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建立了5個一級評價指標和20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見表1。
為了確保測評結果準確、客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教風建設的真實狀況,權重的確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很多種,為了增強權重賦予的客觀性,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于多目標、多準則、多層次的復雜性決策問題,該方法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性[4]。本文首先對高校教風進行定性分析,找出影響教風建設的主要因素,將影響因素逐層進行指標分解,進一步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其次將每一層次的各要素兩兩進行比較,依據應用廣泛的9級標度表,通過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得到相對重要程度的比較標度并建立判定矩陣;然后利用規(guī)范列平均算法來計算各層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最后,為了避免因為專家個人在打分方面主觀性和片面性所導致的誤差的出現,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篇幅的關系,具體的計算過程不再贅述。
三、高校教風建設評價體系的運用
根據上述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以某所高校的10個學院為例,對該校10個學院的教風建設狀況進行評價研究。
可以根據高校教風建設評價指標原始數據,按照設定的標準采用10分制進行打分。如教師對講授內容的掌握情況E1,講授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有學科新進展為10分;講授思路基本清晰,重點、難點不突出,較少理論聯系實際,沒有學科新進展為3分。如三級以上教學事故次數C2,如果沒有發(fā)生三級以上教學事故得分為10分,1次一級、二級、三級教學事故分別扣3分、2分、1分。其余指標的判定標準受篇幅限制從略。
按照上述評分標準,結合指標體系及其權重,通過計算得到10個學院5個一級指標的分值及綜合得分,具體見表3所示。
四、提升高校優(yōu)良教風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構建科學的教風評價體系
建設優(yōu)良的教風,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化的教風評價體系,這些指標體系可以進行量化,不僅包括學校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的硬性指標,更應該包括教師職業(yè)道德、教學態(tài)度等方面的軟性指標,從而引導教風建設在良好的運行體制里取得成效。而且為了防止單一評價的片面性,可以采用多維度評價,比如教師的自我評價、同行之間的評價、學院領導的評價、相關專家的評價、教學督導組的評價、學生評價等相結合,以獲得比較全面的評價結果,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從而進一步推動教風建設向提升教學質量轉變和升華。
(二)重視推進師德師風建設
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教風建設,把教風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以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抓手,穩(wěn)步推進教風建設。高校教風建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師德師風建設,可以加大日常宣傳力度,營造良好師德師風建設的氛圍,積極開展各種專項培訓活動,使教師對師德師風的內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且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去,自覺踐行這些行為準則。
(三)提升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及教學能力
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業(yè)務素質和學術能力。教師的學術能力也包括在業(yè)務素質的范圍內,學術能力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教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想提高業(yè)務能力,不僅僅需要良好的素質,更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同時,還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升教學能力。這些都是以學習新的理論為前提,之后進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及運用[5]。
另外,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圍繞著教學對象,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為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對于學校而言,應給予教師一定的權利,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允許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嘗試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切實做到為教師服務。
(四)建立管理規(guī)章制度,完善教風監(jiān)控機制
高校教風建設要想長期穩(wěn)步推進,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須從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的各項規(guī)章管理制度是高校教風建設取得良好成效的制度保障。因此,應建立、完善各種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并嚴格貫徹執(zhí)行,使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對學校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要不斷的完善,公平、公正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且在教師年終考核、崗位升遷、職稱評聘時,評價結果都要作為一個重要依據,促使教風建設不斷規(guī)范化、科學化[6]。
(五)依托團隊力量,形成全校性育人環(huán)境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教學態(tài)度、業(yè)務素質、教學水平等隨著年齡、教齡的增加和職稱的晉升而得到提升,青年教師面臨著職稱晉升的壓力,更多地將時間放在科研上,容易造成“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而現在高校中青年教師所占比例相對比較大。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教風建設應該依托團隊力量,使團隊中職稱高、資歷深的教師尤其是教學名師的示范帶頭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使他們的輻射和滲透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各個層次的教師形成一種人文精神和信念,最終形成全校性的育人環(huán)境[7]。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教風建設,好的教風促進好的學風,好的學風形成好的考風,最終形成良好的校風。因此,高校教風建設是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獲得生存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但是,教風建設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多個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優(yōu)良的教風、校風,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再上新的臺階。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冀南.高校教風與學風建設的關系及對策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83-86.
[2] 王洪海.應用型本科高校教風內涵建設對策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8(1):66-68.
[3] 劉潔,王婷.高校學風建設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J].中國大學教育,2012(7):7-9.
[4] 呂平,張文俊.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學風建設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3):66-70.
[5] 耿曉媛.高校教風建設改革的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8-9.
[6] 周廣林,陳嬌,錢兵羽.高校教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0):12-15.
[7] 程靈,黃穎,方曉斌.應用型本科院校教風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J].中國大學教育,2014(5):85-8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