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明 張建鳳
(1.青海省互助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青海 互助 810500;2.青海省互助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青海 互助 810500)
小麥白桿病主要發(fā)生在我國四川北部、青海、甘肅及西藏高寒麥區(qū),主要為害葉片和莖稈。小麥各生育階段均可發(fā)病,常見有系統(tǒng)性條斑和局部斑點兩種癥狀。系統(tǒng)性條斑型葉片染病從葉片基部產生與葉脈平行向葉尖擴展的水漬狀條斑,初為暗褐色,后變草黃色。邊緣色深,黃褐色至褐色,每個葉片上常生2~3個寬為3~4mm的條斑。條斑愈合,葉片即干枯。葉鞘染病 病斑與葉斑相似,常產生一規(guī)則的條斑,條斑從莖節(jié)起擴展至葉片基部,輕時出現(xiàn)1~2個條斑,寬約2.5mm,灰褐色至黃褐色,嚴重時葉鞘枯黃。莖稈上的條斑多發(fā)生在穗頸節(jié),少數(shù)發(fā)生在穗頸節(jié)以下1~2節(jié),癥狀與葉鞘相似。局部斑點型葉片上產生圓形至橢圓形草黃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葉鞘上生長方形角斑,中間灰白色,四周褐色,莖稈上也可產生褐色條斑。
針對2015年和2016年互助縣小麥白桿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嚴重的現(xiàn)狀。2017年互助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引進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進行小麥播前拌種試驗。為全縣小麥白桿病等種傳病害的防治提供藥劑及拌種技術依據(jù)。
(1)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江蘇劍牌農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江蘇瑞邦公司生產);(3)44%三唑酮懸浮劑 (江蘇劍牌農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瑞士先正達公司)。
2.2.1 試驗設計。(1)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按10ɡ拌15kg小麥種子;(2)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40ɡ拌15kg小麥種子;(3)44%三唑酮懸浮劑 20ɡ拌 15kg小麥種子;(4)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30ml拌15kg種子;(5)空白對照(CK)。
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5個處理,三次重復。每個小區(qū)面積15㎡。長 5m,寬3m,株行距20㎝,每行種植22ɡ小麥種子。
試驗地點在威遠鎮(zhèn)卓扎灘村。試驗只進行鋤草、施肥等常規(guī)管理。
2.2.2 施藥方法。于播前30d進行拌種。先將稱好的農藥對適量水稀釋后,將種子放在塑料袋內,加入稀釋后的農藥拌種,至種子處理劑完全覆蓋種子表面為止。其中44%三唑酮懸浮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后進行悶種30d,其余拌種后晾干即可。
(1)生育期及小麥生長發(fā)育情況調查。詳細調查記載各處理出苗情況及生育期。(2)病害調查。各小區(qū)隨即調查100株,分別調查各處理小麥白桿病發(fā)生危害率。(3)產量調查。收獲期每處理取樣20株進行考種。成熟收獲后,實打測產。分析各處理產量增減情況。
結果見表1。
表1 各處理小麥出苗情況調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