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28日文章,原題:統(tǒng)計數據顯示,精子數量下降可能影響中國提高出生率的努力 中國正遭遇精子危機嗎?新統(tǒng)計數據增強了這種觀點:中國男人和發(fā)達國家男人一樣,精液中的精子數量正在減少。這一趨勢在努力提高出生率的中國,增加了人們對生育能力的疑慮。
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從35歲以下的100多名捐獻者那里收集到的精液中,只有10%符合該庫質量標準。在成立15年的上海市仁濟醫(yī)院精子庫,去年捐獻者的精液只有25%合格,而2013年合格率超過40%。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精子庫2015年9月到2016年5月收集的精液樣品合格率不到20%……
中國的情況與發(fā)達國家類似。去年有研究顯示,西方國家男人精子數量在近40年里下降50%,這引發(fā)熱烈的全球討論。新數據公布之際正值中國面臨巨大挑戰(zhàn):新生嬰兒人數下降、銀發(fā)族不斷增加,人口快速老齡化。
中國精子庫目前執(zhí)行的標準與世衛(wèi)組織40年前確立的標準相似。自那以后世衛(wèi)已對標準進行4次更新,每次精子合格率的標準都有所下降。因此,這部分反映出中國與世界多數國家相比有著更嚴格的標準。專家說,由于在中國獲得捐獻精液的成本相當高,要進行身體和心理檢查,要對捐獻者進行適當補償等,精子庫需要充分利用每份樣品,因此需要更高質量的精液。
化學制品、電離輻射、炎熱、吸煙、喝酒或許是(導致精子數量下降的)原因,另一些可能的殺精污染物來自垃圾焚燒、大量使用殺蟲劑和工業(yè)排放。
在中國,不孕不育愈加引發(fā)擔憂。根據研究,已婚夫婦不孕不育率現在是10%到15%,20年前只有3%。但專家說這些精子數量仍處于正常范圍,或者說足以使一名女性懷孕。因此,(中國男性的)精子數量下降不等同于生育能力下降。▲(作者左茂紅,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