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浩鑫 許 浩 湯達禎 楊焦生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北京市海淀區(qū),100083;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煤層氣開發(fā)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煤儲層物性實驗室,北京市海淀區(qū),100083;3.非常規(guī)天然氣地質評價與開發(fā)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海淀區(qū),100083;4.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北省廊坊市,065007)
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中高階煤層氣已經(jīng)步入了商業(yè)化開發(fā)階段,但是低階煤層氣仍處于試驗及小規(guī)模商業(yè)階段。低階煤是指Rmax<0.65%的煤,包括褐煤和長焰煤,我國低階煤層氣資源量為16×1012m3,約占總資源量的43.47%,具有較大的資源規(guī)模。低階煤儲層形成于早—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第三紀等成煤期,早白堊世成煤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東北地區(qū),尤其是在東北地區(qū)西部的內(nèi)蒙古含煤盆地群,該時期具有煤層熱演化程度低、煤階低、含氣量普遍不高等特征,但地層沉積厚度大、煤層厚度大,資源豐度高。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低煤階盆地的成功開發(fā),證實了低階煤層氣的勘探潛力,與國外已經(jīng)成功進行煤層氣開采的低階煤盆地進行對比,內(nèi)蒙古含煤盆地群的煤層氣資源潛力值得重視。但是由于我國低階煤層氣藏個性較強,不同盆地成藏條件差異較大,國外的勘探理論并不完全適用,而且前人對中高階煤儲層研究較多,對低階煤儲層尤其是褐煤研究相對較少。
海拉爾盆地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大興安嶺以西,是中國重要的煤炭資源產(chǎn)地之一,豐富的煤炭資源為海拉爾盆地煤層氣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目前很多學者對海拉爾盆地的研究集中在沉積環(huán)境、巖相古地理、聚煤規(guī)律及油氣成藏模式等方面,但由于海拉爾盆地煤層氣勘探與開發(fā)程度低,對其煤層氣儲層特征認識不足,制約了煤層氣的勘探開發(fā)。以海拉爾盆地褐煤樣品為切入點,采用低溫液氮吸附法對褐煤樣品的孔隙結構和分布特征進行探討,以期為勘探開發(fā)提供科學依據(jù)。
圖1 海拉爾盆地位置和采樣地點
對采集的煤樣進行處理后,采用Leitz MPV-3顯微光度計進行鏡質組反射率及顯微組分測量;用5E-MAC Ⅲ進行工業(yè)分析;采用Micromeritcs ASAP2020進行低溫氮試驗,根據(jù)BET模型得到比表面積,以BJH模型計算孔體積。
在進行低溫液氮吸附試驗之前,首先進行工業(yè)分析、顯微組分以及腐殖體反射率試驗測試,測試結果見表1,腐殖組反射率Ro平均值范圍為0.37%~0.57%;煤巖顯微組分以腐殖組為主,范圍為67.9%~96.7%;水分平均含量為12.09%,灰分平均含量為9.14%,揮發(fā)分平均含量為25.77%,固定碳平均含量為55.43%。測試結果反映了褐煤“低水、低灰、高揮發(fā)分”的特性。
表1 煤樣煤巖分析與工業(yè)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霍多特提出的煤巖孔隙劃分方法,將煤巖孔徑劃分為微孔(<10 nm)、小孔或過渡孔(10~100 nm)、中孔(100~1000 nm)和大孔(>1000 nm)。測得樣品 BET 比表面積分布在3.080~100.076 m2/g,集中分布在 3~10 m2/g,牙星煤礦煤樣比表面積最大,伊敏煤礦煤樣比表面積最小,如表2所示。褐煤中微孔對比表面積的貢獻占60%以上,小孔占4%~33%,微孔是煤基質比表面積的主要貢獻者。BJH總孔體積為0.016~0.121 cm3/g,微孔對孔容的貢獻占比在9%~80%,小孔占比在19%~60%,不同樣品差異性較大,如圖2所示。
表2 煤樣低溫液氮試驗數(shù)據(jù)
圖2 不同煤樣BET比表面積比和孔容比情況
對煤進行低溫氮吸附試驗,其原理符合孔隙材料吸附和凝聚的理論。對特定形狀的孔隙來說,發(fā)生吸附凝聚和解吸蒸發(fā)的相對壓力點不相同時,兩分支曲線不重合。根據(jù)樣品的吸附和脫附曲線特征,結合具體化的幾何模型,對煤儲層中隨機、無規(guī)則的孔隙歸納,可以推斷孔隙主要形狀結構。通過分析對比海拉爾盆地褐煤低溫液氮吸附和脫附曲線形態(tài),將研究區(qū)褐煤孔隙結構劃分為3種基本類型,如圖3所示。
類型Ⅰ以圖3(a)中寶日希勒礦區(qū)樣品為典型,吸附與脫附曲線大致重合,脫附曲線拐點不明顯,基本沒有吸附回線。由Kelvin方程可知,此種曲線對應的孔發(fā)生毛細凝聚和毛細蒸發(fā)時所要求的相對壓力P/P0相近,反映出煤的孔系統(tǒng)主要由一端封閉的不透氣性孔構成,如一端封閉的圓筒形孔、一端封閉的平行板狀孔等。
犍為縣母豬存欄較少,自產(chǎn)苗豬難以滿足繁殖的需求,為滿足肉豬市場需求,每年需要從外地調入大量的苗豬。部分養(yǎng)豬戶存在僥幸心理,在自產(chǎn)苗豬生產(chǎn)后未能及時注射豬瘟疫苗,增加了疫病發(fā)生的幾率;部分養(yǎng)豬戶從外地采購苗豬,這些苗豬未經(jīng)過檢驗、隔離觀察,就與原豬舍的生豬混群飼養(yǎng),一旦疫病發(fā)生,將對養(yǎng)殖場造成較大的危害,嚴重影響生豬養(yǎng)殖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生豬病死后,養(yǎng)殖戶未能采取無害化處理,只將尸體掩埋在土壤內(nèi),加劇疫病的傳播速度。
類型Ⅱ以圖3(d)中靈泉礦區(qū)樣品為典型,該類型吸附曲線有微弱滯后環(huán),在相對壓力P/P0<0.44時,吸附曲線和脫附曲線基本重合,說明在較小的孔徑范圍內(nèi),孔隙形態(tài)大都是一端封閉的不透氣性孔;在較高相對壓力處,明顯出現(xiàn)了吸附回線,說明肯定存在開放性透氣孔,同時也可能存在一端封閉的不透氣性孔,因為該類孔對回線沒有貢獻。拐點所對應的相對壓力(P/P0)在0.5左右,根據(jù)Kelvin方程,計算解吸時所對應的孔半徑:
(1)
式中:r——孔半徑,nm;
σ——表面張力,取8.85×10-3N/m;
VL——摩爾體積,取34.65×10-6m3;
θ——接觸角,取0°;
R——氣體常數(shù),取8.315 J/ (K·mol);
T——溫度,取77.3 K;
P/P0——相對壓力。
計算解吸時,相對壓力為0.5所對應的孔半徑r= 1.38 nm,這表明,具有Ⅱ型曲線的煤,半徑為1.38 nm的孔可能都是一端封閉的孔。
類型Ⅲ以圖3(e)大雁礦區(qū)樣品為典型,該類型脫附曲線有明顯拐點,在相對壓力(P/P0)約0.5處存在明顯的滯后環(huán),符合此類回線的煤具有細頸瓶狀孔的存在。在較高相對壓力處,解吸曲線急劇下降之前,仍有緩慢的下降,這一方面可能是細頸瓶狀孔的瓶頸解吸蒸發(fā)的貢獻,同時也可能存在著其他開放型孔。
褐煤樣品孔隙體積和比表面積與孔徑分布的關系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具有Ⅰ類曲線的煤巖樣品,孔隙對比表面積和孔體積的貢獻主要來自于孔徑為10~100 nm的小孔,小孔含量較高;具有Ⅱ類曲線的煤巖樣品,孔隙對孔體積的貢獻主要來自于孔徑為10~100 nm的小孔,孔隙對比表面積的貢獻主要來自孔徑<10 nm的微孔,微孔和小孔含量均較高,該類孔隙屬于Ⅰ類和Ⅲ類之間的過渡類型;具有Ⅲ類曲線的煤巖樣品,微孔和小孔對孔體積均有貢獻,而孔隙對比表面積的貢獻主要來自孔徑<10 nm的微孔,微孔含量比Ⅰ型和Ⅱ型樣品都要高。
圖4 褐煤樣品孔隙比表面積和孔體積與孔徑分布關系
從Ⅰ型到Ⅲ型樣品,微孔含量在不斷升高,小孔含量不斷下降,平均孔徑逐漸減小,如圖5所示,由于微孔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積和微孔體積,因此隨著微孔含量增加,煤巖樣品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逐漸增加,同時不同類型煤樣BET比表面積與BJH總孔體積變化趨勢見圖6,由圖6可以看出BET比表面積隨BJH總孔體積的增加呈線性增加的趨勢。
圖5 不同類型樣品微孔含量、小孔含量以及平均孔徑的關系
圖6 不同類型煤樣BET比表面積與BJH總孔體積變化趨勢
用分形維數(shù)描述雜亂、隨機且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自相近性的系統(tǒng)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分形理論已廣泛應用于煤體表面、孔隙結構的定量表征?;诘蜏氐獨馕?解吸曲線來計算吸附孔分形維數(shù)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以PFEIFER等提出的 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最為常用:
(2)
式中:V——平衡壓力P下吸附的氣體分子體積,cm3/g;
V0——單分子層吸附氣體的體積,cm3/g;
P0——氣體吸附的飽和蒸汽壓,MPa;
P——平衡壓力,MPa;
C——常數(shù);
A——取決于煤的微小孔分形維數(shù)D及煤的吸附機制的一個冪指數(shù)常數(shù)。
煤對氮氣的吸附機理為毛細管凝結作用時,表達式為:A=D-3,吸附機理為范德華作用而忽略毛細管作用時,表達式為:A=(D-3)÷3。
根據(jù)分形理論,分形維數(shù)的值應在2~3,通過方程“A=D-3”得出的分形維數(shù)均在此范圍內(nèi),而采用公式后者計算的結果普遍小于2,已經(jīng)脫離了分形的意義,同時這也印證了氮氣吸附時不能忽略毛細管凝聚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公式“A=D-3”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
煤儲層的孔隙結構發(fā)育特征不同于其他儲層,前人對致密砂巖和頁巖孔隙分形維數(shù)多采用整體回歸的方法計算,而煤中孔隙的非均質性可能使得孔隙結構呈現(xiàn)出分段分形的特征,通過對研究區(qū)煤樣低溫氮氣吸附體積與相對壓力雙對數(shù)曲線進行擬合統(tǒng)計,從計算的結果看,不論是Ⅱ型吸附曲線還是Ⅲ型吸附曲線,在兩個相對壓力段(P/P0<0.5和P/P0>0.5),雙對數(shù)曲線呈現(xiàn)不同的斜率,且兩者均擬合較好,如圖7所示,這說明在這兩個相對壓力段確實存在兩個不同的孔隙分形維數(shù)(D1和D2)。為此,這里以相對壓力0.5為分界點,分別計算P/P0<0.5和P/P0>0.5所對應的分形維數(shù)D1、D2值,分形結果統(tǒng)計見表3。
圖7 液氮解吸曲線分形計算結果
表3 分形維數(shù)計算結果
分形維數(shù)與褐煤樣品各項指標的關系如圖8所示。由圖8(a)和圖8(b)可知,分形維數(shù)D1和D2與煤的煤級、煤巖組分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褐煤樣品煤化程度接近,煤巖組分差別不大,所以導致分形維數(shù)和這些因素間的規(guī)律并不明顯。表明煤巖成煤物質與成煤環(huán)境對海拉爾盆地褐煤吸附孔結構影響不大。
由圖8(c)可知,D2與煤的平均孔徑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其相關關系的擬合優(yōu)度高達0.995,說明D2主要與煤的孔徑結構有關。而分形維數(shù)D1與煤的平均孔徑的關系不明顯,因此與煤的平均孔徑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許多學者也得出相同結果,認為這是由于D1僅表征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維數(shù),D2主要表征了煤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shù)。D2與BET比表面積呈現(xiàn)出明顯的二項式相關性變化(R2=0.9724),即海拉爾盆地褐煤比表面積越大,分形維數(shù)D2越大,如圖8(d)所示,同時D2與煤的微孔含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D1與煤的微孔含量的關系并不明顯,如圖8(e)所示。進一步證明D1代表了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維數(shù),而D2則代表了煤的孔結構分形維數(shù)。
圖8 分形維數(shù)與褐煤樣品各項指標的關系
由上述討論可知,分形維數(shù)D2越大,BET比表面積越大,微孔含量越高,平均孔徑越小。從圖8(f)中可以看出樣品分形維數(shù)D2較大的是樣品DY和YX,其次是樣品LQ, 樣品YM、WJ、BRXL和DM的分形維數(shù)D2較低,具有Ⅰ、Ⅱ、Ⅲ類吸附回線煤樣的分形維數(shù)D2依次升高, 呈現(xiàn)出 Ⅰ型<Ⅱ型<Ⅲ型的規(guī)律。這可能是由于從Ⅰ型到Ⅲ型煤巖樣品的孔隙結構復雜程度升高,這與圖4分析得出的結論一致,這說明分形維數(shù)D2較高的煤一般具有復雜的孔隙結構,或者說孔喉發(fā)育異常復雜。
(1)海拉爾盆地褐煤顯微組分以腐殖組為主,腐殖組反射率Ro=0.37%~0.57%。BET 比表面積分布在3.080~100.076 m2/ g,微孔是煤基質比表面積的主要貢獻者。BJH孔容分布在0.016~0.121 cm3/g,不同樣品差異較大。
(2)根據(jù)海拉爾盆地褐煤樣品低溫液氮吸附曲線形態(tài),將其劃分為三類,類型Ⅰ基本沒有吸附回線和拐點,煤的孔隙形態(tài)為一端封閉的不透氣性孔;類型Ⅱ具有微弱的吸附滯后環(huán),煤的孔隙形態(tài)大都是一端封閉的不透氣性孔,同時存在開放性透氣孔;類型Ⅲ具有明顯的滯后環(huán),說明類型Ⅲ所代表的煤孔隙形態(tài)除了細頸瓶狀孔外,同時也存在著其他開放型孔。
(3)不同類型的吸附曲線具有不同的孔徑分布特征,類型Ⅰ小孔含量較高;類型Ⅱ微孔和小孔均較發(fā)育;類型Ⅲ微孔含量較高。從Ⅰ型到Ⅲ型褐煤樣品的孔徑分布表現(xiàn)為從10~100 nm 向小于10 nm過渡,微孔含量升高,小孔含量下降,平均孔徑逐漸減小,樣品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逐漸增加,BET比表面積隨BJH總孔體積的增加呈線性增加的趨勢。
(4)孔隙分形研究表明,分形維數(shù)D1代表了煤孔表面的分形維數(shù),D2代表了煤孔結構分形維數(shù)。分形維數(shù)D1和D2與研究區(qū)褐煤的Ro、煤巖組分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表明煤巖成煤物質與成煤環(huán)境對海拉爾盆地褐煤吸附孔結構影響不大;D2越大,BET比表面積越大,微孔含量越高,平均孔徑越小,孔喉結構越復雜。具有Ⅰ、Ⅱ、Ⅲ類吸附回線煤樣的分形維數(shù)D2依次升高,呈現(xiàn)出Ⅰ型<Ⅱ型<Ⅲ型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