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芳
劉勰的文論巨著《文心雕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在“知音”篇中,劉勰提出了“六觀”說:“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蔽艺J為,他提出的“將閱文情”的這“六觀”,恰可以作為小學語文,尤其是中高年段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的六條途徑。
一、觀位體
觀位體,即關注文章體裁。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學要有“文體意識”,不同文體的教學方式截然不同。以六年級下冊課文為例,《匆匆》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學時就要關注文章情景交融、文字清秀雋永的特點;而同樣是散文,《桃花心木》則側重借物喻人,說明道理;《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敘事文,敘事文就要注重寫作順序,從全文看是回憶性倒敘,從主體敘事部分看采用的是“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時間順序;《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說理型的演講詞,以議論為主要表達特點,教學時就要體現(xiàn)議論文的特點,從“提出了什么觀點—從哪幾方面用了哪些依據(jù)證明觀點—是怎樣進行論證的”幾方面讓學生有清晰的認知;《各具特色的民居》則是說明文,側重在從哪些方面對民居進行介紹。
二、觀置辭
觀置辭,即關注語言形式。閱讀教學中,不管是細節(jié)描寫,還是修辭方法的運用,或是對關鍵詞句的品讀,都是中高年級學生重要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體現(xiàn)。如《匆匆》一文,作者想表達的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惋惜,化抽象為形象,都蘊含在綜合運用的設問、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中,都蘊含在一句句感嘆般的追問中;《為人民服務》一文,在“正確對待批評”部分,作者用了一系列的關聯(lián)詞,層層遞進,教學時,就要通過關聯(lián)詞,讓學生體會句子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三、觀通變
觀通變,即運用比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對前人的繼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陳繼新。閱讀教學中,我們常用的是通過“互文”和“群文”的方式進行對比教學,比如在六年級下學期“外國文學名著”單元,我們做了一次大群文的比較閱讀,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兩篇課文后,我們將五年級下學期學過的《橋》、六年級上學期學過的《金色的腳印》《窮人》放到一起,聚焦結尾,通過結尾采用的“象征、暗示、戛然而止、突轉”等方式,體會名家短篇小說結尾的耐人尋味,體會小說魅力。并且,又推薦學生閱讀歐·亨利的《最后一片藤葉》《麥琪的禮物》,都德的《最后一課》,顯克維奇的《小音樂家楊科》等短篇小說,一起探討結尾,讓學生領悟作家布篇謀局的藝術、表達構思的巧妙。
四、觀奇正
觀奇正,即看作品的結構和風格是否多樣統(tǒng)一,要求平中見奇,奇歸于平。比如六年級上學期,在學習豐子愷的《手指》時,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寫作風格的幽默風趣、童趣盎然,然后根據(jù)豐子愷文章與漫畫相得益彰的特點,讓學生也畫一畫自己的手指,思考一下如果是寫自己的手指,還可以怎樣表達。在此基礎上,再回顧四年級上冊豐子愷的《白鵝》一文,感受作家同樣“幽默風趣”的寫作風格、新奇生動的比喻手法,尤其是別具一格的“反語”形式。課外,再布置閱讀豐子愷的其他文章,通過比較閱讀,體會豐子愷作品風格的多樣統(tǒng)一。
五、觀事義
觀事義,即看作品題材的選擇,看作品中描繪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動、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現(xiàn)主題、傳達思想感情等的需要。進入高年級,在寫人敘事文方面,閱讀教學重視體會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事例的選取,在寫景狀物文方面,重視對突出景物、突出特點的描寫,注重材料的詳略安排。比如五年級下學期《再見了,親人》一文,就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教學范本,通過大娘、大嫂、小金花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刻畫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
六、觀宮商
觀宮商,即看語言的音樂性,即語言的節(jié)奏旋律是否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相符合。在詩歌教學以及如《匆匆》《山雨》《山中訪友》等優(yōu)美的散文教學中,還有在如《伯牙絕弦》等文言文教學中,“觀宮商”尤為重要,文中表現(xiàn)的文字之美,流淌的音韻之美,尤其是排比句營造的建筑與意境之美,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品讀,以讀促悟,以讀促思。
在以上六觀中,位體、通變、事義屬于作品內(nèi)容,置辭、奇正、宮商屬于作品形式,在文本解讀時,只有對文章從內(nèi)容到形式作通盤考慮,才能掌握文本教學的核心價值,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