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學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課堂提問,這也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課標中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深入文本,幫助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感悟,同時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緊扣文章標題提問,激發(fā)興趣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可以從文本的標題入手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解讀。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打開文本閱讀的窗戶,直接讓我們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以及主旨中心。而教師緊扣文章的標題進行提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解讀文本標題的基礎上思考文本內容,探究文本內涵,實現對文本的深度感知。
例如: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文章的標題就是一篇課文的眼睛。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你在解讀標題的時候有什么疑問或者感受呢?大家可以說出自己的見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边@樣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紛紛議論起來,展示自己的疑問。大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很少看見用一句話做文章的標題,這篇文章為什么用一句話做標題?這句話是誰說的?他為什么要說這樣的一句話?他是和誰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的這句話?說完這句話后有什么樣的事情發(fā)生了?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學生們的問題基本上將文本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教師將學生們引進文本尋找答案,讓學生們了解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了這篇文章的幾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為深度解讀文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標題,然后根據標題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質疑,這樣就能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探究的興趣,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整體感知,也為學生接下來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礎,有助于學生獲得深刻的感悟,提升教學效率。
二、緊扣關鍵詞句提問,深度探究
能不能抓住文本中的關鍵性詞語或者句子進行品味,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從文本中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入手,讓學生直擊文本解讀的重點,突破閱讀教學的瓶頸,讓學生深刻感悟文本內涵。
例如:在教學《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采用了抓住文本關鍵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然后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教師這樣進行問題設計:“我們要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抓住主要內容,首先就要找到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同學們讀完本文后,覺得這篇課文的關鍵句是哪一句呢?”這樣的問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課文,學生們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認識到文本的關鍵句應該是“大江,永遠銘記著 1998 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這句話。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句話進行體會,學生們在問題的引導下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很好地掌握了本文的主旨。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解讀,同時在深入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關鍵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掌握了文本解讀的重點,并且集中精力去探究文本內涵。這樣的教學過程簡單、直接,而且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緊扣自主質疑提問,升華認識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在發(fā)問,而學生就是在被動地回答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文本的精妙之處理解不夠到位,容易出現理解膚淺甚至偏差的情況。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然后根據學生的質疑設計文本探究的問題,讓學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實處。
例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為學生解讀了標題,并讓他們針對水滴石穿的現象進行提問。這樣的問題設計就給了學生自主提問的空間,學生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而教師就抓住學生的疑問點進行引導:“這一切答案都在文本中,讓我們去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吧?!边@樣就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文本,展開學習。
教師的提問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自主質疑,而教師又抓住學生的質疑進行引導,讓學生進一步解讀,升華學生的認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是高效的。
總而言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導下深度解讀文本。語文課堂,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問出屬于語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