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勝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事案件事關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近年來,家事案件呈現(xiàn)不可逆轉的增長趨勢,同時,交織著各種道德與倫理方面的矛盾,往往引起社會輿情。人民法院處理家事案件要兼顧審判效率和社會效果,積極轉變家事審判理念,改進審判方式,創(chuàng)新辦案機制,有效對接人民調解,追求家事糾紛解決的最佳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隨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導致家事矛盾糾紛呈現(xiàn)出數(shù)量增長、糾紛類型日益多樣化、矛盾化解難度大等特點。家事糾紛的快速增長,不僅直接影響了當事人婚姻家庭穩(wěn)定,而且給和諧社會建設造成了一定的隱患,更使得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五年來,筆者所在的莒南法院家事案件,見附表1、附表2:
附表2、近5年莒南法院家事案件類型統(tǒng)計
由此看出,一是家事案件數(shù)量、占比均呈上升趨勢;二是家事案件所涉及不同案由、數(shù)量均呈上升趨勢。因此,要積極應對家事糾紛新變化,認真分析新時期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矛盾糾紛處理機制,提升基層社會管理水平。
一是社會物質增長引發(fā)的財產糾紛。改革開放40年,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進,家庭財富有了極大地增長,家庭成員對家庭財產的占有、索取越來越復雜,例如房產由農村宅基地的草房瓦房陸續(xù)過渡為城鎮(zhèn)樓房,汽車、存款、股票、基金等財產越來越多,由此引發(fā)的財產權益紛爭隨之增多。二是計劃生育政策變化帶來的社會效應。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許多家庭子女由一個變?yōu)閮蓚€,家庭財產由一人獨享向復雜化發(fā)展。三是“人口老齡化”國情帶來的社會問題。當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雹賖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50544.html,2018年5月15日訪問。下一步,老年人贍養(yǎng)將會成為重大社會問題,老人的贍養(yǎng)不僅要解決物質上的扶養(yǎng),還應注重老年人需要精神方面的撫慰,這在矛盾調處效果上賦予了辦理案件的新要求。四是新生代“啃老”現(xiàn)象嚴重,由于教育、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缺乏家庭責任感,從業(yè)觀偏離,不愿意從事普通工作,在家庭傳承過程中會加劇析產、贍養(yǎng)案件的發(fā)生。
附表1、莒南法院家事案件與民商事案件占比統(tǒng)計
1.離婚率畸高。統(tǒng)計顯示,2017年莒南縣民政部門登記結婚6451件,民政協(xié)議離婚1957件,經法院判決和調解離婚1182件。全縣離婚總數(shù)合計為3139件,當年度離婚、結婚比率為48.6%。
2.離婚原因新變化。數(shù)字驚人的高離婚率使我們不得不對離婚原因進行剖析,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婚姻價值觀的變化。中國傳統(tǒng)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婚姻價值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男女結婚“以身相許、終生不棄”的思想受到極大挑戰(zhàn),“結婚自愿、離婚自由”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認識。二是社會交往活躍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外出務工越來越便利,信息網絡越來越普及,使人們的思想不斷變化,婚戀觀、家庭觀受到沖擊,有時會引發(fā)婚姻危機。“當離婚變得越來越容易時,人們對于婚姻的忠誠度也會隨之降低,婚前沒有耐心尋找適合自己的伴侶,婚后也不愿意花費足夠的精力來維系彼此間的感情,從而增加了離婚的隨意性?!雹凇久馈坷聿榈隆げㄋ辜{:《性與理性》,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9 頁。三是家庭責任的弱化。部分婚內男女人生觀、家庭觀定位不準,婚后不注重婚姻經營,夫妻感情逐漸淡化,進入“婚姻疲憊期”,有些人渴望走出“圍城”、嘗試新生活的精神需求明顯增強,他們對二次婚姻的選擇,多以“自我為主”,往往不顧及家庭責任的束縛。
1.影響家庭和諧。一個家庭的和諧,需要夫妻、子女等家庭成員積極維護親情、努力包容他人。毋容置疑,每個家庭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或多或少的發(fā)生沖突或個人利益不均衡,當這些矛盾爆發(fā)為案件,就會使家庭和諧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矛盾沖突的雙方及其他家庭成員將會受到影響,當一個和諧家庭分化為互相矛盾的若干主體時,將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2.引發(fā)次生矛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糾紛涉及的財產利益可能是房地產、車輛、企業(yè)經營權等巨大利益,有的人在家庭發(fā)生糾紛時,為達到非法目的會不擇手段轉移財產、偽造證據(jù)、虛假訴訟等,損害對方利益,引發(fā)矛盾升級;還有的人思想偏激、性格執(zhí)拗,在家事矛盾中認死理、鉆牛角,如果在矛盾初期或糾紛化解中不能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勸解調和,有可能造成民轉刑案件。
3.撫養(yǎng)贍養(yǎng)問題。兒童是社會的未來,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這些傳統(tǒng)的道理說明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成長成才極為重要。家庭的變故不但影響未成年人的幸福指數(shù),而且可能改變其人生軌跡,很多孩子在父母離異后,容易產生心理健康等問題,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庭的分裂、重組也會使父母子女關系變得復雜,容易發(fā)生析產、繼承、撫養(yǎng)、贍養(yǎng)等糾紛。
1.基層社會管理意識有偏差。當前,基層政權重經濟發(fā)展,輕社會管理,對矛盾糾紛的處置過多依賴于公檢法等專職機關,村居、社區(qū)等最基層的社會管理幾近缺失。雖然村民組織法等法律賦予了基層組織調解、治保的職能,但多數(shù)基層組織都沒有積極承擔起這份責任。
2.基層社會管理缺乏調解機制。近年來,一方面,我們在鎮(zhèn)村成立了人民調解組織,設立了調解網格員,但是如何積極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如何找準介入糾紛切入點、如何實現(xiàn)與司法銜接等,缺乏務實有效的抓手;另一方面,人民法院為有效解決案多人少矛盾,提高司法社會效果,積極提倡多元化解決糾紛,但是,如何發(fā)揮“類案”優(yōu)勢,實現(xiàn)司法與人民調解組織互動共享上缺乏有效的機制,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能力也有待提升。
隨著年齡增長,多數(shù)老年人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而且多種慢性疾病并存,嚴重影響其健康和生活質量。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380位男性老年人中,315人患有慢性疾?。?2.89%),在413位女性老年人中,335人患有慢性疾病(81.11%),差異無顯著性,尚不能認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793位入住老年人中,650人患有慢性疾?。?1.97%),其中267人患一種慢性疾病(33.67%),223人患兩種慢性疾病(28.12%),160人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20.18%),具體見表2。
1.忽視情感修復?!凹沂录m紛案件是傳統(tǒng)民事糾紛案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血緣、倫理關系,又明顯有別于普通的民事糾紛案件?!雹劾钚熘?,王道強:《家事審判的司法理念與運行原則》,載《人民司法·應用》 2016年第 34 期。家事案件當事人是因婚姻關系聚合在一起的,甚至有血緣關系,雖然發(fā)生物、財產分配或者金錢給付等普通財產糾紛,但背后有復雜的情感因素,傳統(tǒng)審判方式恰恰忽視了這個重要的情感因素。以“意思自治”為原則,很少對矛盾雙方的情感進行疏導,甚至直接進入財物的簡單分割。而家事糾紛當事人情感的心結化解不了,司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如對激情離婚、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往往忽視離婚后未成年人的成長生活感情等問題,再如贍養(yǎng)糾紛,可能會使得到物質關愛的老人失去更多親情。所以,現(xiàn)在家事司法程序應當適當依職權對過于自由的離婚選擇加以適當干預,積極進行情感修復、心理疏導、挽留不必要的婚姻破裂,或者至少即使離婚也保持好聚好散的態(tài)勢。
2.司法救濟功能不足。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舉證不足者往往對自己的主張承擔敗訴的結果,這對一般民事案件中彰顯了“用證據(jù)說話”的公平正義。但是在家事糾紛案件中,矛盾雙方因性別差異、年齡差異、職業(yè)差異(如家庭婦女)等因素,使弱者在司法程序中難以獲得基本證據(jù)保障其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也經常遇到弱者對對方的房產、股權等即使不離婚也從未探知的案例,所以本著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應當針對家事案件這一特定類型的糾紛責令當事人進行財產申報,如果認定申報者故意隱瞞財產,一經查實對隱瞞的財產少分或不分。如此,對家事糾紛中的弱者用財產申報的制度予以司法救濟,使其在親情失敗的同時不至于再次遭受財產損失。
1.域外聯(lián)動化解家事糾紛情況。在家事司法相對完善的國家,盡管司法對于整體社會具有龐大的承載效應,但其社會糾紛的解決從未完全依賴于司法程序,而是對外衍生了一套各盡其能、各司其職、配合銜接、有序運行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例如,美國的《家事法院法》規(guī)定,在特定情形下,法官有權發(fā)出指令,要求任何州、縣、市級別的行政機構及教育部門的相關人員提供特定服務,包括在其職權范圍內改善服務、披露特定信息、協(xié)同與配合法院的調查工作等。因此,在家事糾紛領域應采取協(xié)同的、跨部門的綜合性聯(lián)動機制,更有利于修復家庭關系、維護家庭穩(wěn)定。
2.聯(lián)動機制建設現(xiàn)狀。近年來,我們下大力氣搞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有的地區(qū)針對家事案件,在工會、婦聯(lián)、團委等建立了家事專門調解組織,但如何發(fā)揮家事調解組織的資源優(yōu)勢,人民法院與人民調解組織實現(xiàn)便捷高效的程序對接機制,缺乏具體的操作流程。目前的普遍做法是讓人民法庭與駐地調解組織自行對接,因為人民法庭是業(yè)務庭,功能是審理案件,更多的賦予事務性的工作;作為相對獨立的調解組織,與相對應的人民法庭存在相類似的問題,因此,以上對接很難在案件管理、司法統(tǒng)計、信息共享上很難達到綜合性的理想效果。還有一種做法是在立案大廳設置一至幾個人民調解工作室,由立案大廳立案前告知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這幾個調解室與司法行政機關已經建立健全的龐大調解網絡和人民法院快速增長的家事案件數(shù)量相比,不能滿足案件需求。以上兩種做法均失偏頗,致使調解聯(lián)動機制銜接不暢,作用發(fā)揮不好,各自為戰(zhàn)。如有的糾紛經人民調解達不成協(xié)議,進入審判程序,前期的調解成果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人民法院應與調解組織加強聯(lián)動,實現(xiàn)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資源共享,更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3.聯(lián)動機制建設必要性?!凹m紛解決機制的成熟和完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本標志,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④龍飛:《論國家治理視角下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7期。家事糾紛往往都摻雜著比較復雜的社會背景、歷史恩怨,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歷史性特點,并非法院一家所能妥善處置的,需要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家事矛盾化解。比如贍養(yǎng)、撫養(yǎng)、探視權等問題,法院即使做出了相應判決,司法強制執(zhí)行很難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村居、社區(qū)工作人員,工會、婦聯(lián)、協(xié)會等基層組織協(xié)助做好義務人思想工作,讓其積極履行裁判確定的法定義務。
1.明確指導思想?!拔磥砩罨覈沂聦徟懈母镞^程中,應著力關注家事審判程序法的單獨化、家事審判原則的明晰化、家事審判人員的專業(yè)化以及非訴合意解決機制的多元化這四個面向的問題,為家事糾紛尋求合理的化解之道?!雹萃蹒骸毒劢刮覈沂聦徟懈母锏膸讉€面向》,載《政法論叢》2018年第1期。
因此,家事審判方式改革應該從單純坐堂問案向多元組織參與化解糾紛、從離婚“意思自治”到注重情感修復、從強制執(zhí)行到促成當事人自覺履行等方面下功夫。
3.實現(xiàn)最佳效果。家事審判改革的目的,在于積極化解家庭因素引發(fā)的矛盾,減少因矛盾對家庭弱勢群體的傷害,給社會造成過多的負擔,引導浮躁社會主體冷靜對待家事糾紛。在程序上改變或者摒棄離婚自由、意思自治、第一次判不離、撫養(yǎng)贍養(yǎng)費按工資計算了之等就案辦案的傳統(tǒng)理念,積極考慮人的因素、感情因素、社會因素,全力推動家庭糾紛從根本上解決。
1.嫁接訴前調解程序。建立訴前調解有效對接機制,實現(xiàn)了三個對接,一是訴調流程對接,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的起訴狀后,引導當事人填寫《家事糾紛委托調解書》,由立案庭統(tǒng)一移送司法局基層科(相當于法院立案庭),基層科按轄區(qū)將案件分流到鄉(xiāng)鎮(zhèn)調解組織,受托調解組織在十五日內積極進行訴前調解,案件分流、調解結果統(tǒng)計等情況,由基層科統(tǒng)一向立案庭實行“總對總”反饋,實現(xiàn)了“立案庭—基層科”兩個網絡、一個對接點的信息全面共享。二是審判組織對接,立案庭及時將委托信息通報各人民法庭,各人民法庭與駐地鎮(zhèn)街調解組織對接,了解案件調處情況,加強工作指導,目前全縣17個鎮(zhèn)街設立了17個調解組織,配備了98名專職調解員,實現(xiàn)了人民法庭與調解人員點對點對接。三是調解結果對接,司法局對鎮(zhèn)街調解組織受托案件調解情況每月一匯總,每月一通報,對調解成功需要司法確認的,由立案庭及時進行確認;調解不成的,由調解組織填寫《家事糾紛調解情況告知書》,轉入訴訟程序。這樣既有利于當?shù)卣{解人員依據(jù)駐地風土人情務實地調解,又能對調解不成的案件信息實現(xiàn)與人民法院的共享。
2.財產申報要素化。立案時進行財產申報,借助要素審判的基本模式,設置格式化的《離婚案件財產申報表》,責令當事人對雙方的婚前財產、婚后共同財產、債權債務、車輛房產等內容如實申報,并告知故意隱瞞財產的不利后果。庭前會議中,對雙方填寫的財產申報表進行比對、質證,提高案件辦理的效率。
3.設立冷靜期。在離婚案件中賦予當事人一定合理期限,冷靜審視選擇訴訟離婚的態(tài)度,有效修復雙方情感,防止激情離婚。對于婚姻案件訴前調解不成堅持立案訴訟的,立案時即動員當事人設置冷靜期,由當事人簽訂《離婚案件冷靜期確認書》,冷靜期應兼顧司法效率,一般設置為15天至30天,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
1.進行心理疏導。開庭審理時,要求法官以心理疏導、修復感情、維護和諧婚姻家庭關系為目的,積極調查當事人之間的相識、戀愛、婚禮及其他生活情節(jié),找準情感危機的原因,引導當事人回憶曾經的美好生活,逐步修復遭受創(chuàng)傷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情或夫妻感情。
2.情感化審判場所。根據(jù)家事案件特點,設置特色化調解室,減少法庭對抗氣氛。家事調解室懸掛“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百事孝為先”等有利于家庭和睦、人際關系修復的格言、圖畫?;橐稣{解室可懸掛“一日夫妻百日恩”、“如何處理好夫妻關系”、“法官寄語”等內容,設置“心形”調解桌,讓當事人在和諧、溫馨的環(huán)境氛圍中修復感情、緩解矛盾。
3.矛盾化解實質化。法官在有限的庭審時間內對雙方的情感矛盾是不能深入全面了解的,因此,要求法官在開庭審理時,查明當事人近親屬旁聽情況,積極發(fā)揮他們熟知當事人、了解案情的優(yōu)勢,動員他們參與調解,有效化解矛盾,增強家庭成員和基層組織對裁判結果的認同。
1.科學設置回訪程序。建立判后跟蹤回訪制度,明確規(guī)定回訪案件類型、回訪時間、回訪人員、回訪內容、回訪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及幫扶措施,回訪情況應填寫《家事糾紛案件判后回訪表》。家事案件結案后,承辦法官或法官助理應根據(jù)案件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案后跟蹤,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幫助當事人解決實際困難,增強家事審判的社會輻射功能。
2.發(fā)揮回訪實質效果。一是防止發(fā)生次生矛盾,預防重復訴訟。如撫養(yǎng)權糾紛案件,及時了解未成年人生活環(huán)境,預防變更撫養(yǎng)權案件發(fā)生。二是促進自動履行,減少家事案件執(zhí)行難。對于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探視權案件,應努力督促其自動履行。三是幫助修復感情,維護家庭穩(wěn)定。對于判決不準離婚或調解和好、贍養(yǎng)等案件,應及時了解當事人的現(xiàn)有狀況,幫助當事人化解心結,修復感情。此外,對回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事人及其家庭在判決履行方面確實存在實際困難的,應當及時報告家事審判組織,由家事審判組織協(xié)調有關單位,積極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