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 在中學歷史人物教學中,仍存在著人物分布狹隘、人物形象抽象刻板、簡單褒貶人物及人物教育功能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通過還原真實和感受“身邊”的歷史人物,拉近與歷史人物的距離,以走入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將歷史人物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增強歷史人物的影響。以此作為改進的策略,更好地適應(yīng)教育改革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關(guān)鍵詞】 中學歷史課程 歷史人物教學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8-018-03
0
歷史人物,大多都是離我們比較遙遠的人物,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曾經(jīng)的那些時代,在屬于他們的那些光陰里,他們也是靈動鮮活、活色生香的。他們也曾經(jīng)是一個個十分特別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轟轟烈烈的人生。但時間就像一枚跌落的鏡子,有幸遺留的碎片里,我們只能窺見往昔崢嶸歲月的片紙只字。斯人已逝,但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曾經(jīng)真的存在過,要怎么樣讓學生看到這點,哀其所哀、樂其所樂,為他們真實的人生所打動,感受到鮮活的他們,拉近和他們之間由時間所刻畫下的距離。
一、化解抽象刻板的人物形象
要拉近和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首當其沖的便是不能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人物抽象刻板的印象。把一滴水藏進海里是最安全的方式,因為在我們看來,每滴水都是一樣的,不要把歷史人物當作那滴水,臉譜化的歷史人物形象刻畫只能使學生心如明鏡、不惹塵埃,這樣,我們進行歷史人物教學的意義便不存在了。楊奎松教授曾經(jīng)說過“我們所研究的歷史,說到底都是人的歷史。研究人的歷史,不注重人的性格、情感、思想及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等對人的言行舉止的影響和作用,就不可能客觀準確地了解歷史的由來與發(fā)生。我們過去的歷史研究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往往把歷史空洞化,想當然地用階級的理論或其他什么理論,把歷史中的人僅僅看成某種符號,給人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不是講張三李四如何如何,而是以講張三李四的名義,去講這個或那個抽象的階級或抽象的符號,完全忘了歷史中的每個具體的人物其實都是不同的。很多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正是與這個或那個歷史人物的個性或他的情感、思想或視野、經(jīng)驗?zāi)酥劣诼殑?wù)、地位以及信息來源的情況等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痹谖覀兊臍v史人物教學中,也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許許多多的張三李四帶著刻畫好的相似臉譜,高高在上而面目模糊,不可親近,無法接近。
對待英雄人物,往往塑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他們“不食人間煙火”,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往往身材挺拔,思想品質(zhì)高尚,有崇高的信念,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大公無私、視死如歸,從形象、思想、行為各個方面都十全十美,基本沒有任何缺點。這樣的英雄離真實的人生太遠,帶著完美的假面,有可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被特定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tài)所要求,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時代的沖擊,這樣的人物形象與人類真實的生活越來越遠,仿佛高高豎立起的完美雕像,人們贊美他,卻不可能心生向往,并為拉近與其的距離而付出努力。這樣蒼白、單調(diào)的英雄人物,與歷史人物教學的原本目的反其道而行之,使歷史英雄人物的教化和感染作用也幾近于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雄的形象也逐漸豐滿起來,但不可否認,我們在描繪英雄形象時,特別是在中學歷史人物教學進行過程中,還深深帶有這樣的烙印。
對反面人物往往也是一刀切,一個人如果在政治上后來犯了錯誤,那么就說明他從生來就包藏禍心,一般稱為“早年投機革命,混入革命隊伍”,對革命的發(fā)展全無貢獻,予以全盤否定。他們一般毫無能力、投機取巧,生活奢侈腐化,和人民群眾總是站在對立面。比如林彪,他是遭眾人唾罵的反黨集團首領(lǐng),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簡單僵化地一言蔽之的話恐怕也并不合適,不可否認,他早年對革命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人具有及其的復雜和多樣性,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縱向和橫向上都具有層次性和階段性,反面人物也有一個思想變化的過程,在歷史人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可能有兩個同樣的人。
還有在對地主階級、農(nóng)民群體、資產(chǎn)階級等一些群體中的人物進行教學時,總會不自覺的把對整個群體的印象簡單生硬地套在每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心理學中所稱的刻板印象。但這種刻板印象在人物教學中具有極大的負面效應(yīng),這種一言以蔽之的思維定勢,讓所有的歷史人物千人一面,仿佛一群人長著的是一模一樣的臉,讓人毛骨悚然。不獨特不足以讓人銘記,千人一面的歷史人物教學,又能夠給我們留下點兒什么?
這樣抽象刻板的人物形象刻畫只會使歷史人物的教學走進死胡同,細節(jié)才是歷史的生命,用細節(jié)描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展現(xiàn)歷史人物豐富多彩的獨特個性,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才能打破時間的隔閡,拉近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使歷史人物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學生感到親切,使歷史人物教學成為歷史教學中最具有活力和趣味性的組成部分。
二、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性
要拉近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跨越時間劃下的長河,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性,需要把歷史人物請下神壇,展現(xiàn)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15課中的蔣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1933年秋,蔣介石調(diào)兵百萬對紅軍各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以50萬兵力進攻中央根據(jù)地。”課本中的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單純描繪的是他殘忍狠毒的一面。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術(shù)氛圍的日益寬容,對蔣介石的描述也日益多元豐富起來,蔣介石“即有大功又有大過……蔣介石一生做的這八件好事,對于中華民族,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好的作用。……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稱蔣介石為‘民族的統(tǒng)帥、‘最高的領(lǐng)袖,是‘偉大領(lǐng)袖……蔣介石一輩子做了八件好事,其中最大的好事是北伐和抗戰(zhàn),他也做了三件壞事,壞事的核心就是反共?!薄懊珴蓶|其實也曾多次公開或者私下里講到要誠心誠意擁護蔣委員長…所有一切的改變,都有十分復雜的背景和原因,不能因為蔣介石后來成為反共領(lǐng)袖,我們就想當然地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蔣介石本身?!?/p>
這都是真正的蔣介石,實際上上述對蔣介石的不同定義表現(xiàn)出了我們對歷史人物認識水平的提高和進步。但是,這些材料中呈現(xiàn)出的蔣介石,仍然是大而化之的。蔣介石是亂世中的豪杰,但他也同樣是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事情,養(yǎng)成了什么樣的個性……,這些才構(gòu)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在中學歷史人物教學過程中補充一些材料,給學生展現(xiàn)一個由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構(gòu)筑的蔣介石。
蔣介石幼年喪父,故十分依戀母親,“夏月放假歸,入門,見王太夫人,未開言,即嚎啕大哭,越時聲益凄。自此每遇外出,輒淚眼盡赤,哀動鄰舍……遠離至一二十里以外,猶暗自哽咽。”蔣介石由母親和祖母撫養(yǎng)長大,成長過程中缺乏男性榜樣,因而性格中難免帶有一些女性化的傾向,格外重視小節(jié),“因為蔣介石一來視察,長官就會要求士兵趕緊把廁所打掃干凈,而且蔣走之前大家都不能上廁所,因為蔣介石總是要去廁所檢查衛(wèi)生?!睏羁稍凇秶顸h的“聯(lián)共”與“反共”》這本書中所描繪的蔣介石的個性,暴躁、任性、多疑卻又恪守傳統(tǒng)禮義,有時候甚至“像個孩子一樣痛哭”,曾經(jīng)是個狂熱的革命者和愛國者,“甚至他相當一段時間里連思想都和共產(chǎn)黨人非常接近,他與共產(chǎn)黨人也曾經(jīng)有過非常好的關(guān)系?!边@并不是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蔣介石,但這是在歷史細節(jié)中真實存在著的蔣介石,而只有真實才能賦予歷史人物獨特的、能夠感染人心的個性,才能打破歷史的“空洞化”,在我們的高中歷史人物教學中,呈現(xiàn)人物的真實,展現(xiàn)個性化人物,才能打動人心。呈現(xiàn)真實的歷史人物,不僅要展現(xiàn)歷史人物的偉大,還要看到歷史人物的“平凡”,用細小的,但真實獨特的細節(jié),賦予其靈動和生命,展現(xiàn)其真實的人生。
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組織者、領(lǐng)導者,美國開國總統(tǒng),被稱為“美國國父”,這位“戰(zhàn)爭時期的第一人,和平時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在我們固有而刻板的印象之中,他是鋼鑄的脊梁,永遠也不會在困境中彎向任何方向。然而,真實的他,在戰(zhàn)爭的苦難中,也會同樣軟弱的向上帝祈禱,“那是戰(zhàn)爭中非常艱難的一段時光,所有的人都想放棄,只有這位偉人不放棄,在那片樹林的盡頭,我聽到一個深沉的聲音在祈禱,我栓好了馬,輕輕地走進樹林,讓我大吃一驚的是,我們偉大的喬治.華盛頓正獨自跪在那里,一邊放著他的劍,另一邊是他的尖形三角帽,他在向戰(zhàn)神祈禱,祈求上帝幫助結(jié)束戰(zhàn)爭,因為,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這場戰(zhàn)爭決定了整個國家、人類、甚至世界的命運?!币驗槿祟惾绱嗣煨?,因為我們永遠有所恐懼,所以,當我們一旦堅強起來,才會如此美麗。
他也一樣有軟弱的瞬間,他也一樣在時光中漸漸老去,“華盛頓……停頓了一會兒,把眼鏡摘下來,在重新戴上眼鏡的時候請求聽眾原諒,并且說,在服役的過程中,他的頭發(fā)變白了,現(xiàn)在又發(fā)現(xiàn)視力不行了?!边@是一個普通的老人;這是一個飽經(jīng)磨難的老兵;這是一個如此鮮活的、仿佛伸手可及的形象。這樣偉大的人、這樣平凡的人、這樣真實的人,偉大和平凡、軟弱和堅強,每個真實的人都存在著這樣的兩面,展現(xiàn)真實的歷史人物,就像是剝開厚重時間裹成的硬殼兒,讓我們的學生可以伸手觸及、真切感受——很多年前,另一個人曾經(jīng)歷過的這悲歡離合、大起大落、苦辣酸甜。
三、觸摸“身邊”的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大多是處在過去的,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使我們對他們感到遙遠而陌生,并因陌生而顯得漠不關(guān)心,但是對于那些和我們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投注以別樣關(guān)切的目光,他們可能和我們走過同樣的一條街道,仰望過同樣的一片天空,要使學生對歷史人物教學感興趣,就要用這樣的聯(lián)系牽絆著他們,讓他們親身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人物。
在祖國經(jīng)歷的漫長的時間里,每塊土地上都有不屈的英魂、動人的故事、拋灑的熱血和汗水,每塊土地上都有自己優(yōu)秀的人物和輝煌的歷史,尋找身邊的歷史人物,履著先人的足跡,重溫他們的故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些蒼白的文字還原成一個個活色生香的人物,他們?nèi)绱藙尤?,又和我們?nèi)绱丝拷?。比如廣州,廣州城是一座在近代愈發(fā)重要的城市,這里有許多革命的志士、愛國的英雄,還有美麗的愛情,還有他們留下的動人的故事。
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自己的革命理想奉獻了一生,而在他風云激蕩的一生中,廣州城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在這座城里,他輝煌過、也失落過,不僅做出了革命的種種創(chuàng)舉,也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他留下的每一處痕跡,都成為后來人珍貴的財富,偉人已逝,然而漫步廣州,又似乎處處都可以追尋他的蹤跡。
2009年更名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的廣州博濟醫(yī)院,它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為它是西醫(yī)的發(fā)源地,還因為曾經(jīng)有一位20歲的年輕人曾在這里短暫的學習和生活過,它是孫中山8年醫(yī)學生涯的開始,然“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yī)術(shù)為入世之媒”的孫中山“在廣州學醫(y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yī)校開設(shè),予以其學課較優(yōu),而地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肆業(yè)”。1893年從澳門歸來的孫中山又在廣州西關(guān)冼基巷開設(shè)東西藥局,“孫醫(yī)生每天早上10時到12時為贈醫(yī)時間,不收分文。下午出診,診金隨意。若遇難產(chǎn)、急病之類,無論貧富,隨叫隨到?!爆F(xiàn)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建,東西藥局的具體位置已不可考了,住在冼基街33號和15號的住戶都堅持認為自己住的地方才是當年的東西藥局,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會銘記,一位偉人曾經(jīng)在這里留下獨屬于自己的痕跡。參觀廣州的革命遺址,也像是一步步的重溫孫先生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位于廣州市區(qū)北面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是為紀念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孫中山還親自在這里栽下了四棵松樹,如今,這里已成為我們祭奠先烈英魂的首選之地,還有孫中山1924年親手創(chuàng)辦的國立中山大學,至今仍深深吸引著各地莘莘學子,他親筆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仍垂鑒后人,還有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黃埔軍校的舊址,孫先生讀書治事處紀念碑等等。身在廣州,我們帶給學生的孫中山可以不僅是史書中平面的文字,而是一位曾經(jīng)風采斐然,而今依然觸手可及的前輩。
廣州海珠區(qū)的“鄧世昌紀念館”、“鄧世昌紀念小學”和擬建中的“鄧世昌廣場”,天河公園中的“鄧世昌衣冠冢”、“鄧世昌雕像”等等這些紀念性的場所,是廣州在紀念一個讓自己驕傲的孩子,是廣州人在銘記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我們銘記甲午海戰(zhàn)中英勇犧牲的英雄鄧世昌,我們銘記曾在這里成長的普通人鄧世昌,我們銘記身邊的鄧世昌。
不僅先烈的英魂曾在這里行走,廣州這座城里,也同樣發(fā)生過柔婉動人的故事,位于白云山小梅坳的百花冢,這小小的一角墓地,是一位年僅19歲女子的長眠之地,在那南明末年的硝煙戰(zhàn)火中,她熱烈的愛情是一抹獨特的女兒香,她堅貞不屈的風骨是一桿挺立招搖的旗,在她芳魂消散、伊人遠去的時候,廣州名士結(jié)伴而至,各植一花于其墓,使這里成為百花的海洋。300多年后的現(xiàn)在,依然有人在這里停留駐足,去祭奠這一個生命短暫卻自有風骨的女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人物,這是我們珍貴的資源,帶領(lǐng)學生走近我們身邊的歷史人物,引導他們關(guān)注身邊的歷史,打開他們發(fā)現(xiàn)歷史的眼睛,使我們的歷史人物教學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走進我們的學生的世界里。
[ 參 考 文 獻 ]
[1]楊奎松:《國民黨的“聯(lián)共”與“反共”》,南方都市報2008年3月23日.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雷天,楊天石:《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蔣介石》,《文化訪談》2008年第11期.
[4]楊奎松:《國民黨的“聯(lián)共”與“反共”》,南方都市報2008年3月23日.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蔣介石年譜初稿》,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年.
[6]楊奎松:《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激進心不同人生路》,《政府法制》2010年第36期.
[7]楊奎松:《國民黨的“聯(lián)共”與“反共”》,南方都市報2008年3月23日.
[8]史磊:《歷史人物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與策略》,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華盛頓·歐文:《華盛頓傳》,湖北:崇文書局,2009年.
[10]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1]孫中山:《建國方略》,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年.
[12]陸星:《孫中山的廣州情》,《黃金時代》,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