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個性化閱讀放在重要位置,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自由地與老師、同學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書海的奧妙,引導學生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書中的意境。
關鍵詞:閱讀教學;以學定教;自選學法;拓展閱讀;放飛個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簡介:王曉玲(1980—),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本科。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現(xiàn)有的小學閱讀教學還是死板地“讀教材”,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教材能發(fā)揮的最大價值。這樣的課堂聽多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沒被調動,反而還被抹殺,學生的獨立創(chuàng)造性不被激發(fā),反而被埋沒,哪里還會有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呢?因此,閱讀應該這樣教:教師把個性化閱讀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個性化閱讀,不斷萌發(fā)、生長學生的獨立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一、以學生個體的特征決定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使學生在個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和審美情趣,讓學生的個性真正飛揚起來?!惫P者曾經(jīng)聽過兩節(jié)截然不同的課,課中教師在對待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化解讀給予了不同的反應。一節(jié)是《狐假虎威》,學完課文,教師讓學生談談從中學到了什么。一位學生說狐貍很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風來欺騙別人。教師聽了很滿意,給予及時的肯定??赡俏粚W生又說:“我還覺得狐貍很聰明,它能在危險的時候,想出了騙老虎的辦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憋@然這是與前面一種理解相對立的,也不在教學參考書和教師的備課之中。此時,教師并沒有感到驚喜,而是對這位學生說:“你認為一篇文章能有兩種意思嗎?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種意思!”學生聽了茫然,只好坐下。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心中已有自認為滿意的答案,提問學生也只是想聽到他想聽的答案,而不重視來自學生個性化的理解。這種教學思維必將導致教條,教條主義也必將同化個性,把創(chuàng)新“殺死”在搖籃里。
另一節(jié)課是《狐貍和烏鴉》,課中教師同樣拋出問題:“說說你對狐貍的感受?!蓖瑯樱蟛糠謱W生說不喜歡,因為狐貍很狡猾??墒沁€是有學生說喜歡狐貍,因為它聰明。這時教師沒有否定喜歡狐貍的學生,而是讓所有喜歡狐貍的學生都站起來,并及時地改變教學策略,將學生們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兩方學生都從課文的相關語句中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jù)”,通過“找—讀—悟”的方式讓學生最終領悟了狐貍是為了滿足自己那顆貪婪又懶惰的心才動腦筋想方設法把別人的食物騙到手的,存在欺騙的行為,這不應該贊美它,因為這不是真正的聰明,而是狡猾;真正的聰明應該用在為人類造福、為人民服務上。到此,辯論有了結果,大家統(tǒng)一了認識。這一節(jié)課,教師鼓勵學生要有獨特的見解,這體現(xiàn)了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同時,課中教師能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求異思維和獨特體驗,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道德判斷能力,達到了教師以學定教的目的。
二、自選學法,挖掘學生個性潛能
學生長期按教師的指令學習,這種同步化的教學讓學習變得更枯燥,難免會讓有個性的學生厭倦學習,進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被耽誤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樣的不良狀況,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包容學生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式。
1.自選學習內容,發(fā)展個性
每個學生的原生家庭環(huán)境不同,所擁有的知識經(jīng)歷也不盡相同,愛好也自然會有差別,教師們自然不能規(guī)定學生喜歡學什么、不喜歡學什么。在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在可實現(xiàn)的范圍內,讓學生自己選擇愿意學習的內容,這樣就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盡可能多的發(fā)展。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詩歌時,筆者就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小節(jié)反復朗讀、研究,一旦學生把注意力聚集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就會不由自主地學得更久,想了解更多。其他內容則通過交流與互相考問的環(huán)節(jié)學習,取長補短,最后我結合多媒體播放相關的知識、圖片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于學生研讀的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個個都十分投入,學習效果非常好。
2.自選學習方法,發(fā)展個性
根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所述,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類似于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組合下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狀,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智力性狀。只要能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就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不同,直觀反映為個性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包容學生自己認為最佳的學習方法,并加以適當?shù)囊龑?,此結果會事半功倍。如教學《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時,筆者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故事發(fā)生的經(jīng)過,擅長畫畫的學生就選擇了畫連環(huán)畫,擅長表演的學生則選擇了演課本劇,擅長口語表達的學生則選擇了講故事。學生們在自主參與、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這樣把選擇學習方法的權利還給學生,給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土壤,給予學生來自教師、家長的充分的尊重、信任,往往會讓學生愛上學習,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好。
三、拓展閱讀,放飛學生個性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更早感知世界、體驗世界,進而主動去實踐、去參與;能讓學生越學越好,越好就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就會越愿意學,進入良性循環(huán)就形成了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1.在自由活動中飛揚學生個性
閱讀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應注重個性化活動的開展。在自由的活動中,學生更容易感知到閱讀所帶來的更快樂、更精彩、更有價值的世界。如學習《失蹤的森林王國》后,筆者讓學生去調查我們身邊一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每年家鄉(xiāng)植樹的情況或者家鄉(xiāng)人民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狀況。通過調查、取證到總結、撰寫調查報告、提出倡議等一系列活動,學生不僅對課文理解更多了,而且自身的環(huán)保意識更強了,閱讀教學的自由活動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的大舞臺和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平臺。
2.在課外閱讀中凸顯學生個性
眾多語文實踐表明,只有學生喜歡讀的內容才容易與他們產(chǎn)生情感共鳴,才能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想讀下去,想記下所讀到又讓自己喜歡的東西。語言和精神才能在廣闊的心靈中同構共生,語言的積累也只有在這種“同構共生”中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那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學生主動去讀更多的書呢?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全面的閱讀素材,擴大他們的閱讀面,讓學生了解到有意思的書還有很多,而且比他們所能想象的更有意思。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書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例如,有的學生愛突發(fā)奇想,就引導他把這種行為從學習擴大到生活,動手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并向他推薦《魯濱遜漂流記》《冒險王》一類的書籍;有的學生凡事愛問為什么,教師就應滿足他們的需要,建議他們多看《十萬個為什么》《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等;對于那些喜歡寫作的“小作家”,則應多提供他們喜歡的文學作品,并指導他們善于捕捉來自生活的每一個靈感……
綜上所述,個性化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使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興趣更加廣泛,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學生的全面素質也就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包容的心去發(fā)現(xiàn)、去珍視那些有個性的“不一樣”,并創(chuàng)造可以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見解、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包容的環(huán)境下勇敢自信地展示才華,讓學生乘著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搏擊長空。
參考文獻:
[1]劉 暢.“自主品悟”——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趙景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