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學
麗江市戲曲藝術調研組通過對市內一區(qū)四縣文化館,戲曲藝術傳承協會,民間歌舞表演隊以及一些老藝術家的走訪,調研,對麗江市轄區(qū)內的戲曲藝術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基本情況如下:
麗江市內各區(qū)縣在新中國建國后的30年內,都曾經有過自己的滇劇團,文工隊,宣傳隊?!拔母铩逼陂g,這些專業(yè)演出團隊都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戲曲藝術跟其藝術門類一樣,又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很多曲藝藝術家爆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創(chuàng)作和演出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此期間,華坪文工隊以團帶班的方式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戲劇表演藝術人才,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經國萍、羅華英、楊光明、朗友聰、崔再娟等。永勝縣成立了滇劇團,當時的麗江縣也成立了歌舞團,當時的麗江地區(qū)成立了地區(qū)民族歌舞團。
這些戲曲表演團隊每逢重大節(jié)日和民間活動,都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去獨具特色的戲曲節(jié)目,當時各劇團的送戲下鄉(xiāng)和電影放映隊放電影,成了農村群眾最主要的精神文化活動。原永勝滇劇團,后來的麗江歌舞團的老演員張金平老先生清楚地記得,80年代中期,是麗江歌舞團的鼎盛時期,節(jié)目單一貼出來,觀眾蜂擁而至,多次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全國文化體制改革,麗江轄區(qū)內的各演出團隊先后被撤銷,演員和創(chuàng)作人員被分流到文化宮,俱樂部,圖書館,電影院,文化館等部門從事一些與曲藝關系不大的群眾文化工作,有些曲藝人才則被分配到黨政機關,從事黨政工作。
從文化體制改革至今的20多年間,麗江市內的曲藝工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xù)到現在。
情況的轉機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新招錄的這批戲曲藝術演員上,因為這批戲曲藝術人才對自己從事的這門藝術一直熱愛著,盡管文化體制改革把他們分配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但是現在,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都已經退休,退休后的老干部,老藝術家們看到當前戲曲藝術的缺失,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不能安心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他們認為傳承和發(fā)揚戲曲藝術,自己責無旁貸。
基于這樣的考慮,麗江市影視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麗江市統戰(zhàn)部副調研員、退休干部崔再娟自籌資金三萬元于2016年6月成立了麗江市弘藝戲曲傳承保護中心;華坪縣文化館張衛(wèi)華館長在2011年成立了小天鵝舞蹈培訓班,專門設立了“陽光”藝術工程;玉龍縣也成立了玉龍縣民族歌舞團,開展送戲下鄉(xiāng)學員培訓等群眾文化活動。
經過市內各區(qū)縣曲藝界老藝術家和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者的努力,目前各區(qū)縣的曲藝藝術取得了一些成果。
麗江市影視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崔再娟于2009年成立了云南風情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他創(chuàng)作了28集電視連續(xù)劇《愛不遙遠》,電影劇本《傈僳戀歌》,由該公司拍攝、制作了四集電視紀錄片《麗江紅色史記尋蹤》,三集紀錄片《駝峰航線上的麗江》,紀錄片《駝峰航標》,戲曲微電影《戲迷阿寸》,紀錄片《張桂梅》等。其中《戲迷阿寸》參加首屆中國微電影大賽,榮獲優(yōu)秀獎,紀錄片《張桂梅》獲華坪縣首屆文學藝術獎一等獎。
弘藝文化戲曲傳承保護中心成立一年多來,排練了一大批不同藝術形式的文藝節(jié)目,滇劇有:《穆桂英打雁》《拾玉鐲》《借親配》《游西湖》;京劇有《大唐貴妃》《紅色娘子軍》《霸王別姬》《蝶戀》;花燈有《繡荷包》,自創(chuàng)劇目《相聚在麗江》;表演唱有《繡紅旗》《紅梅贊》;歌舞有《歡聚一堂》《瀘沽湖畔摩梭人》《梨花情》《洗衣歌》《兵哥哥》《走進西藏》等。
華坪縣文化館在此期間也編排了舞劇《娘子軍連歌》《說唱臉譜》《百花爭艷》等古裝戲曲舞蹈。張衛(wèi)華館長創(chuàng)作的花燈小戲《三個媳婦》參加麗江市文藝調演榮獲戲劇類銅獎,2017年創(chuàng)作的花燈小戲《村支書》也將在2018年文藝下鄉(xiāng)演出中與觀眾見面。
寧蒗縣的戲曲藝術發(fā)展相對晚一些,2012年趙澤華的曲藝著作《小涼山微語——方言小品集》由麗江市哲學社會科學及重點文藝著作出版資助基金資助,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14年趙澤華加入了中國曲藝家協會。
他創(chuàng)作的曲藝著作《小涼山微語——方言小品第二集》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2015年又獲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2017年《小涼山微語——方言小品續(xù)集》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曲藝文本創(chuàng)作項目順利結項。除此之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10多個快板作品。
縱觀麗江市轄區(qū)內的戲曲發(fā)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少資金
僅以麗江弘藝戲曲傳承保護中心為例。該保護中心完全是由崔再娟、肖衛(wèi)新夫妻二人自籌3萬元資金成立,參與人員都是一些年過六旬的老演員,老編創(chuàng)人員。中心成立之后,為了排練,演出等需要,后面又追加投資六萬多元,購置了舞臺燈光,擴音設備,演出服裝,道具等等,先后由他們夫妻二人自籌資金十余萬元。
(二)人才匱乏
弘藝戲曲傳承中心現有登記在冊的會員60多人,但是能按時參加活動的不過十余人,這里來給學員授課的老師都是60多歲70歲的老藝人,他們?yōu)榱藨蚯囆g的傳承,不計報酬,免費授課。但是學員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教授傳承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寧蒗縣的戲曲藝術則主要以趙澤華為代表,全縣參與到戲曲藝術中的人也只有區(qū)區(qū)十來個,其他區(qū)縣的情況也都大同小異,曲藝在當今這個以網絡和快餐文化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藝術形式。
華坪縣文化館只有以張衛(wèi)華館長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寧蒗縣則主要以趙澤華為代表,但是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fā)揚只有這么幾個人還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在調研崔再娟老師的弘藝藝術文化戲曲傳承中心的時候,崔老師一再說到一個問題,現在的曲藝藝術家絕大部分都是年逾古稀,后繼無人,所以作為麗江市影視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她特別擔心,擔心在他們這一代人手中,會把麗江的曲藝藝術斷了代,因此他們才成立了這個戲曲傳承中心。自中心成立至今,盡管他們一直在往里面投錢,沒有任何回報和收入,但是為了他們鐘愛一生的曲藝藝術,幾個老藝術家一直是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針對麗江市戲曲藝術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麗江市文聯調研組經過集體討論,認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重點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爭取各部門的支持。
戲曲藝術做為國粹,在政府層面應該引起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曾經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就麗江而言,市委市政府也確立了“文化立市”的戰(zhàn)略目標。麗江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開放城市,這里既有傳統的納西文化,又有優(yōu)秀的漢文化。享譽世界的“納西古樂”就是漢文化與納西文化完美結合的統一體,當年的宣科先生就曾經像現在的崔再娟副主席他們一樣,竭盡全力來保護和傳承,才有了納西古樂的今天?,F在,面臨當下即將斷代的麗江曲藝藝術,我們更應該有當年宣科先生那樣的勇氣和決心,爭取各方面的資金扶持,把麗江的曲藝藝術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二)努力挖掘曲藝藝術的火種,并加以精心呵護,讓國粹真正呈現出燎原之勢。
麗江市內僅存的老藝術家就是麗江曲藝藝術的火種,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他們的重要性,并精心加以保護。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必須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這些曲藝人才。在調研中,很多老藝人一再強調他們在舞臺上演出了一輩子,現在終于退休了,本可以安享晚安,但是看到現在曲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心里也是無比的焦慮和擔憂,于是只要有人成立曲藝傳承機構,他們都會不計個人得失,手腳雖然不靈便了,但是他們愿意用嘴說,來教授年輕一代的曲藝技藝。這些老藝人始終以弘揚中國國粹為己任,不計老邁年高,孜孜不倦地愿意為傳承曲藝藝術貢獻自己的余熱。作為主管部門,更應該給他們做好服務工作,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傳承環(huán)境,努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三)爭取主管部門的資金扶持。
曲藝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涉及音樂、舞蹈、美術、文學、攝影、編輯等方方面面的藝術門類。具體到實際工作中,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僅憑幾位退休藝術家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起此項工作,只有上級部門加以重視并加大投入,這項事業(yè)才能做大做強。(四)為現有的戲曲藝表演團隊和傳承中心與觀眾之間搭建橋梁,讓戲曲藝術走到人民群眾中去,為人民群眾服務。
戲曲藝術說到底,是要到舞臺上去展示的。在調研中,戲曲藝術家們曾多次談到表演的問題,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藝術家們精心編排了節(jié)目,最終目的就是要表演給觀眾看的,排練的辛苦,只有參與的藝術家們才知道,但是他們說,當他們的節(jié)目能帶給觀眾高水平的精神享受時,能得到觀眾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的時候,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藝術家們不怕辛苦,怕的是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得不到展演的機會,得不到表演的舞臺。就觀眾而言,他們不是不喜歡戲曲藝術,對格調高雅,制作精良的戲曲藝術品,他們是喜歡的,他們不喜歡的是那些嘩眾取寵,粗制濫造,格調粗俗的快餐式表演,針對這樣的情況,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多為表演團隊提供展示的機會,比如多開展“文化下鄉(xiāng)”“文化扶貧”等形式的表演,讓藝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山區(qū)貧困群眾也能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