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銳
記得在《晚間新聞》工作時,上頭曾交給我們一個任務(wù)——報道“送戲下鄉(xiāng)”。選題著實(shí)無聊,按常規(guī)路數(shù),無非是拍拍舞臺上的三流劇團(tuán),拍拍村口的大標(biāo)語,再采訪采訪村支書或村民。但是那次我們把鏡頭反過來,透過舞臺拍觀眾。
禿頂且掉光了牙齒的老大爺肩扛小孫子來看戲,只顧自己樂得拍巴掌,被小孫子尿了一身也渾然不覺;步履蹣跚的老太太帶著一只小鴨子,一前一后搖搖擺擺地到處找空隙往臺上瞧,老太太走,它也走,老太太停,它也停……
在我們眼里,臺下的戲永遠(yuǎn)比臺上的戲好看。
2009年,我們在寧夏海原縣一個干旱貧困的小山村拍攝《真情》。
我們不是沒去過艱苦的環(huán)境,但到了寧夏海原土谷村,才知道什么叫絕望。一個生活著20萬人口的地區(qū),四五年沒有下過一滴雨,這意味著四五歲的孩子可能從來沒見過樹,沒見過草,水彩畫里的綠色讓他們吃驚和好奇。
看到這些,心能疼出血來。我掏光了身上的錢和吃的,還想為孩子們做點(diǎn)什么,想來想去,還是給他們上堂課吧。
老師聽說“城里來的明星”要講課,很緊張,馬上退到教室門口。我信心滿滿地站在黑板前面寫下幾個字,用普通話說:“來,同學(xué)們大聲跟我讀——小樹苗,下雨了?!?/p>
怪了,孩子們交頭接耳,不但不讀,還用一種很疑惑的眼神看著我。
“小樹苗,下雨了。”我再次字正腔圓地帶讀,可他們還是愣愣地看著我。
我走到老師身邊小聲問:“這是什么情況?”
這回老師不緊張了,很有把握地從門口走上講臺,拿起小樹棍指著黑板,用寧夏方言大聲讀:“小鼠喵,下玉料。”
孩子們挺起胸脯,用方言喊:“小鼠喵,下玉料?!?/p>
這位穿著棉大衣、雙腿沾滿泥巴的鄉(xiāng)村教師此刻臉上綻放出神圣的光彩。
這些年來,我們用鏡頭記錄下的故事十天十夜也講不完。這些難忘的經(jīng)歷提醒著我,永遠(yuǎn)要美好,永遠(yuǎn)要真誠無論大環(huán)境提出怎樣的要求節(jié)目形式怎樣改變,這顆真心不能變。
而每當(dāng)看到野外那些無人照料的野草,我就會想起這些孩子,也會想起我自己我沒有顯赫家境,長得不帥沒有天生的幽默機(jī)靈,但我生命力還算頑強(qiáng)。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圈,我還活著。
(摘自《別拿村長不當(dāng)干部》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