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軍/常州市第二中學
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使用英語進行寫作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很輕松的寫出一份規(guī)定字數(shù)的作文,但是另一方面,許多學生的論文彼此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相似性,無論是所使用的詞匯,還是所采用的句式結構,往往大同小異,這種情況在客觀上成為學生獲得較高的考試分數(shù)的障礙。如何為學生提供提供直接具體的幫助,引導其掌握行之有效的寫作方法,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從如下幾方面的“變與不變”探索和嘗試。
根據(jù)分層教學的理論,對于學習成績處于較低層次的學生,可以通過個性化主題解讀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弱項,提高寫作的成績。從某種角度分析,英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與漢語寫作時相同的,都具有相同的主題,相似的結構,相近的語言,相類的主題等要素。因此,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參考借鑒漢語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主題解讀的“變與不變”中,首先分析如何做到“不變”。所謂的不變是指學生在進行主題解讀時,一定要嚴格遵照題目的要求。比如,在描寫景物的主題是,要突出景物形象的特點;描寫情感主題時,要強調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些都是不能偏差,必須遵守的不變。其次,則要在主題解讀的時候,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比如,在進行類似“我的夢想”等主題時,學生則可進行“弱者是否應當由夢想”“夢想是否有等級之分”等不同的解讀,只要主旨不脫離要求,則可以采取較為個性化的主題解讀方式。好的英語作文,首先要在立意選題之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就是所謂“變”。
對于處在學習梯隊中層的學生而言,除了選擇新穎的主題解讀策略之外,還可以采用豐富多樣的句式結構來提升作文的水平。此處所指的“變與不變”這是充分利用句式結構的特點,完成寫作水平的提升。首先,所謂的“不變”是指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學生們尚未掌握英語思考和敘述的技能,無法流暢的進行英語模式下的寫作,那么學生可以采取采用熟練掌握的中式句式來設計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采用“倒裝句、排比句”等與中文相似的句式方法和技巧。比如,在進行景物描寫時,部分學生缺少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只能采用簡單重復的“The lake looks like a blue glass”,“The sun looks like a golden plate”等類似的句式,則會讓讀者感到厭煩。而所謂的“變”,則是指不同的句式,根據(jù)實際需要,可以進行靈活的變換和交替使用。例如,同樣是前面的景物描寫主題,學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來使文章瞬間生動起來。學生可將不同的句式結構應用到這一部分的寫作過程中,上述句式“The lake looks like a blue glass”??尚薷臑椤皐hat’s the lake like ? maybe a blue glass is the best answer!” 而“The sun looks like a golden plate”,可改為“circle、golden、bright、warm, who is it? Sun is coming”。在變與不變的原則指導之下,積極采用諸如擬人、設問等句式的應用,無疑會為文章增色不少。
英語寫作是一項極為復雜高深的學問,對于處在學習群體頂端的學生,進行寫作時,則需要進行更為復雜和精深的練習。文化背景的理解是高層次英語寫作的必然要求,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之前,則應當積累較為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言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也是所謂的“變與不變”之中的“不變”。相對于“不變”而言,所謂的“變”則是指“通過因人而異的方法和路徑,充分了解英語國家內部的文化差異”這里面有兩個“變”,一個學習方式的變,也就是不同;另一個是“變”同一英語文化圈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文化背景的差異。教師應當在寫作指導過程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的滲透和介紹,鼓勵有能力進行深入學習的學生主動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將泛讀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比如,在進行太陽和月亮的描寫時,應當注意二者之間的稱謂是有“he和she”之分的,類似問題還有更為復雜的內容需要學習和掌握。
對于高中生而言,英語寫作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學習活動,需要其掌握較為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熟練的寫作技巧,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背景,這些要素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都是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和付出才可以獲得的,而教師則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力和持續(xù)的關注熱情,只有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機制,才能實現(xiàn)寫作水平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