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會積累可以說是每個學生想要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根基,并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本文將從積累的重要性、內容、途徑幾方面論述,明確語文教學中積累的重要性。
關鍵詞:積累;語文素養(yǎng);語言;摘抄
一、 語文教學中積累的重要性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段話體現(xiàn)了積累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重視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備條件,更是盡快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積累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基本義項是:逐漸聚集。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以說,積累在語文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離開了積累,語文學習的摩天大樓就難以穩(wěn)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很難真正形成。
二、 積累的內容層面
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積累絕對不是簡單的、單一的。那么,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強化我們的積累呢?
(一) 我們要重視字詞的積累
寫字默詞是語文學習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且也是學習任何知識的先決條件。對于任何人來說,字詞的識記量,詞匯的豐富程度,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其實詞匯的積累我們從襁褓中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主要以“聽”為主,并開始學著咿呀學語。接著是幼兒園、小學階段,這就到了識字、識詞的主要階段了,除了仍然從社會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中無意地“聽”到外,就變成了有意識地讀、寫、記了。到了中學階段,則是轉入了以閱讀思考、分析為主的階段,但字詞的積累絕沒有告一段落,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不能只滿足于“夠交往”而已,而應力求說出來有神采,寫出來有文采!因而,語文學習隨時隨地都離不開積累字詞。
(二) 我們要重視語言的積累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書讀的多了,自然內在也會不斷豐富起來。大量閱讀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些經典語言,例如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典詩詞文賦。我們要讓那些凝聚著前人智慧、蘊藏著優(yōu)美意境、映射著豐富情感的古詩文走進學生的腦海,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成為有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人。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誦讀,學生誦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加以融會貫通地運用,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水平必定會得到提升。
(三) 我們要重視生活的積累
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十分緊密:一方面,語文是生活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生活、參與生活。另一方面,語文也是一種生活積累,可以讓自己、讓他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美好。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合理運用,還要加強語文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指導學生了解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學習語文也是豐富我們內心情感的過程,這種情感不僅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包括人與自然和社會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情感,讓學生在感受、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在賞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悟。
三、 積累的方法途徑
(一)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yǎng)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復習和認真完成作業(yè)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并提升學生在識記字詞方面的能力,促成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識記一個字、理解一個詞、背誦一句名言……每天語文課前,互相聊一聊自己今天的語文積累成果。長期堅持,形成常規(guī),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水平就會穩(wěn)步提升。
(二) 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課前讓學生誦讀名篇名段既能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也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同時,反復的訓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好文章誦讀得多,口誦心記,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語文能力的一部分。另外,背誦有價值的經典文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氣質。經典的文學作品將伴隨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吐灑芬芳,綻放光明。長期的誦讀,必可陶冶學生的性情,開闊學生的心胸,端正他們的品行。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充實語言寶庫。呂叔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笨梢姶罅块喿x的重要。學生在小學階段有一二百萬字的閱讀量,腦子里裝著上百篇文章,八十幾首古詩,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寫能力定會增強。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能力。
(三) 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積累情感
從生活中積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室外教室,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積累。我們可以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去積累,可以在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中去積累,還可以在各種生活體驗中去積累,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去積累。例如,重慶村小教師劉念友從教28年,每年都在資助自己班上的貧困學生,但誰也不知道他其實窮得要去下井挖煤的地步,而且一挖就是3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個母親,搶救人員發(fā)現(xiàn)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救援人員來到她的尸體前,發(fā)現(xiàn)底下有個活著的孩子……這時,你的心靈深處是否會有一絲震動?你難道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時時都充滿著美?處處都洋溢著一種愛嗎?把你的這份感動、瞬間的領悟記錄下來,這就是積累,情感的積累。
從大自然中積累,也是語文學習的一條途徑。大自然就像我們的良師益友,總會提醒著我們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領悟身邊的點點滴滴。春寒料峭,在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一株小草正在拼盡全力生長著。我們難道不會被小草生命力如此強大而感動嗎?秋風送爽,我們來到山岡,猛然間看到一片落葉飄零,我們難道不會為樹葉的離去而略感傷懷嗎?當我們將這些自然給予我們的感悟積累起來,我們的思想就會變得更深刻,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會更加充實。
總之,滴水能穿石,是因為力量的日積月累。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要學會不斷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它不斷升華,變成巨大的能力,才能讓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滴水穿石”。
作者簡介:
許炎,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