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苗
摘 要: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的。新《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廣泛的應用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活用教材,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和內容,組織實踐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數學 教材 生活 實踐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之中。數學家華羅庚曾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對數學與生活進行精彩描述?!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與人類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強調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活用教材,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和內容,組織實踐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一、回歸歷史去了解數學
數學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概括出來的科學知識。眾所周知,遠古時代,人們在利用結繩記數進行計算、比較和測量??梢姅祵W的萌芽是從生活開始的。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 “數學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識。”老師組織學生認識算籌、了解圓周率的由來,是在了解歷史、回歸歷史,用最初級的思維來進行思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
二、走進生活去體驗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要為學生終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的有效載體。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如在《找規(guī)律》一課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以淘氣星期天去公園游玩為生活場景,設計衣服搭配、出游路線、互相握手、游玩拍照、游戲密碼、餐點搭配等問題,讓學生在游玩中,逐步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親身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成功喜悅和樂趣,從而發(fā)展認知結構。
三、親身體驗去感知數學
學生能否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fā)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重視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步驟,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米、厘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用手勢、張開雙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長度,再讓學生用手指、雙臂作量器度量周圍實物。讓學生練習目測,體驗1厘米、1米的實際意義。在教學“千克、克的認識”時,讓學生用手去掂一掂1 克砝碼、1千克物品,體驗到1克及1千克的輕重之后再進行估測。隨著不斷的體驗,學生估測水平不斷提高,誤差越來越小。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的,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發(fā)展了學生數感。
四、操作測試去運用數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活動性和操作性,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發(fā)現。近年來,我們還嘗試把操作運用到數學測試中去,收到了良好的良好效果。如“圖形的拼組”中,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每種圖形若干,讓學生用幾個相同的圖形拼成另一種圖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組匯報交流:
用2個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用2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用4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用2個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用4個三角拼成一個正方形等等。這樣的測試使學生手、口、腦并用,鞏固和加深了所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
五、課后延伸去拓展數學
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發(fā)揮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了課后延伸去鞏固數學的做法。
如在學習“分類”之后,要求學生把自己家中的東西進行分類擺放,在課堂交流分享分類情況,從而進一步鞏固分類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去感受、體驗、理解數學知識及應用。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六、發(fā)揮想象去探索數學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痹诮虒W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fā)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時,要求學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變得與下底同樣長,這時變成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縮短為0,這時又變成了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問題一提出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這樣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思維的能力。
七、欣賞自然去享受數學
靠什么去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不是靠數學以外的東西,而是靠數學自身的美,自身的魅力?!皵祵W是思維的體操”更充分說明了數學處處充滿著美。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利用數學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數學中的美,在學數學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利用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神奇和美麗的數學世界,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圓形:有天體,建筑物,藝術品,生活用品……學生在一片贊嘆聲中進入數學的研究和學習,真正使得數學學習成為一種自主的愿望和需求。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里,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學生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使學生發(fā)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生活”意識,真正地在生活中學數學,把數學為生活所用。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