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杰
摘要:本文以明中期散文家歸有光先生的《項脊軒志》為研究藍本,先對作者在志中所“明達”或“暗意”的人生悲情做大致總結(jié),并就其形成原因做簡要陳述,以期復原在明朝中葉有著“當代韓愈”之稱的震川先生之真實生活及心理歷程。
關(guān)鍵詞:歸有光;《項脊軒志》;悲情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是唐宋派文人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崇尚唐宋古文,《項脊軒志》是他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全文語樸情深。
一、《項脊軒志》中的悲情體現(xiàn)
(一)寒門貴子的酸楚
1.生在沒落名門望族的悲苦
正所謂“生不逢時”,歸有光出生的時候,正是家族日益艱難的情形,他的父輩們雖然也讀書,但并未走上仕途,因而歸有光的童年生活環(huán)境,應該和李密《陳情表》中自嘲的那般“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頗為相似。然而與李密不同的是,李密因為“門衰祚薄”既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所以他未能看到歸有光年幼時叔叔伯伯分家的那般“熱鬧”之景。
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對這一童年盛況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叔叔伯伯們把原來南北相通的院落各自分割,自成一體,本來完整的院落也瞬間分成了好幾家人,雜七雜八的多了許多小門,顯得十分齟齬。除此之外,對于后來的生活環(huán)境,歸有光接著說到:“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睂Υ?,我們可以設想:一位受邀而來的客人,側(cè)身擠過矮小的廚房,又被隔壁的養(yǎng)犬一陣狂吠,掩面疾走至客廳,卻發(fā)現(xiàn)一只公雞正占著自己的座位。如此境況,怎能不叫人一嘆再嘆。
幼年的拮據(jù)生活對歸有光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他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所以在這里我們把他歸結(jié)為《項脊軒志》流露的第一層悲苦——少年窮困之苦。
2.不能繼承祖先志向的憤懣
受儒家文化影響,“齊家”是歸有光“修身”的目的之一。歸有光的父輩都沒有什么出息,他的父親也不過是個窮縣學生,但是他們歸氏一族在當時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也是一個大家族。在《項脊軒志》里曾經(jīng)提到過他的祖母為了勉勵他讀書曾送給他一個上朝用的象牙手板。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三更燈火五更雞”,歸有光少年時期讀書十分刻苦,他勵志為家族揚眉吐氣,這一點從《項脊軒志》中他因閉門讀書不出,被祖母嘲為“閨中少女”便可以從側(cè)面佐證。而且他聰穎異常,一直以來都是家鄉(xiāng)人眼中的少年天才,他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就名列第一。
然而天妒英才,命運并沒有眷顧這個勤奮的少年。自二十歲以后,歸有光鄉(xiāng)試接連不中,他五上南京城,但每次都是名落孫山。直到十幾年后才被點為第二名,之后他北上京都渴望一舉成名,然而終究事與愿違。
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說:“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是啊,承先祖遺志,奮其一生,然而終究不得,該是多大的悲哀啊。
(二)剛健勇士的柔情
1.對離世母親的無比懷念
歸有光八歲的時候,他年僅25歲的母親就因病而逝。生在貧苦之家本就不幸,這下又沒有了母親的關(guān)懷,歸有光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八歲的他已經(jīng)是十分懂事,他在心里深深烙下了這個僅僅陪了他八年的母親的音容笑貌,將她一生珍藏心底。
《項脊軒志》里提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婆婆,“家有老嫗,嘗居于此”,歸有光介紹說她是祖母的侍女,曾經(jīng)侍奉過他們家兩代人。老婆婆經(jīng)常談及過往,跟他說一些母親的往事以及姐姐的幼年模樣,每每及此都讓歸有光頻頻淚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在這里,作者用了八個字形容他們談話結(jié)束的情景,然而卻是字字泣血。我們細想,老婆婆的哭泣,是懷念故人的離逝和感慨自己行將就木的一生,而作者應該不僅僅如此,不知道在每個孤寂的深夜里,經(jīng)歷人生困頓的作者會不會苦念著這位只給了自己八年關(guān)愛的母親。
2.對早逝妻子的不能釋懷
史料記載歸有光一生共有三位妻子,而根據(jù)時間推算,《項脊軒志》中記載的那位應該是歸有光的第一任妻子魏氏。魏氏,是歸有光母親在世時為他所選,是當時的名儒魏校的侄女,因為歸有光曾拜魏校為師,所以兩人感情很是深厚。魏氏陪伴歸有光的時間并不長,生育一女,時已滿四歲,后來又生育一子,本該是旁人眼里兒女雙全的幸福時刻,魏氏卻一病而終,魏氏去世的時候他們的兒子才幾個月大,而歸有光那年剛剛二十七歲。
《項脊軒志》的末尾,歸有光絲毫沒有掩蓋自己對亡妻的無比思念,亦或者說,《項脊軒志》的最后兩段作者雖然筆指“項脊”但卻心在亡妻。他首先講述了兩件往事,一是回憶當初妻子在項脊軒中向自己請教學問,另一件是妻子向他講述家中姊妹向她詢問何為項脊軒的事情。他的描寫十分誠懇,就如同一個童子在娓娓道來心中的愿望,但是在平淡的敘述中,他的真情卻像溪流一樣流露而出,沁人心脾。
歸有光用了這樣一句話做了《項脊軒志》的結(jié)束之語,他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聯(lián)想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話,才明白原來項脊軒志的“志”在此處。
二、對于悲情之源的簡略求索
(一)對影響人物行為的外在“大環(huán)境”的分析
《孟子》中有知人論世的說法,因而研究歸有光就不能離開他的時代大背景。歸有光一生歷經(jīng)了正德、嘉靖和隆慶三朝,所處年代正是位于整個明王朝的中期階段。因為正德和隆慶分別對應了歸有光的少年時期和晚年時期,所以研究歸有光的人生悲劇參照嘉靖一朝是最為可取的。
嘉靖皇帝擁有“中興之帝”的尊榮,在統(tǒng)治前期也對社會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晚年迷信道教,錯用嚴嵩誤國,整整二十年,對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jù)史料記載,作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嚴嵩,專權(quán)誤國,欺上瞞下,《明史》中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因而在這一對君臣的治理下,明朝內(nèi)憂外患不斷:在內(nèi),嚴嵩賣官鬻爵,黨同伐異,致使“奴顏婢膝之徒滾滾當?shù)馈?,中原百姓苦不堪言;在外,喪?quán)辱國,廢弛邊事,吞沒軍餉,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lǐng)俺答汗不斷寇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造成極大破壞。因而,嘉靖一朝也是黑暗多難的一朝。歸有光身處如此世道,悲劇人生的發(fā)生是必然的。
(二)對影響人物言行的內(nèi)在“小世界”的細究
社會原因是一方面,但歸有光的強硬個性也多多少少對他的悲慘人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當時,科場舞弊已經(jīng)成了人盡皆知的事情,士子們紛紛折腰于達官顯貴,以謀求自身前途。試想,歸有光多次赴考怎么會不知道這種途徑,但是縱然屢次失敗他也依然不為所動。當初鄉(xiāng)試之時點他為第二名的宗師張治很看好歸有光,在得知他屢試不中的情況下,幾次“欲以舊誼招致之”,然歸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歸有光的強烈個性不僅表現(xiàn)在不為投機去奉仰權(quán)貴,還表現(xiàn)在敢于批判當時的“文壇宗主”。歸有光的同鄉(xiāng)王世貞少年得志,官運亨通,雖然在年齡上稍稍晚于歸有光,但因其遠見卓識,被當時文壇奉為文壇宗主,士子紛紛拜于門下。但是歸有光卻對他十分不屑,他在《項思堯文集序》中,狠狠數(shù)落了一番王世貞,說他恬居此位,實為“妄庸人”,引來了王世貞的極為不滿。雖然在后來的《歸太仆贊》中,王世貞表達了對歸有光的諒解,也表現(xiàn)出了對他的思慕,但此時歸有光早已逝去。試想,若當年歸有光沒有那般咄咄逼人,而是與王世貞促膝相談,肯定會成為文壇又一段佳話。
三、小結(jié)
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限制了歸有光的發(fā)展,執(zhí)拗的性格也讓他一生多災多難,但這才是我們所推崇的歸有光,嫉惡如仇,愛憎分明,對于折腰權(quán)貴的人他不會多看一眼,對于為求功名而走“終南捷徑”者也不予茍同,這是他的個性,也是他最為可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