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如
摘要: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生動刻畫14世紀的英格蘭社會,是英格蘭文化由“從屬”走向“自我”的體現(xiàn),哺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本文從歷史和文化角度出發(fā),從英格蘭方言、本土故事地理背景和被邊緣化階級所講的市井故事三個方面對此部作品進行分析,認為盡管其體現(xiàn)了14世紀的英格蘭受諾曼底王朝的文化霸權影響,但它也解構這種從屬性:非主流社會通過堅守英格蘭本土文化反抗并顛覆主流文化,呈現(xiàn)英格蘭的本土特征,幫助發(fā)展英格蘭的民族意識,實現(xiàn)民族認同。
關鍵詞:杰弗里·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格蘭性
一、引言
杰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c.1343-1400)晚年所著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集喬叟文學之大成,“從音步、節(jié)律到韻式,從詩行到詩節(jié),開創(chuàng)了英雄雙韻體的詩歌形式”[1],為英詩未來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哈羅德·布魯姆曾說:“閱讀喬叟或自古以來他在文學上少數幾位對手的作品[……]可以使人產生恢復洞見的愉快效果”。[2]可見,喬叟對英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在西方文學上擁有崇高地位,“喬叟可謂是第一位最偉大的英國詩人”[3]。
正是由于喬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重要地位,國內外學者對此部作品的研究成果頗豐,幾乎涉及各個文學研究領域。國外研究主要包括現(xiàn)實主義、語言學、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敘事學以及歷史與文化研究等,時有涉及民族性問題;而國內研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現(xiàn)實主義、敘事學、語言學以及歷史和文化研究等,并未涉及其民族性問題,所以仍有待繼續(xù)研究,作為其補充和完善。
本文從歷史和文化角度出發(fā),從英格蘭方言、本土故事地理背景和被邊緣化階級所講的市井故事三個方面對《坎特伯雷故事集》進行分析,認為盡管此部作品體現(xiàn)了14世紀的英格蘭受諾曼底王朝的文化霸權影響,但它同時也解構了這種從屬性:非主流社會通過堅守英格蘭本土文化反抗并顛覆主流文化,呈現(xiàn)其本土特征,幫助發(fā)展英格蘭的民族意識。
二、《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英格蘭民族性
自諾曼征服以來,英格蘭和諾曼底成為跨海峽的單一政治單位,由諾曼王室統(tǒng)治和管理。但是十三世紀初,在約翰王被沒收其所持法蘭西的封地后被迫長期生活在英格蘭之前,諾曼王室的統(tǒng)治者,即英格蘭國王,很少到其領地英格蘭生活,因此英格蘭的非主流社會有機會堅守其本土文化。14世紀的英國正在經歷深刻的歷史變革。英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漸過渡到資本主義經濟,中產階級“開始挑戰(zhàn)封建等級制度”[1];首次于1348年在英格蘭南部爆發(fā)的黑死病,致使大量人口死亡。此外,由于領土與主權之爭,英法兩國于1337年開始了百年戰(zhàn)爭;而英國農民進行“暴力對抗”[4],于1381年爆發(fā)武裝起義。內憂外患團結了英格蘭民眾,使其深刻地認識到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之間的差異,哺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1337-1453年間進行的一系列戰(zhàn)爭是英格蘭憲政發(fā)展、社會變化和民族意識成長的催化劑?!盵5]創(chuàng)作于14世紀末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正處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雖受法蘭西文化霸權的影響,但英格蘭文化也開始從“從屬”走向“自我”,呈現(xiàn)出英格蘭的本土特征,發(fā)展其民族意識。
根據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所言:“對民族的定義可分為強調‘客觀因素的,如語言、宗教和習慣,領土和制度等,以及強調純‘主觀因素的,如行為、感受和感情等兩大類。”[6]其中,強調主觀因素指:“它[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盵7]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民族的形成既包括語言和領土等文化因素,又包括想象擁有主權的民族認同感。據此,本文從方言使用、本土地理背景和被邊緣化階級所講市井故事三個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本土文化堅守及其所體現(xiàn)的英格蘭民族性。
在語言使用方面,喬叟在作品中使用倫敦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堅守英格蘭語言文化。Hamlin Garland說道:“方言是一種語言的生命,是民族大眾社會生活和藝術持久力的源泉”[8]。喬叟有意識地將其所使用的東部方言置于民族框架內,解構了法蘭西對英格蘭的文化霸權,這在當時使用法語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中尤為珍貴且意義深遠。語言對民族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民族在語言中孕育。所以喬叟在作品中使用倫敦方言促進了民族意識的發(fā)展。此外,作品中還涉及其他地區(qū)的方言,如使用北部方言的諾??斯芗?,“總走在大家后面”(rood the hindreste)[9]。在當時,英格蘭將重心放在中南部地區(qū),而將北部地區(qū)視作“文化和政治上的妖怪”(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ogeyman)[10],所以管家作為諾??说囊泼?,只能被邊緣化和他者化。Thomas Garbaty指出在喬叟時代,倫敦人都知道諾福克人是移民,是“外來人”[11]。由此可見,語言使用之間的競爭不僅存在于民族與民族之間,也存在于地域與地域之間。喬叟使用方言不僅塑造出真實可信的人物,而且使人們重新意識到地域之間的差別和矛盾,在民族的想象共同體的胚胎內,潛移默化地加強人們的民族意識。
除了使用方言堅守本土文化外,英格蘭的非主流階層基本使用本土城市作為其所述故事的背景。在整部作品中,有8個故事將其故事地點設定在英格蘭,比如磨坊主的故事背景是牛津,管家的故事背景是劍橋附近的特魯平頓,廚師的故事背景在倫敦,差役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約克郡等。與其他將地理背景設定在法蘭西和意大利等故事相比,設定在英格蘭境內的故事反映出朝圣者認為英格蘭是一個獨立于法蘭西的主權國家,而分布在英格蘭各區(qū)域的故事則反映英格蘭人民地域主義思想的萌芽。這是對法蘭西文化霸權的無意識反抗,在某種程度上解構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并用非邊緣化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重新建構。講述者描述了英格蘭某地域,如倫敦和牛津等的人文風情,“反映他們?yōu)t灑的人生觀,精細的地方語言,無與倫比的人性,生活方式的幽默性、多樣性和簡單化”[8]。《坎特伯雷故事集》揭露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展現(xiàn)了英格蘭的文化多樣性,并使人民意識到其他地域的存在。在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中,本土地理背景將英格蘭各地域人民團結起來,緩解戰(zhàn)爭和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焦慮,進而促進英格蘭民族意識的發(fā)展。
此外,在所講的故事體裁方面,非主流階級顛覆當時流行于法國并在英格蘭占傳統(tǒng)地位的騎士愛情故事,或對其進行滑稽模仿,比如商人的故事;或轉向反映普通英格蘭生活的市井故事,比如磨坊主、廚師和管家的故事。其中,當騎士講完其高雅的宮廷愛情之后,喝醉的磨坊主突然打斷了旅店主人的安排,講了一個粗俗的市井故事來回應騎士的故事。這是對騎士意識形態(tài)的拒絕,是對封建等級權威的挑戰(zhàn),從側面反映英格蘭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有助于凝聚普通民眾,并將其請入歷史中去。緊接著,磨坊主講述了老木匠約翰被其年輕漂亮但不忠貞的新婚妻子艾莉森和年輕租客尼古拉戲弄的市井故事。Charles Muscatine認為市井故事“直接描寫生活,描寫生命的自然形態(tài)和活力[……]其主題易在下層階級中尋得”[10]。而Per Nykrog認為市井故事是對宮廷愛情的“滑稽諷刺”(caricature burlesque)[10]。從這個方面看,市井故事所描寫的真實生活解構了正規(guī)得體的傳統(tǒng)騎士愛情,為真正的屬于普通人民的文學創(chuàng)造了機會。Homi Bhabha指出“不斷重復的碎片化生活能夠轉化為民族文化的標志”[10],《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市井故事便是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屬于民族文化。正是在市井故事與騎士故事的對抗中,喬叟展現(xiàn)了其對本土風情的堅守及其對民族的關注。
三、結語
安東尼·史密斯說過:“民族主義者的民族是這樣的一種民族,其成員對他們自己的文化一致性和民族歷史具有強烈意識?!盵6]盡管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體現(xiàn)14世紀的英格蘭受諾曼底王朝的文化霸權影響,但是它也體現(xiàn)了英格蘭文化從“從屬”走向“自我”的民族性。本文從方言、本土故事地理背景和被邊緣化階級所講的市井故事三個方面對此部作品進行分析,指出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通過堅守英格蘭本土文化,反抗并顛覆主流文化,呈現(xiàn)其本土特征,幫助發(fā)展英格蘭的民族意識。正是這種描寫日常生活的世俗文化的興起,使英格蘭人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緩解因戰(zhàn)爭和災害帶來的恐慌和焦慮,從而實現(xiàn)民族認同。
參考文獻:
[1]肖明翰.試論《坎特伯雷故事》的多元與復調[J].外國文學研究,2006 (4):74-83.
[2]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李賦寧,何其莘.eds.英國中古時期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約翰·吉林厄姆,拉爾夫·A.格里菲斯.日不落帝國興衰史——中世紀英國[M].沈弘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6]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M].葉江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Garland,Hamlin.Crumbling Idols[M].Chicago:Stone and Kimball,1984.
[9]Chaucer,Geoffrey.The Canterbury Tales[M].Ed.Mann,Jill.London:Penguin Books.2005.
[10]Taylor,Joseph.Chaucers Uncanny Regionalism:Rereading the North in The Reeves Tale[J].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2010 (109.4):468-489.
[11]Garbaty,Thomas Jay.Satire and Regionalism:The Reeve and His Tale[J].The Chaucer Review,1973 (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