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賓
摘要:《莊子》一書是流傳于今世的中國道家文化典籍,讀《莊子》一書,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問題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內(nèi)涵與智慧。本文通過對《莊子》一書中“道”和“圣人”的解讀,旨在發(fā)掘道家的理論價值,為構(gòu)建當代理想人格提供思想資源。
關鍵詞:《莊子》;“道”;“圣人”
《莊子》能夠流傳于今世,得益于魏晉郭象作注,共33篇,其中內(nèi)篇7,外篇15,雜篇11。讀《莊子》一書,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問題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內(nèi)涵與智慧。本文通過對《莊子》一書中“道”和“圣人”的解讀,旨在發(fā)掘道家的理論價值,為構(gòu)建當代理想人格提供思想資源。
一、《莊子》中的“道”
莊子是道家代表性人物,所以《莊子》講道的地方很多。
首先,人們常會追問道在哪里。莊子的回答是“無所不在”,而且“每下愈況”: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爸庇纹钡谑陆榻B了莊子與東郭子的對話,在今天看來也是奇談: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痹唬骸昂纹湎滦埃俊痹唬骸霸诙敯??!痹唬骸昂纹溆滦埃俊痹唬骸霸谕哧??!痹唬骸昂纹溆跣??”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不過,在道家的莊子看來,“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所以他稱東郭子之問“固不及質(zhì)”。其實“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p>
其次,人們會追問道的特征。
在《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九章對道的描述,十分精彩: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p>
從此處可見,莊子描述的道的特征,先天地而生,高深莫測,無為無形,自為根本,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莊子》對道的闡述,在外篇“在宥”第十九章以有問有答的形式明確告知:“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彼郧f子講道,遵從天道,崇尚無為,安順處時。
接下來的“天地篇”第三章和第四章和“天道篇”第十四章,分別講到道的廣大、高深、莫測?!胺虻溃草d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薄胺虻?,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一是“天運篇”第十二章寫道: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這里,借老子回答孔子的重言,說明道不可以獻亦不可以進,不可以告人亦不可以與人,道不來停留和不予通行的原因在于心中沒有主宰、行為不能端正。
二是在“知北游篇”第八章,有老子對孔子言道之崖略的一段長篇,講述了有形生于無形,萬物自化,自然而然之道:
“夫道,窨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在“漁父”這一名篇中,孔子也講到“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薄肚f子》一書中很多地方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描述非常傳神,莊子有批評儒家及孔子之處,但是其道家思想也借托孔子之重言而表達。這里講述了道生萬物,為萬物所由,事之順逆物之生死皆道決之,故圣人尊之。
以上大體根據(jù)《莊子》一書中的道的描述,做了簡要的梳理,可以看到莊子繼承和發(fā)揮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內(nèi)涵。在道家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范疇,具有形而上的特性,是萬物生成的根源,是萬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圣人,才能體道、悟道,與道一體,隨順自然。
二、《莊子》中的“圣人”
“圣人”,在中國古代人生哲學中,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一直被作為人格之理想,理想之人格。儒家的“圣人”,具有道德完備、濟世濟民、天人合一等特征。道家的“圣人”,具有與道一體、隨順自然、無為守柔等特點。無為,包括了節(jié)欲謙謹守柔不爭無為而治等內(nèi)容。
“圣”繁體字寫作“聖”?!墩f文》:“聖,通也。從耳,呈聲?!甭犛X好,口才也好,就是圣了,后來就有引申義,或為有最高道德的人,或者是精通某一方面事情的人。《莊子》中對圣有一處解釋,“圣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大意即是通達于情,順遂于命,合于人之本性。
《莊子》中“圣人”一詞出現(xiàn)的地方有110處?!笆ト恕钡暮x是豐富的,多樣的。首先看到《莊子》中寫到的“圣人”與“眾人”兩項對比,顯示截然不同。且見下列五條引文:
圣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
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
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p>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圣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32.4
以上五條分別做一下說明。
第一條,圣人懷之,是說圣人能齊物我、齊生死,將是非藏于懷中,而眾人則因物我兩樣人我相別,往往爭辯是非,或夸耀自己的才智,或逞口舌之快。
第二條,眾人役役,是指眾人為名為利忙碌奔波的樣子。圣人看起來愚昧無知,實際上萬年同參純一不雜,可謂境界迥異。
第三條,眾人重利,以利為重,圣人貴精,崇尚精神。
第四條,圣人與眾人安與不安,顯著差異。圣人當安則安,不當安則不安,隨處皆安,無論順逆。眾人則違背天道,庸人自擾。
第五條,必與不必,無兵多兵,可見圣人謙和尊天順性故無戰(zhàn)爭,眾人則以暴制暴武力解決爭端故戰(zhàn)爭頻仍。
綜上可見,圣人的言行特征明顯區(qū)別于眾人,原因在于圣人是深刻的體道者、悟道者。
《莊子》一書中“圣人之道”一詞出現(xiàn)了9次,其中與3次與“圣人之才”同時出現(xiàn)在《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之第十章“南伯子葵問乎女偊”。
《莊子》明確寫出“圣人之道”的有三處,而在《莊子》外篇“天地”第十四章就有兩處,借孔子弟子子貢之口說出了儒家和道家圣人之道的差異:
(子貢)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比寮业氖ト饲笫鲁晒?,頗多用心;道家的圣人執(zhí)道全德,以全精神。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于不得已。不得已之類,圣人之道。”
《莊子》中描述的圣人,有一些批評儒家圣人的地方,明確指出儒家圣人毀道德而為仁義禮樂之過。如:“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過也。”“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鄙踔劣趯⑹ト伺c大盜的存亡連在一起,有明顯詆毀儒家孔子的意味?!笆ト松蟊I起”“圣人不死,大盜不止?!?/p>
除上述以外,還有一些關于“圣人”的描述值得研讀。
“夫圣人,鶉居而彀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此處講述圣人的飲食居行情況,安順處時,身常無殃,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是何等的自在、逍遙而快樂??!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p>
這里“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描述了圣人對生死的了然與超脫?!捌鋵嫴粔?,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闭f明了圣人的虛無恬淡,單純自然,合于天德。
《莊子》一書中,與“圣人”平行或梯次出現(xiàn)的還有“至人”、“神人”、“真人”等等,皆能超越各種限制,“潛行不窒,蹈火不熱”,“上窺青天,下潛黃泉”,上天入地,“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出神入化,“翛然而往,翛然而來”的逍遙自在。莊子在“逍遙游篇”概括的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p>
三、結(jié)語
莊子中的“圣人”既有儒家的圣人,亦有道家的圣人。道家的圣人,齊物我齊生死,與道一體,隨順自然,無為守柔。與圣人相媲美的有超越限制逍遙自在的至人、真人等。
在《莊子》中,道是和圣人一而二,二而一的。圣人是體道悟道的圣人,道是圣人方能體悟的妙道。道是莊子所追求的已入大化之境的圣人之道,圣人亦是莊子所追求的實現(xiàn)天地之道的理想人格?!肚f子》中的道,有“天地之道”,有“養(yǎng)生之道”,有“圣人之道”,有“內(nèi)圣外王之道”,均對于后世發(fā)生重要之影響。儒家理想人格定位在“圣人”。但“圣人”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所以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君子”。道家以用“道”的智慧治理天下來描繪“圣人”,以“與道合一”的真人、至人、神人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本質(zhì)和價值,就在于不斷追求真理,成就人生,閱讀《莊子》,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道家理論的當代價值,為構(gòu)建當代理想人格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莊周著,任志宏,校注.莊子[M].岳麓書社,2016.11.
[2]傅佩榮,著.國學的天空[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3]柴文華,李迪.論老莊的“圣人”思想[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5,31 (0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