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穎
摘要:在電影《關(guān)于我母親的一切》中,導(dǎo)演阿莫多瓦巧妙運用了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以主角講述、表演插入、臺詞化用三種方式將戲劇《欲望號街車》嵌入影片中。導(dǎo)演通過戲劇與電影的互文推動了劇情發(fā)展,塑造了堅強獨立的女性形象、自尊自愛的邊緣人物形象并突出了社會批判與人道主義的主題內(nèi)涵。此外,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還達成了豐富情感內(nèi)涵,雙重審美欣賞,神秘懸疑效應(yīng)的美學(xué)效果。
關(guān)鍵詞:《關(guān)于我母親的一切》;戲中戲;互文性;阿莫多瓦;《欲望號街車》
佩德羅·阿莫多瓦是西班牙著名導(dǎo)演、編劇、制作人。其影片特別關(guān)注女性、社會邊緣人物的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文關(guān)懷,《關(guān)于我母親的一切》講述了曼紐拉在兒子埃斯特班車禍身亡以后,為了完成兒子希望見到父親羅拉的遺愿,不遠千里去尋找丈夫的故事。
在電影《關(guān)于我母親的一切》(下文簡稱《母親》)中,導(dǎo)演運用了戲中戲的手法,使得影片圍繞著《欲望號街車》這個果核衍變發(fā)展,使得影片的內(nèi)涵更加深刻,審美意蘊更加豐富。
一、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
《欲望號街車》(下文簡稱《街車》)是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創(chuàng)作的劇本。女主人公布蘭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年輕時因其同性戀丈夫自殺而感到自責(zé)。隨著家庭敗落,她因無法適應(yīng)成為交際花,后來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與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繼而遭妹夫強奸,最后被送進瘋?cè)嗽骸?/p>
在影片《母親》中,戲劇《街車》總會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影片之中,不斷推進劇情的發(fā)展。
(一)曼紐拉的講述
首先,《街車》是通過女主人公曼紐拉的講述插入到影片中的。曼紐拉幾次提起自己與丈夫羅拉曾一起出演過戲劇,并兩次提到了自己與羅拉因為《街車》而結(jié)緣的故事。
曼紐拉與兒子一同觀看《街車》的演出,當曼紐拉看到帶著兒子出走的斯黛拉,百感交集,不禁落淚。面對兒子,曼紐拉回憶起年輕時飾演斯黛拉的往事。
曼紐拉第二次提起《街車》則是在嫣迷的追問下,她談起了因《街車》結(jié)緣丈夫,又因《街車》失去兒子的往事,這段回憶回溯了《街車》對曼紐拉人生的影響。兒子向嫣迷要簽名時,一輛汽車將他撞死。但曼紐拉沒有因為兒子的事故對嫣迷心存芥蒂,而是在嫣迷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她,展現(xiàn)出影片希望表達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寬容,信任,幫助的人道主義主題。
(二)戲劇表演的插入
《街車》戲劇的演出片段反復(fù)在影片中出現(xiàn),由影片中的名演員嫣迷和妮娜,還有曼紐拉飾演戲劇中的角色,推動與暗示劇情的發(fā)展。
影片中曾兩次插入《街車》最后一幕中的一段情節(jié)。斯黛拉對殘忍的丈夫感到失望,抱著孩子離家出走。曼紐拉看到這個片段時感動落淚,斯黛拉對丈夫的失望,抱著孩子離家出走都暗示了曼紐拉當年離家出走的原因和心情。兒子埃斯特班死后,母親獨自一人再次觀看《街車》戲劇,母親在再次看到這個情節(jié)時悲傷落淚,表現(xiàn)出物是人非的情感張力。
嫣迷頂替妮娜出演斯黛拉,當斯黛拉因為懷孕的陣痛痛苦時,斯坦利卻還在自說自話,不予理睬。這一段劇情由曼紐拉親自出演,導(dǎo)演想通過曼紐拉演繹斯黛拉與斯坦利之間的矛盾來暗示曼紐拉和羅拉之間的矛盾,暗示了曼紐拉出走的原因。
(三)臺詞的化用
除了通過主人公的講述,戲劇表演的插入之外,影片《母親》還十分巧妙地化用了《街車》中出現(xiàn)的臺詞,從而突出影片的主題,推動劇情的發(fā)展。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曼紐拉答應(yīng)幫無助的嫣迷找妮娜,嫣迷就引用了一句《街車》中的臺詞,她說,“謝謝!我夠走運…往往遇到肯幫我的陌生人……”。在《街車》中,太多人對這個在時代浪潮下可憐又可悲的女性進行了無情的蹂躪。醫(yī)生對崩潰的布蘭奇的尊重讓她非常感激,非常珍惜。而在影片中導(dǎo)演也運用這句臺詞,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尊重和幫助的重要性,富有人道主義精神。
還有一次,阿悅在房間里讀《街車》的臺詞時,妮娜碰巧進來。這段臺詞是布蘭奇對斯坦利和米奇指責(zé),她控訴了斯坦利與米奇的野蠻,惡毒,用自己曾經(jīng)是交際花往事糾纏她。影片中,妮娜由于吸毒過量無法參與表演,曼紐拉臨時代替妮娜出演斯黛拉,非常成功。這件事遭到了妮娜的惡意揣測,覺得曼紐拉一直找機會要替代她。導(dǎo)演在妮娜進房時安排阿悅說這樣一段臺詞,正是暗指妮娜野蠻揭開曼紐拉痛苦的往事的惡意行徑。
二、互文視角下的主題與人物
“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之間的互相指涉、映射。法國文學(xué)理論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gòu)成的,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1)索萊爾斯認為“每一篇文本都聯(lián)系著若干文本,并且對這些文本起著復(fù)讀、強調(diào)、濃縮、轉(zhuǎn)移和深化的作用”。(2)簡言之,互文就是將文本作為一種工具進行再加工,以原文相似或不同的含義用于某些情境中,傳達某種特定的信息。在影片《母親》中,導(dǎo)演巧妙地插入了戲劇《街車》,從而起到推動劇情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題內(nèi)涵的效果。
(一)女性形象的改寫
戲劇《街車》和影片《母親》中的女性都是夫權(quán)制社會的受害者,都遭到了男性對她們的傷害。但是導(dǎo)演阿莫多瓦否定了《街車》中布蘭奇、斯黛拉的柔弱,逃避,依附男性和粉飾太平,將斯黛拉的結(jié)局更改,并塑造出了新的社會中堅強獨立的女性,表達出只有堅強獨立才能走向自我救贖的觀點。
通過《街車》的嵌入,導(dǎo)演暗示了女性在夫權(quán)制社會中所受的傷害,并表達女性只有堅強獨立才能得到救贖的觀點。在《街車》中,布蘭奇和斯黛拉都受到了男性的傷害。在影片的戲劇表演中,斯坦利對布蘭奇進行性侵犯,米奇先生聽到布蘭奇的往事,馬上解除了和布蘭奇的婚約。斯坦利對斯黛拉十分粗暴。但是,布蘭奇和斯黛拉面對男性對她們的傷害更多地是保持著順從,依附的態(tài)度。
而在主線劇情中,面對每天吸毒,酗酒,沾花惹草的丈夫,曼紐拉下定決心,拖著懷孕的身子毅然離開羅拉,一手將兒子埃斯特班撫養(yǎng)長大。兒子發(fā)生事故后,曼紐拉也非常堅強,堅持為兒子實現(xiàn)愿望,最終在這個過程中原諒了羅拉,獲得了救贖。由此,戲劇與影片相互映襯,將布蘭奇,斯黛拉的順從和遭遇與曼紐拉的獨立與救贖進行對比,表達只有堅強獨立才能獲得救贖的觀點。
(二)邊緣人物的重構(gòu)
戲劇《街車》中的同性戀,阿莫多瓦筆下的同性戀,雙性人都遭到了社會的歧視,偏見。但是阿莫多瓦否定了《街車》中同性戀形象由于害怕世俗偏見而自殺,否定了由布蘭奇破碎的回憶來建構(gòu)其同性戀丈夫形象的方式,而是讓邊緣人物自我建構(gòu)自己的形象,說出自己的聲音,塑造出自尊、樂觀、積極的邊緣人物形象。通過戲劇和電影的對照勾勒出他們內(nèi)心在社會偏見中受到的痛苦,同時也采取積極的方式去應(yīng)對,這中塑造更能夠引起觀眾對他們的敬佩而非憐憫之情。
戲劇《街車》中的邊緣人物形象,布蘭奇的丈夫是在布蘭奇破碎的幾次回憶之中被塑造的。布蘭奇發(fā)現(xiàn)自己深愛的丈夫?qū)嶋H上是同性戀,崩潰的她在一次大型舞會上大呼自己的丈夫是變態(tài),導(dǎo)致了丈夫的自殺。田納西通過塑造這樣一個同性戀形象,批判了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和偏見,塑造出被社會偏見戕害而毫無反抗之力的同性戀形象,引起人們的思考。
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很多邊緣人物形象,有同性戀,雙性人,性工作者。而社會對于這些邊緣人物是不了解,有偏見的。雙性人阿悅?cè)ベI藥的時候,藥師對她非常防備,防盜門也不肯開。露莎修的母親以為曼紐拉是雙性人,流露出鄙夷和歧視的眼神。一次,雙性人阿悅為了救場跟大家說了自己的故事。阿悅覺得自己的身體特別美,在演說中,她用幽默的方式讓人們了解了雙性人為了變美要付出的努力,讓人們更加了解雙性人這一個群體。在演講結(jié)束之后,人們都對阿悅,這個面對偏見仍然非常積極,努力生活的雙性人報以尊重和掌聲。
通過對邊緣人物的塑造,導(dǎo)演讓在戲劇中無法表達自己的邊緣人物能夠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讓人們重新認識他們。為邊緣人物爭取平等地位的努力體現(xiàn)了導(dǎo)演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電影的內(nèi)涵。
(三)社會批判的共通
田納西通過《街車》批判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暴力,冷漠,看似自由民主的社會對女性的迫害,對邊緣人物的不寬容。這一點加深了阿莫多瓦影片的社會批判性。不過,阿莫多瓦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增添了解決方法和希望,就是通過傳媒讓邊緣人物,讓女性說出自己的聲音,讓社會更加溫情和寬容。
通過插入《街車》片段,阿莫多瓦表現(xiàn)出布蘭奇,斯黛拉,布蘭奇曾經(jīng)的同性戀丈夫的遭遇,批判了工業(yè)社會中人們之間的暴力與冷漠。影片中,羅拉對曼紐拉精神上的折磨,把艾滋病傳染給不諳世事的修女露莎,露莎的母親,藥店藥師等人的冷漠,都展示出了一個仍然充斥著許多混亂,暴力,冷漠和偏見的社會。通過插入欲望號街車的片段,阿莫多瓦增強了影片的社會批判性。
但是,不同于田納西,阿莫多瓦并沒有止步于批判,他還提出了改善社會的方法。除了對社會進行雙重批判之外,阿莫多瓦通過自己的攝影鏡頭,讓人們看到了新時期下勇敢的女性,自尊自愛的雙性人阿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雖然有很多冷漠偏見,但仍有脈脈溫情的社會。
三、互文影響中的美學(xué)效果
通過《街車》戲劇的插入,這種互相說明,互相映襯的影響下,影片擁有其獨特的美學(xué)效果。
(一)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街車》整體的基調(diào)是充滿痛苦,暴力,死亡與冷漠的。影片中的故事也是非常悲傷的。曼紐拉在觀看《街車》時感動落淚,暗示曼紐拉堅強外表下翻涌的情感。由此,電影與戲劇相互映襯,奠定了悲傷的基調(diào)。
但是與此同時,影片中的人物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非常積極樂觀的。曼紐拉遭到了精神折磨后,阿悅在自己所有的積蓄被偷走之后,露莎得知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仍然積極勇敢地直面生活。這就與《街車》中一些脆弱敏感的人物形象形成對比,與戲劇基調(diào),影片故事的痛苦形成對比,在整體的積極樂觀基調(diào)中暗藏悲傷的故事線,在不幸的命運中闡述人物的堅強,積極,樂觀,增強了情感濃度,豐富了情感內(nèi)涵。造成淚中帶笑,笑中帶淚的效果。
(二)嵌套的審美移情
《欲望號街車》是耳熟能詳?shù)膭∽?,引發(fā)人們對熟悉的作品的審美,與電影交相呼應(yīng),產(chǎn)生嵌套的審美觀感。
《街車》是美國田納西·威廉斯的著名戲劇。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導(dǎo)演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們回憶起欲望號街車的情節(jié)片段。同時,《街車》作為舞臺戲劇作品,其舞美,臺詞,動作都與電影有很大區(qū)別。從宣傳《街車》的大幅宣傳海報的濃墨重彩,到影片中展示出來的戲劇舞臺上的場景布置,服裝,戲劇后臺的化妝間,表演之中人物之間身體的纏斗,電影與舞臺劇相互映襯,引起讀者雙重審美享受。
(三)神秘的懸疑效果
與《街車》的敘事相似,影片《母親》在情節(jié)不斷發(fā)展,由《街車》或是發(fā)生的事件引起對過去的回憶,造成懸疑效果,引起觀眾的興趣。
《街車》中的故事就具有神秘的懸疑效果。姐姐布蘭奇突然來到妹妹家借住,等待神秘的韓利先生來讓自己過新的人生。影片以《街車》的插入,以曼紐拉和一系列陌生人發(fā)生的充滿溫情的故事為媒介,在母親不斷尋找父親的同時,關(guān)于曼紐拉的往事,父親羅拉的形象被慢慢揭開,造成了神秘的懸疑效果。
注釋:
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邵煒譯.天津:天津出版社,2003.
王群,方芳.電影《春風(fēng)化雨》中詩歌、戲劇引用的互文性作用[J].海外英語,2015年第12期,p179.
參考文獻:
[1]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邵煒譯.天津:天津出版社,2003.
[2]田納西·威廉斯.欲望號街車[M].馮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3]王群,方芳.電影《春風(fēng)化雨》中詩歌、戲劇引用的互文性作用[J].海外英語,2015 (12).
[4]張希.佩德羅·阿爾莫多瓦電影藝術(shù)研究[D].山西大學(xué),2016.
[5]祖利軍.《紅樓夢》中俗諺互文性翻譯的哲學(xué)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