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古代臣子朝見君主。也指宗教徒拜謁圣像、圣地等。
【辨析】
人們容易把“覲”錯讀為jian。關于“覲”,《說文解字》中說“從見,堇(jin)聲”。也容易將“覲”錯寫為“見”。
【起源與演變】
《毛詩故訓傳》:“覲,見也?!薄坝P”就是去見的意思?!俺弊筮吺侨赵诓葜?,右邊為殘月,指的是太陽已經從草木中升起而月亮尚未隱沒?!墩f文解字》將其解釋為“旦也”,本義是早晨,讀為zhao,后引申出朝見之義,即封建時代臣子見君主的意思,讀chao?!抖Y記·樂記》中說“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諸侯知所以敬”。意思是行朝覲之禮,使諸侯知道該怎樣去做個賢臣;天子親耕藉田,然后諸侯知道該怎樣去敬奉先祖。
【例句】
二十年來,我越國君臣,侍奉吳國,翼翼小心,年年納貢,歲歲朝覲。——曹禺等《膽劍篇》
【字里字外】
朝覲是古代諸侯定期從封地去朝見天子的一種制度?!吨芏Y·秋官·大行人》中有“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的說法,可見朝覲包括朝禮和覲禮兩個部分,春季拜見天子為“春朝”,秋季拜見為“秋覲”,合稱為“朝覲”。
朝覲的時間,有五年一朝和三年一朝的不同說法。若不按時朝覲,則會被視為對天子大不敬。《孟子·告子下》中“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說的便是不朝覲的后果。
朝覲時,諸侯要親自向天子匯報自己封地的情況,還要向天子獻上玉器、珍玩等禮物,稱為“朝貢”。除了遵守這些表示敬意的規(guī)矩之外,諸侯們還要按照當時的禮儀規(guī)定,穿著與自己地位相符的服飾,手持等級有別的禮器。整套朝覲禮節(jié)巨細無遺,非常煩瑣。天子希望通過設立這種朝覲制度嚴格區(qū)別君臣等級,使相對獨立的諸侯在各自封地能時時刻刻記住自己作為臣子的本分。
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微,諸侯不按時朝覲,甚至數(shù)十年來都不去朝覲的情況與日俱增。對此,孔子也不禁感慨“禮崩樂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