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飛 李魁明 張達
摘要:利用期末試卷成績分析與設置相應問卷調(diào)查作為研究工具,通過試卷失分特點檢驗問卷調(diào)查結果的可靠性。再根據(jù)期末試卷失分情況與可靠問卷中學生對課程改革的期望,合理地對授課內(nèi)容、授課形式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教學改革;成績分析;問卷調(diào)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7-0116-02
一、研究工具
1.題庫與組卷策略。想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就得有相應的研究工具,而試題庫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對于試題庫的建設有利有弊。丁延平(2003)認為題庫使教考分離,讓學生成績真實性更強,但也影響教師授課內(nèi)容的深度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建議建設高質(zhì)量的題庫[1];張金標,邵露(2007)提到改革考試內(nèi)容讓學生把書本學到的知識能運用以便分析解決問題[2]。因此《自然地理學》課程花了兩年時間建立精簡、高效的試題庫。
為了弄清學生對知識掌握、運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組成采用題庫試題、引入當前熱點問題和最新自然現(xiàn)象、自然災害新聞材料組成最終期末考試用卷。期末試卷中包括三個方面的考察內(nèi)容:T1基礎知識點、T2知識應用能力、T3分析與綜合能力,采用開卷考試[3]限時90分鐘,題量偏大,避免抄襲作弊行為,試題整體難度困難??荚嚱Y束保證參加考試28名學生無作弊行為。
2.問卷調(diào)查。匿名調(diào)查問卷學生評教A:A1課堂教學滿意度、A2通過課程教學獲得的只是幫助、A3教師教學引發(fā)的學習興趣;實名調(diào)查問卷學生自評B:B1試卷難易度調(diào)查、B2各章節(jié)知識掌握情況、B3平時學習狀況與課堂興趣調(diào)查。
二、研究方法
1.期末試卷深度分析。T1基礎知識滿分42分、T2應用能力滿分28分、T3分析與綜合能力滿分30分,對該班級該課程期末試卷成績得分狀況見表1。
對于T1基礎知識的得分各分數(shù)段學生得分狀況相差不大,對于T2知識的應用能力可以看到有19分的較大差距,而對于T3分析與綜合能力70分以上學生與60以下學生是有明顯差距的。進一步分析T1失分,主要因試卷中第四大題作圖題第1小題(10分),知識點是第三章行星風、季風與第四章洋流的知識,全班該題平均得分為3.21分。T2差距大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道大題不定項選擇題共10題(10分),平均得分為2.85分,最高為8分最低為0分;第四大題作圖題第2小題共10分,運用的知識為熱帶氣旋活動,平均得分3.60分,最高10分最低0分。T3各個分數(shù)段的得分狀況為階梯狀較為正常。
2.問卷結果。因A為匿名調(diào)查問卷學生評教,因此直接出最終評價結果。A問卷各要素分值為A1/A2/A3為6/2/2,百分制。有校教務處取該班級28名學生評分的平均值:56.47+19.07+18.88=94.42分,結果為良好。
問卷B整體結果為:B1試卷難度調(diào)查中:考試成績59分以下6人,其中83%的人覺得難度中等;60分以上22人,其中91%的人覺得難度困難;整體上75%的人覺得試卷困難,其中得分低的反而覺得試卷難度中等、問卷結果沒分數(shù)高的可信。B2各章節(jié)知識點掌握情況見表2。B3平時學習情況調(diào)查結果:能全程認真聽課11人,重難點知識能認真聽課9人,手機的影響比較大而分心7人,不喜歡這門課程不想聽課1人。
從B2與B3結果可知:有1人覺得自己多章節(jié)沒學好原因是不喜歡該課程,3個人第三章沒學好,2人覺得第四章沒學好;7人覺得手機影響他的課堂學習。對課程滿意的學生為27/28=96.4%左右,與教務處學生評教問卷A結果相符。因此B問卷結果有一定的真實性。
三、期末試卷與問卷B對照分析
59分以下6人:T1得分2人26,4人27;T2得分不高于9分;T3得分不高于18分。失分點與B問卷中B2沒學好的學生剛好一致。60—69分15人:T1得分最低31最高36;T2得分在10—14之間,T3得分在20—24之間,整體上與B問卷B2情況一致。70分以上7人:T1得分29—40分之間;T2得分除了最高分24,基本都在14—16之間;T3得分都在23分以上,也與B問卷B2情況一致。但對于為什么分數(shù)越低,學生反而覺得試卷難度相對容易的原因還有帶進一步調(diào)研。
四、結論與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從問卷A、B和期末試卷成績分析的一致性,可以肯定問卷B與問卷A和期末成績的真實可靠度。因此課程從授課內(nèi)容和授課形式上對應問卷B和期末試卷得失分狀況來改革。
內(nèi)容上根據(jù)卷面失分情況與B2結果,對第三章、第四章與第五章授課環(huán)節(jié),應增加對應重難點知識的案例材料、訓練習題和討論答疑課。對于知識綜合運用上的欠缺,當加入討論或課程實踐設計內(nèi)容讓學生把知識串聯(lián)起來。
授課形式上的調(diào)整,針對不及格學生進行課程改革,若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基本能滿足班級所有學生的需求。而對于什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6人在B3回答均為生動的實例和能互動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因此首先針對書本的重難點知識利用貼近生活的實例設問來導入課程,講解完后再來討論回答實例中的設問,增強學生對學到知識的實用感;其次設計實訓內(nèi)容讓學生動手去,增加學生的參與感與互動性,讓學生覺得自己也是課程學習的主動者。
參考文獻:
[1]丁延平.教考分離考試制度的利弊思考[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51-52.
[2]張金標,邵露.關于推進高??荚嚫母锏膸c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39-40.
[3]陳立貴.高校課程考核方式之我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1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