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谷林堂在大明寺西側(cè)的仙人舊館內(nèi),在平山堂后,歐陽文忠公祠前。北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56歲的蘇軾從潁州調(diào)任揚州太守。為了紀(jì)念恩師歐陽修,他建了谷林亭。亭名取自他的詩《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有北宋詩人黃裳的《谷林亭》為證:“竹也中虛谷也虛,兩虛相對閑中無。月來風(fēng)動時尤好,那更高人也自如?!?/p>
谷林堂原在大雄寶殿后,宋后久廢?,F(xiàn)在的谷林堂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鹽運使方浚頤在真賞樓舊址上重建的。谷林堂坐北朝南,面闊5間,東與大雄寶殿毗連。堂上方懸掛的“谷林堂”匾額,是揚州雕刻名家黃漢侯集自東坡法貼。正中的長桌后,是端坐著的蘇軾塑像。他一手持書,一手虛握拳,放在桌上,似乎在沉思著什么。谷林堂的東壁掛著揚州書畫家李亞如的《谷林堂詩》,西壁掛著《赤壁夜游圖》。整個谷林堂典雅雍容,書香氣息濃厚。
歐陽修與蘇軾的師生情誼深厚。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進京趕考,歐陽修是主考官。當(dāng)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時,他很是賞識,卻因誤認(rèn)為是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給了他一個第二。后來復(fù)考,蘇軾的文章居第一。歐陽修因此在《與梅圣俞書》中嘆道:“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正是歐陽修的一再提攜,蘇軾才名動京師。
蘇軾一生坎坷,而揚州是他人生重要一站。“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shù)淮中十往來?!彼群笫谓?jīng)過揚州。他第一次過揚州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是由京城赴杭州任通判。第二次是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是由杭州轉(zhuǎn)任密州。這兩次過揚州,歐陽修還健在,盡管身處新舊兩派的政治爭斗中,但達觀的蘇軾依然對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念。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他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第三次經(jīng)過揚州。這時,歐陽修死去多年,面對平山堂上恩師的手跡,他觸景生情,寫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fēng)。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痹~中既有對恩師的緬懷,又有人生無常的喟嘆。
元佑七年二月,歐陽修被任命為揚州太守。三月到任,九月還京,歷時半年多。他就任的時間很短,卻為百姓扎扎實實地做了幾件好事。
蘇軾初到揚州,發(fā)現(xiàn)百姓為累年積欠所困,豐年過得還不如兇年。他奮筆疾書寫下了《記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請求朝廷暫緩清欠,沒有得到應(yīng)允。初夏,蘇州、湖州瘟疫橫行,死人過半。他再次寫下《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披露百姓的悲苦。這次終于爭取到“各種積欠一律寬免一年”的承諾,百姓奔走相告。
蘇軾到任,正值芍藥盛開。那時,揚州芍藥和洛陽牡丹齊名,每年都舉辦“萬花會”。萬花會一年一度,循習(xí)而辦,享受的是官僚豪紳,衙役惡吏趁機敲詐,遭殃的是平民百姓。百姓本身被積欠所苦,我們怎能只顧自己享樂?他寫下《記以樂害民》這篇文章,旗幟鮮明地表明取消萬花會的立場。后來,他在給朋友王定國的信中說:“花會檢舊案,用花千萬朵,吏緣為奸,揚州大害,已罷之矣。雖煞風(fēng)景,免造業(yè)(孽)也?!睆男胖校覀兡茏x出他與民生息的民本思想。
此外,蘇軾還解決了揚州漕運困境。他要求恢復(fù)漕運古法,主張準(zhǔn)許官船船工捎帶私貨出售,以免除船工生活之憂,以船為家。而如果禁止,船工會因生活窘迫盜竊官物,這于公于私都不利。他的主張為朝廷采納,船工也因此安居樂業(yè)。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但是從未消沉。對于恩師,他時刻銘記,常常懷念;而對于百姓,他始終抱著“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態(tài)度對待,不敢稍有懈怠。蘇軾在揚州只有半年,但是卻讓百姓永遠記住了他,實現(xiàn)了他的“歸來鄰里應(yīng)迎笑,新長淮南舊桂叢”的理想。今天的官員,是不是也應(yīng)該學(xué)一學(xué)他,為百姓立起一塊精神的高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