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亨,劉景霞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基于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Martin等人對人際功能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延伸[1]90,提出了評價理論。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面價值的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2]??偟膩碚f,評價理論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其功能主要有三個:1)用來表達作者或發(fā)話人的觀點,反映其所在社會、地區(qū)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2)建立并保持交際雙方的關系;3)建構語篇[3-4]。
影視評論,是一種與影視作品密切相關的評價性文體,本身充滿了評價色彩。影評作者通過評價資源的運用,影響或者取代讀者自身的判斷和評價。因此,評價理論同樣適用于影視評論。本文以2017年3月31日人民日報關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一篇評論報道(《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反腐,以“人民的名義”》)為例,從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的視角進行分析,探討影評撰寫者的態(tài)度取向。
為提高說服力,本文選取《人民日報》關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一篇評論員觀察[5]做例證分析。嚴格地說,這篇文章采用了影評與時政評論相結合的方式。全文總計1 284個字,其中影評部分約749個字,約占全文58%;剩余部分則是結合時政的評論。通過細讀文章,發(fā)現(xiàn)這篇報道中的評價資源主要為態(tài)度資源(情感、判定和鑒別)和介入資源(自言和借言),故本文將主要對這兩種評價資源進行定性分析,從而挖掘作者是怎樣將其態(tài)度和立場貫穿于整個語篇的。
作為評價理論的核心,態(tài)度資源包括情感、判定和鑒別三個部分。情感用來表現(xiàn)說話者對行為、事物或現(xiàn)象的反應;判定是指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對人類行為做出相應的評價;鑒賞是根據(jù)一定的原則對事物作出評價[6]42-45。在這三者之中,情感處于核心地位,三者也可以互相轉換。
1. 情感資源分析。情感資源可分為品質(zhì)、過程和評注三個子系統(tǒng)。品質(zhì)是對事物性質(zhì)的情感表述,過程主要指心理和行為過程的情感表述,評注是對小句過程的情感表述[6]46。例如:
(1)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為害之烈,通過視聽語言呈現(xiàn),讓人尤覺震撼。
(2)“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一播出,便收獲觀眾熱情的點贊。
例(1)中的“決心之強” 和“為害之烈”分別是對反腐敗行動和腐敗行為本身品質(zhì)所作的評價,屬于品質(zhì)資源;例(2)中的“厲害了”和“觀眾熱情的點贊”屬于對觀眾心理過程的描述,屬于過程資源;例(1)中的“讓人尤覺震撼”屬于作者對“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為害之烈,通過視聽語言呈現(xiàn)”這一小句的評價,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此觀點的認同,屬于評注資源。
此外,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用來表達情感的隱性資源。例如,該文章標題中的“反腐”一詞向讀者們傳達出了該劇反腐的主題,導語部分“銘刻于心”表明了反腐的決心,這些都成功的與讀者的期望相聯(lián)合。
2.判定資源分析。判定資源指的是一系列由制度規(guī)定的規(guī)范對于人類行為的肯定或否定評價的意義,并分為社會尊重和社會許可兩個子系統(tǒng)[7]323。社會尊重是對人的社會性特征的評價,社會許可是從法律、道德角度展開的評價。
首先來看社會許可,它由真實性和合適性兩個子系統(tǒng)構成,前者用來說明是否真實可靠,后者用來說明是否合理合法。例如:
(3)“我不干好事也就罷了,我還干這么多的壞事,就自己感覺到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錢財有什么用,錢財沒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讓我罪孽深重”,這是落馬官員朱明國、魏鵬遠的懺悔。但到要承擔后果時才幡然醒悟,一切已為時晚矣。
例(3)中的“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和“讓我罪孽深重”是對貪官從合適性的角度所作的判定,表現(xiàn)了他們的行為既不合乎倫理道德又不合乎法律法規(guī)。而“幡然醒悟,一切已為時晚矣”則是作者從真實性的角度對劇中兩個落馬官員的行為所作的判定。
接著來看社會尊重,它由常規(guī)或習慣(某人如何不同尋常,某些人的行為如何循規(guī)蹈矩)、能力(某人如何能干)、韌性(某人如何可靠等)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7]324。例如:
(4)少數(shù)人的腐敗行為,甚至讓編劇周梅森感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
(5)她始終記得,夏天的時候,一家三口省吃儉用買了個空調(diào)裝在9平方米的書房,全家擠在空調(diào)前吃飯,其樂融融。
(6)對侵蝕百姓利益之舉堅決打擊,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7)立足于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例(4)和例(5)中的“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和“一家三口省吃儉用……全家擠在空調(diào)前吃飯,其樂融融”分別從否定和肯定的角度對劇中貪官的行為做出了判定,屬于常規(guī)或習慣資源;例(6)中的“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表現(xiàn)了反腐行動的可靠性,屬于韌性資源;例(7)中的“有更多了解”和“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體現(xiàn)了這部劇改善社會風氣、提高觀眾認識的“能力”,屬于能力資源。
除了以上用詞匯手段明確表達的顯性的判定以外,文章中還有眾多隱性的判定:作者的評價用“標記”來表現(xiàn),即對價值的判定是由表面是中性的表意手段來表示,但他們其實在特定的文化中能引起判定上的反應[7]324。例如:
(8)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面,每個月給鄉(xiāng)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xiàn)金,總數(shù)超過2.3億元……
在例(8)中,作者使用了“騎自行車上班……吃炸醬面……每個月給鄉(xiāng)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xiàn)金”這樣的標記,雖然從表面看沒有評價的成分,但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可以解讀出劇中人物一面假裝過著簡樸的生活,一面卻貪污了巨額贓款的道貌岸然的行徑。
3. 鑒別資源分析。鑒別資源可分為反應、組成和評估三個子系統(tǒng)。其中反應是指評論者對事物的反應,組成是指被評價對象的組成,評估是指被評價對象的價值[7]325。例如:
(9)《人民的名義》一播出,便收獲觀眾熱情的點贊。
(10)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回應著反腐敗的民心所愿。文藝當與時代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nèi)容,也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11)電視劇中觸目驚心的貪腐畫面,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斗爭的藝術再現(xiàn)。
例(9)中的“收獲觀眾熱情的點贊”是作者對該劇的反應評價,表現(xiàn)了作者認同該劇取得巨大成功的事實;例(10)中“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和例(11)中“觸目驚心的貪腐畫面”是作者對該劇構成的評價,表現(xiàn)了作者對劇中內(nèi)容選擇的肯定;例(10)中“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回應著反腐敗的民心所愿。文藝當與時代同行,”是作者對該劇社會價值的評價,表現(xiàn)了作者對該劇所帶來的積極社會效應的贊賞。
說話者通過介入資源來調(diào)節(jié)和協(xié)調(diào)話語的爭辯力,并直接傳達介入聲音的來源[1]91。總的來說,介入資源由自言和借言兩個子系統(tǒng)構成,前者是指說話者直接對話語內(nèi)容負責,沒有其他聲音的存在;后者是指借用他人的立場或觀點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評價。
這篇評論員觀察文章由兩大部分構成:影評部分和時政評論部分。從介入資源的視角來看,如圖1所示,文章中的時政評論部分可以看作自言,表達了作者自己對反腐行動的看法;影評部分的文字可以看作借言,即借影評發(fā)聲;而自言和借言又可各自進一步細分為另外一對借言和自言子系統(tǒng)。
圖1 介入資源分布
(12)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回應著反腐敗的民心所愿。
(13) 立足于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14)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xù)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15)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及其家人意識到,清廉是最好的“護身符”,經(jīng)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鐘才能“治未病”。
(16)朱明國承認,“這一步邁出去之后,你沒有外力的強制和組織上的干預,靠個人不容易停下來”。
(17)正如周梅森所說,“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tài),理順關系,讓能干的人得以發(fā)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18)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以人民的名義,是反腐的動力,更是反腐的意義。
具體來看,例(12)、例(13)以及上文例(2)均是對于該劇的評價,例(2)是作者通過觀眾“熱情的點贊”來表達了自己對該劇正面的評價,屬于借言資源,而例(12)和例(13)是作者對于該影視劇的直接評論,屬于自言資源。
例(14)(15)(16)(17)(18)來自文章最后兩段,是作者對反腐斗爭的評價。其中例(14)“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例(18)“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等是自言資源,直接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反腐敗斗爭的看法。而例(15) “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及其家人意識到……”,例(16) “朱明國承認……”以及例(17) “正如周梅森所說……”則是作者借用他人的聲音來補充自己的觀點,屬于借言資源,即通過領導干部及其家人的態(tài)度,貪官的現(xiàn)身說法和作家的看法支援和鞏固了作者對該劇的評價。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通過對評價資源的運用,作者成功地將其立場和態(tài)度貫穿于整個語篇,表達了其對該劇以及其所體現(xiàn)的反腐倡廉時代主題的評價,并對讀者進行了正確的價值引導。那么作為影視評論的寫作者,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應該怎樣運用評價資源來達到對影視作品的價值評價和對觀眾的價值引導的目的呢?其實,寫作者可以從有意識地運用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入手。
態(tài)度資源包括情感、判定和鑒賞。具體來說,在情感資源的使用方面,寫作者可以通過對影片中某事物的性質(zhì),某角色的心理和行為過程以及某臺詞的小句過程進行情感表述,從而分別從品質(zhì)、過程和評注的角度表達出影片對自己情感的影響,做出對影片的評價。寫作者通過情感上的表達做出的評價,本質(zhì)上是在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在這篇評論文章中,作者正是通過與讀者分享自己對這部劇本身以及其所反應的社會現(xiàn)象的情感,與讀者產(chǎn)生了情緒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得到了讀者的認同。
在判定資源的使用方面,寫作者可以從社會尊重和社會許可兩個方面對影視作品做出評價。例如,對影視作品中的人物的某一行為,寫作者可以首先從社會許可,即真實性和合適性的角度評價其是否真實可靠和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真實可靠,可以通過評價影片中的某人或某事是否真誠,可靠,坦率,可信等來表現(xiàn);是否合理合法,可以通過評價影片中的某人或某事是否符合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社會主義法律法規(guī)來表現(xiàn);另一方面,從社會尊重的角度,寫作者可以結合我國的社會制度和規(guī)范對影視作品中的某人的習慣(如不尋常/循規(guī)蹈矩等),某人的能力(如有才干/笨拙等),某人的韌性(如可靠/不靠譜等)進行評價。 此外,寫作者既可以用相應的詞匯明確地表達判定,也可以通過使用直接、簡單的列舉進行隱性的判定。比如這篇評論中,作者列舉貪官平時生活如何簡樸就是隱性判定,反而能更好的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在鑒別資源的使用方面,寫作者可以通過對影視作品或其中的人和事的反應(如人民群眾是否喜聞樂見等),對影視作品構成及內(nèi)容的評價(如劇情和表演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以及對影視作品有什么社會影響的評價(如是否弘揚了時代主題等)這三個方面(即反應、組成和評估)來表現(xiàn)自己的鑒別。
介入資源由自言和借言兩部分組成。對一篇影視作品進行評論,寫作者既可以通過“自言自語”來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借他人之口(如劇中人物的臺詞,主流媒體的評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以及人民群眾的評論等)來表達。
總體來說,在影視作品評論寫作的實踐中,寫作者應充分認識到評價資源的作用,應自覺結合中國的國情、社情,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對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的綜合運用,達到對影視作品進行價值判斷和對觀眾進行價值引領的目的。
在《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反腐,以“人民的名義”》這篇影評中,作者首先綜合運用了情感資源、判定資源和鑒賞資源三種態(tài)度資源,表達了對《人民的名義》反腐劇的正面態(tài)度評價,同時也表達了對劇中貪官污吏的負面態(tài)度評價;其次,作者不僅通過自言資源直接表達了自己的聲音,也通過借言資源引入了大量來自劇中或劇外的外部聲音,增強了自身觀點的說服力。那么,一方面,在日后分析評論類語篇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分析作者是如何在語篇的各個部分使用態(tài)度、介入等評價資源,來更好地剖析和闡釋作者的思想、觀點、立場和情感;另一方面,影視評論的寫作者應該結合當下中國的時代背景,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理論,靈活運用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對影視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而促進更多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主題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