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暴力與消解
      ——《嘉莉妹妹》文本內外的話語博弈

      2018-12-31 13:36:47趙夢鴿
      關鍵詞:德萊塞嘉莉妹妹嘉莉

      趙夢鴿,戚 濤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合肥 230601)

      西奧多·德萊塞是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令人矚目的作家。他的小說打破傳統(tǒng),力求以一種紀實的方式反映社會現(xiàn)實。其代表作《嘉莉妹妹》因此成為美國小說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文學界對該作品的研究已相當深入。早期評論多以自然主義和左派思想為視角,如門肯的《令人瞠目的德萊塞》[1]、派林頓的《德萊塞:美國自然主義作家的領袖》[2]。當代則向文化視角遷移:一些學者從消費文化角度,揭示了現(xiàn)代化對美國社會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的沖擊,如尼娜·馬爾科夫的《<嘉莉妹妹>中的階級、文化和資本》[3]。另有不少學者從性別角度,分析了嘉莉女性意識和身份的建構,如利馬斯特在其《<嘉莉妹妹>中的女性物論》中剖析了嘉莉的新女性形象[4]。但對小說中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話語博弈卻鮮有觸及。本文試從新歷史主義“文本是話語博弈、角力的場所”這一理念入手,關注該小說文本內外的話語博弈,力圖在把握當時美國社會話語生態(tài)的基礎上,加深對該小說及美國文化的理解。

      一、話語視角下的《嘉莉妹妹》

      (一)新歷史主義的文本觀——文本是話語競爭的場所

      ??抡J為話語是“語言和言語結合而成的更豐富和復雜的具體社會形態(tài),是指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5]128。費爾克拉夫認為“話語是社會權力關系生成和再現(xiàn)的場所,它從事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展現(xiàn)、加強、再生社會中的權力和支配關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對其進行質疑。話語是歷史的,它構造社會結構,也被社會所構造”[6]。作為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文本內外不可避免地交織著各種話語關系,因此,喬納森·多利莫爾認為文學研究應從“一個更大的歷史語境、社會文本、政治價值取向,去看待文學的現(xiàn)實‘效果’和文學對現(xiàn)實的反應”[7]。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新歷史主義就采用了這一視角。

      新歷史主義同意馬克思主義和傳統(tǒng)的歷史主義批評將文學置于一定歷史范疇的做法,但它卻不同意把歷史僅僅看成是文學的“背景”或“反映對象”。它認為“文學”與形成文學的“背景”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關系;它不僅把歷史和文學都看成是“文本性的”,而且認為歷史和文學都是一種“作用力場”,是不同話語和興趣的交鋒場所,是“傳統(tǒng)和反傳統(tǒng)勢力發(fā)生碰撞的地方”[8]。如格林布拉特所說的,要考察“深入文學作品世界的社會存在和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社會存在”[9]。

      正如上文指出,這種交鋒與碰撞實際上是一種利益上的博弈,體現(xiàn)著權力和支配關系。話語之所以具有暴力,是因為它們總是人為定義并維護著某種等級秩序;而不同話語之間,因為背后擁護群體話語權的大小,也存在一定的等級關系。本文意在從新歷史主義角度出發(fā),揭示《嘉莉妹妹》文本內外不同話語之間的等級關系和博弈態(tài)勢,借以說明德萊塞所處的話語環(huán)境、價值主張,以及參與話語博弈的策略。

      (二 )《嘉莉妹妹》相關話語概述

      過往研究注意到《嘉莉妹妹》與社會達爾文主義、消費主義、女性主義等話語之間的關聯(lián),卻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兩種潛在的話語——精英主義和實用主義及其重要角色。本節(jié)將上述話語的主要內涵及蘊含的等級關系做一個梳理。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當時流行的價值觀。其代表人物斯賓塞主張,社會進化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遵循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他認為人類存在優(yōu)等和劣等種族、優(yōu)秀和低能個人之分。劣等、低能的種族與個體應當在競爭中被淘汰。如此的話語邏輯,樹立了所謂“優(yōu)秀、優(yōu)等”人士與“劣等、低能”群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對后者構成話語暴力。這一價值觀與當時同樣流行的消費主義結合起來,構成了只有更多物質財富,才能成為成功者和“優(yōu)等”人士的價值取向。

      英國學者盧瑞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消費者的價值觀[10]1?!懊總€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10]13。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很多人認為成功僅僅意味著物質上的成功,個人價值唯有通過商品消費來體現(xiàn)。在《嘉莉妹妹》中,消費主義價值觀無處不在。這一價值取向的泛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對弱勢群體構成了話語暴力,讓其難以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

      除了這兩種顯而易見的話語外,小說中還存在著兩種隱形話語——精英主義和實用主義。如果說,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消費主義是美國社會各個階層廣為接受的話語,那么精英主義與實用主義則分屬中上、中下兩大階層,構成一種對壘的態(tài)勢。

      精英主義者認為自身具備超越“庸人”的特殊品質,因而高人一等,應享受特殊的待遇。美國的精英主義傳統(tǒng)源于清教主義。清教徒自詡上帝的選民、人間天使,天然地優(yōu)越于那些注定下地獄的庸人。如果說,清教時期的精英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和行為上的自律,受現(xiàn)代化的影響,美國的精英主義此后越來越具有物質主義和文雅(genteel)色彩。無論內涵怎么變化,其重點都在于強調自身優(yōu)越于他人的特殊品質。

      建國初期,正是在精英主義者的主導下,美國憲法規(guī)定選舉權與個人財富直接掛鉤。因為在精英主義者看來,只有擁有一定財富的人,道德才足夠高尚,才有權參與國家治理——以此對所謂“低能”的窮人,施以話語和政治上的暴力。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出現(xiàn),財富和選舉權喪失了博弈籌碼的功效。出于需要,精英階層一方面繼續(xù)借助強調自身偽善的高端道德標準,與或多或少存在道德瑕疵的資產(chǎn)階級實用主義者劃清界限;另一方面則倚仗園藝、音樂、封閉的社交圈——舞會、沙龍、姻親關系等,將自己與社會大眾區(qū)隔開來,實現(xiàn)一種高貴的隱退。其目的均在于歧視圈外群體,維護自身的優(yōu)越性。由于德萊塞主要關注中下階層,所以這一話語在小說中只隱約地在埃姆斯身上有所體現(xiàn)。具體將在后文中論述。

      相比之下,作為社會攀爬者的中下層人士所信奉的話語——實用主義則在小說中無所不在。實用主義注重“行動”與“效果”。其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認為“有用就是真理”。他在《實用主義:舊的思維方法之新名稱》一書中寫到:“實用主義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別的結果,只不過是一種確定方向的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須的東西,而只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盵11]他不僅將實用主義看作是一種方法論,并把它歸結為一句格言:不講原則,只講效果。在那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實用主義大潮迅速席卷美國,成為當時一種“美國精神”和大眾哲學。

      這一話語的后果之一是“道德無用論”——如果說虛幻的道德,不能給人們帶來實際的效果,那就是無用的。這一信條有助于抵御精英主義者偽善的道德標準所構成的話語暴力。但是這種只以成敗論英雄的話語,也拉低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對誠實、守信的群體構成了一種話語暴力。小說中的杜洛埃、赫斯伍德夫人、甚至嘉莉等都是實用主義的代言人。

      以下本文將對上述話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展現(xiàn)它們在文本內的博弈生態(tài)。

      二、文本內的話語暴力

      (一)消費主義、精英主義及其話語暴力

      20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和城市化的發(fā)展,讓消費主義大潮席卷美國各地。物質和享樂消費,成為生活的重中之重。人們開始習慣于借助炫耀型消費來彰顯自己的身份。任何商品,無論是一輛汽車,還是一款大衣,都具有區(qū)隔社會等級和身份區(qū)分的功能,成為一個人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的象征。處在社會上層的富人們因此獲得心理上高人一等的滿足感。

      嘉莉妹妹離開小城鎮(zhèn),坐上開往大城市的火車,內心渴望的主要是物質上的享受。面對陌生男子的搭訕,嘉莉首先注意到的便是對方的穿著。在她看來:

      男人衣服中有那么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界線,她憑這條界線可以區(qū)別哪些男人值得看一眼,哪些男人不值得一顧。一個男人一旦屬于這條界線之下,他別指望獲得女人的青睞,男人衣服中還有一條界線,會令女人轉而注意起自己的服裝來,現(xiàn)在嘉莉從身旁這個男人身上就看出了這條界線,于是不禁感到相形見絀。她感到自己身上穿的那套鑲黑邊的樸素藍衣裙太寒酸了,腳上的鞋子也太舊了[12]8。

      斯坦利·科爾金在談論嘉莉對物質商品的見解時如是說,“在嘉莉面前,一雙鞋子所代表的已不僅是其最基本的使用價值,而是氣質和品味的象征”[13]。對于一個不諳世事的小鎮(zhèn)姑娘來說,物質主義及消費主義觀念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她的舉止。和杜洛埃的衣飾相對比,嘉莉不免覺得自己寒酸甚至是低人一等。同樣是搭訕,面對具有物質優(yōu)勢的杜洛埃,嘉莉是欣喜仰慕的,而面對和她同樣拿著四塊半周薪的鞋廠小伙子時,她則是厭惡躲避的。消費主義對中下層民眾的話語暴力可見一斑。

      此外小說還表明,有錢人的生活不僅是錦衣華服,還享受著經(jīng)濟實力薄弱的中下層民眾難以企及的娛樂消遣活動——看戲、賽馬等。還有經(jīng)理赫斯伍德待人接物的不同做派——對窮人的冷淡、富人的巴結等,無不反映出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對中下層民眾的話語暴力。

      小說中精英主義的話語暴力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上流社會生活方式、品味的引導作用,以及中下層人士對其的模仿方面。“埃姆斯是上流階級,或是中產(chǎn)階級上層的代表,與嘉莉社會底層或工人階級庸俗的物質主義相矛盾”[3]4。尼娜·馬爾科夫認為,埃姆斯是小說中的文化載體,通過表現(xiàn)自己獨具一格的文學審美,如對歐洲文學的偏愛,他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了自己在品味上的優(yōu)越性。他不僅批評嘉莉的“低級”文學審美,還將自己定位為如巴爾扎克或哈代般的“高級”文學現(xiàn)實主義者[3]49。

      相比之下,杜洛埃則是一個模仿者。他經(jīng)常流連于豪華氣派、名人們喜歡光顧的酒吧,試圖模仿上流社會的高雅生活。

      他斜靠在豪華的柜臺上,喝了一杯威士忌,買了兩根雪茄煙,其中的一支他當場點著了。這一些是他心目中的上流社會高雅生活的縮影。所謂管中窺豹,這就算領略了上流社會的生活了[12]60。

      同時,杜埃爾還以和名人結識為豪,哪怕僅僅與他們共處一室也能給他帶來極大的滿足。但當時的上流社會對于杜洛埃來說,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他極力模仿精英階層的品味舉止,希望能與上流社會產(chǎn)生一絲聯(lián)系。

      赫斯伍德雖然整日與上流社會打交道,但他并非其中一員,充其量是個高級打工者。他雖衣食無憂,但妻孩卻并不滿意她們的生活,而是渴望躋身上流社會。女兒“杰西卡還在上高中,對于人生的見解,完全是貴族那一套”[12]128,和赫斯伍德太太對她的期望一樣:嫁給一位上流社會的男性,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身處更底層的嘉莉則是個天生的模仿者,尤其善于學習上流社會女性的穿衣打扮,舉止神態(tài)。時過境遷,嘉莉身上的“那一點兒土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城市時髦女性的風姿綽約。利瑪斯特認為,“與其說嘉莉是一個受商品文化蒙騙的被動受害者,倒不如說她是個服裝符號學的虛心求學者。當她在杜洛埃的‘指導’下學習鑒賞不同商品及女性魅力時,她不僅逐漸了解怎樣才能成為男性眼中的‘萬人迷’,并且不斷通過實驗掌握其中的藝術”[4]47。

      通過這些人物,小說間接地展現(xiàn)了精英主義如何依靠其高雅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主導著社會價值觀。中下層人士競相攀附、模仿精英人群,與他們品味背道而馳的,則被視為另類,遭遇冷落。精英階層因此獲得了優(yōu)越于其他群體的身份,也令難以攀附、模仿的人群自慚形穢,對其構成話語暴力。

      (二)社會達爾文主義、實用主義及其暴力

      在某種意義上,這兩種話語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核心就是“物竟天擇,適者生存”。這對中產(chǎn)階級來說是一種勵志的價值觀。而在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的年代,受急功近利心態(tài)的影響,主張將道德拋之腦后,用盡各種手段獲取成功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則受到中下層民眾的青睞。兩者結合起來,令當時很多美國人相信:善于投機、敢于冒險就能成功,反之就只能失敗。

      從文中對嘉莉與赫斯伍德人生沉浮的描繪可以看出,德萊塞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相信優(yōu)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小說中對赫斯伍德太太的描寫著墨不多,但她無疑是實用主義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代言人。她冷酷自私,為躋身上流社會不擇手段。赫斯伍德與她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當她捕捉到丈夫出軌的流言蜚語時,她并未恐慌崩潰,而是冷靜地和丈夫的朋友周旋,以便套出更多的真相。同時采用手段將赫斯伍德的財產(chǎn)全部劃歸自己名下,逼他凈身出戶。

      小說結尾,赫斯伍德在百老匯大街上乞討時,他風光無限的妻女,連同那個上流社會的女婿正坐在舒適的臥鋪客車上,準備去羅馬度假。這一對比展現(xiàn)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所謂“強者”的肯定,以及對“弱者”的話語暴力。冷酷自私如赫斯伍德太太和杰西卡等人,因深諳社會生存之道,不擇手段為自己謀利,最終從中產(chǎn)躋身上流社會,成為人生贏家;而赫斯伍德最終自殺,似乎也是缺乏生存能力的弱者的必然歸宿。

      杜洛埃也是實用主義者的代表。他愛慕虛榮,處事圓滑。作為一名推銷員,他同樣擅長向漂亮的年輕女性推銷自己。他瞅準時機,利用嘉莉初到大城市的天真,在她走投無路之際拿錢引誘她做了自己的情婦。不過,他在感情方面并不專一,只是一個貪圖美色的浪蕩子。但這樣一個缺乏高尚靈魂的投機者,卻過著自在逍遙的生活——當他與成名后的嘉莉重逢時,已從一個推銷員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分公司的負責人了。而反觀代表著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漢森一家,卻仍然擠在又小又破的房子中,過著與享樂無緣的生活。同樣地,像早期嘉莉那樣的打工妹、打工仔,辛辛苦苦勞作,也看不到什么出頭之日。

      三、德萊塞對相關話語暴力的消解

      從上文可以看出,小說體現(xiàn)了消費主義、精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實用主義對中下階層弱勢群體的話語暴力。德萊塞作為其中的一員,也深受其害。但他并未一概抗拒,相反,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他深受這些價值觀的影響,一再在作品中肯定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價值觀。

      正如馬爾科姆·考利指出的那樣,德萊塞“害怕貧窮……熱烈地向往著煤氣燈與光燦燦的東西(當時的奢侈品);他憎恨世俗的(道德)標準,這些標準使他的許多兄弟姐妹受到審判,被宣告有罪”[14]。德萊塞曾經(jīng)表示,“我的眼睛總是盯著那些地位遠遠比我高的人,最使我感興趣的是銀行家、百萬富翁、藝術家、總經(jīng)理,他們是統(tǒng)治這個世界的人”[15]。他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也是希望自己像當時成功的作家霍雷霄·阿爾杰那樣,從窮光蛋一下子變成富豪。他強調一個人如果做了什么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事情,也是在欲望驅使下,不得已而為之。嘉莉留地址,跟杜洛埃、赫斯伍德同居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

      但讓他困惑的是,為什么少數(shù)人過上了逍遙的日子,而許多人,包括自己,雖百般努力卻也無法改變境遇。精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成功途徑的闡釋,令他的困惑雪上加霜。因此,他對強勢話語的消解,更多體現(xiàn)在對這兩種話語的重構上面。

      上文提到,社會達爾文主義基本內涵是“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精英主義認為少數(shù)精英天生優(yōu)越于其他社會群體,因而應當享有更高的權利。在此語境下,對上層人士來說,他們的成功是因為自己天生獨具一些高貴品質,因而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以此讓自己的價值得到肯定。按照這種邏輯,中下層人士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皆因能力和道德上低人一等,以此否定了他們的價值。身處社會下層的德萊塞迫切需要消解這些話語的暴力。

      有學者注意到,即便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德萊塞也未全盤接受。杰克爾認為“盡管他對斯賓塞的理論表示尊敬,但他作為《嘉莉妹妹》一書的作者,他的關鍵作用是將自己定位為‘知識之父’,而非斯賓塞”[16]。德萊塞消解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主要話語策略是否定“個人意志”的因素,強調“天”的因素,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變成“物競天擇,幸運者生存”。他把成功描寫成一種由環(huán)境中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決定的純粹偶然的東西,與個人的道德、能力或者上流社會引以為豪的品味等,全無關聯(lián)。

      在他筆下,嘉莉的成功極具偶然性。她通過杜洛埃偶然得到了一次上臺演出的機會,并且大獲好評,這為她在紐約走投無路而不得不出門找工作時提供了方向。嘉莉之所以會來到紐約,也完全具有偶然性:赫斯伍德鬼迷心竅的偷走了保險柜中的錢,從而帶嘉莉逃到紐約。而嘉莉得到的第一句臺詞也是出于偶然:“只是碰巧這時是嘉莉在他面前行禮,就他而言,原本隨便對誰都是一樣的,他并不指望聽到回答”[12]342。

      從這個偶然事件開始,嘉莉深受命運的青睞,事業(yè)順風順水,成了百老匯的名角。這一切似乎都出于偶然——嘉莉并未主動爭取什么,也未刻意做出任何選擇,完全隨波逐流,憑著運氣和機會獲得了成功。而取得成功后的嘉莉似乎也并不幸福,“獨自渴望著,坐在你的搖椅里,靠在你的窗戶邊,夢想著永遠不會感受到的幸福”[12]450。對嘉莉成功后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表達了德萊塞對成功的質疑,進一步消解了來自上層的話語暴力。

      反觀赫斯伍德,他的失敗也充滿偶然性。他曾經(jīng)的成功似乎突然被奪走,最終淪為乞丐,在饑寒交迫中自殺身亡。他的命運在那晚從酒吧保險箱里并不完全有意識地拿了一萬美元后開始急轉直下,之后任憑他再怎么努力,都難以遏止走下坡路的命運。由此可見,成功與不成功之間并不存在那么深的鴻溝。機會來了,像嘉莉那樣,一路扶搖直上。而沒有機會或是運氣很差,像赫斯伍德這樣,即使精明能干,世故圓滑,最終也免不了從高處跌下,凄慘地死去。

      文本是話語博弈、角力的場所。在文本內,通過對嘉莉和赫斯伍德不同命運的安排,德萊塞重構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將成功與否歸結于環(huán)境和運氣,拒絕用內在因素解釋一個人的成敗。如此一來,便削弱了成功和精英階層自我標榜的“自身優(yōu)越品質”與“高端道德標準”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來化解來自上層的話語暴力,維護自身的身份利益。

      但是,德萊塞借助《嘉莉妹妹》的話語博弈并未因此結束。正如新歷史主義主張的那樣,作者建構話語為的是讓話語流通以爭取更大的話語權。一旦話語進入流通領域,又會發(fā)生新的博弈,使得話語博弈的戰(zhàn)場從文本內延伸到文本外?!都卫蛎妹谩繁唤褪俏谋就獠┺牡慕Y果。

      四、文本外的話語博弈[注]本文關注的文本僅為《嘉莉妹妹》,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珍妮姑娘》存在于《嘉莉妹妹》文本之外。

      (一)精英階層道德觀的話語暴力

      在當時的美國,精英主義者強調“高尚”的道德標準,為的是在他們與實用主義者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用以強調自身的優(yōu)越。

      但身處社會底層的德萊塞顯然并不為這些道德標準所左右。《嘉莉妹妹》至少在無意識上認同實用精神,將實用效果置于道德考量之上。文中,為了過上有安全感的生活,嘉莉先后與兩個男人同居,其中一個還是有婦之夫。在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作家通常會對這種作風不良的女性進行批判和譴責,或讓其得到應有的懲罰。但在德萊塞的筆下,他不僅沒有這么做,反而對其行為進行辯護,認為嘉莉只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

      倘若城市的工作無利可圖而且難以忍受;倘若這是只會使人腳疲心灰,卻永遠達不到美的漫長路程;倘若追求美的努力使人疲倦得放棄了受人稱贊的道路,而采取能夠迅速實現(xiàn)夢想的但遭人鄙視的途徑時,誰還會責怪她呢?[1]285

      正因如此,此書一度變相被禁,面世后也屢遭抨擊。例如斯圖爾特·舍曼在《西奧多·德萊塞先生的自然主義》一文中,指責德萊塞“沒有真實地描寫美國社會和人,而是將人視為動物,有意忽略小說家的崇高職責——理解和表現(xiàn)人物的發(fā)展”[17]。他認為嘉莉妹妹是個淫蕩的女人,作者忘記了自己的崇高責任。由此可見,小說進入話語流通之后,遭到了其他話語集團的強烈打壓。

      (二)父權主義的話語暴力

      事實上,對德萊塞和嘉莉的攻擊不僅來自于精英主義者的道德完美主義,同時也來自父權主義。嘉莉的形象顛覆了父權主義對女性的認知,對其構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父權主義認為女性就應該是“房子里的天使”,勤儉持家,任勞任怨,體貼溫柔,專一不二。而文中的嘉莉先后和兩個男人發(fā)生非婚同居關系,其目的都是為了過上她向往的安逸生活。后來由于赫斯伍德光景每況愈下,同樣出于生活考慮,嘉莉不得已走出家庭,不經(jīng)意間在百老匯舞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名利雙收。成功后的嘉莉并未像傳統(tǒng)道德期待的那樣,扮演天使角色,照顧赫斯伍德,而是將其拋之腦后,最終導致他自殺身亡。這樣的結局在父權主義者的心里無疑是投下了一顆炸彈。文中赫斯伍德賦閑在家、伸手向嘉莉要錢支付家中日常開支的情節(jié),也狠狠戳痛了父權主義者的自尊。

      長久以來,父權主義一直試圖將女性他者化,限制她們自我成長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但是,這種企圖在嘉莉身上失敗了。從嘉莉身上,讀者看到的是傳統(tǒng)父權的瓦解。嘉莉依靠自身的美貌和運氣,成為成功的職業(yè)女性,也并沒有像男性期待的那樣成為拯救男性的天使。這個結局令父權主義者難以接受,于是引發(fā)他們強烈的彈壓。

      曾任道布爾迪出版社(最初簽約出版《嘉莉妹妹》的出版社)律師的麥基在來信中寫到:“對于道布爾迪太太這樣擁有崇高品質的女性來說,不管(《嘉莉妹妹》)由誰發(fā)行,她都會抵制。她撫養(yǎng)著三個孩子,并努力教他們辨別是非。像嘉莉這種喪失道德準則的女性,正是她想讓她的孩子們遠離的?!盵18]

      (三) 德萊塞對精英和父權話語暴力的妥協(xié)與消解

      精英主義和父權主義者的話語暴力讓德萊塞始料未及,令其深受打擊,并一度因為精神崩潰不得不去療養(yǎng)。為了抵抗這種話語暴力,他在其第二部小說《珍妮姑娘》中對其進行了消解。

      有了前車之鑒,在這部小說中,德萊塞所做的妥協(xié)顯而易見。初看上去,嘉莉與珍妮如同雙胞姐妹——無論出身、經(jīng)歷還是價值觀,都如出一轍。但是兩者又是不同的,嘉莉生活在沒有道德規(guī)范的世界,很容易被人理解為一個“貪圖享受的墮落女子”。而珍妮的行為決斷則處處體現(xiàn)出道德上的考慮。

      德萊塞之所以做出妥協(xié),是因為話語博弈必須遵循自身獨特的規(guī)則。居于主流、上位的話語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邊緣化的話語如果不能與上位主流話語達成某種妥協(xié),即便不被禁止發(fā)聲,也會遭人唾棄。所以德萊塞只能在與主流話語妥協(xié)曖昧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顛覆。

      其顛覆表現(xiàn)在,盡管珍妮尊重道德準則,但她與嘉莉一樣還是越過了道德的邊界——同樣存在兩次與人非婚同居的行為,還有一個私生子。但德萊塞給了她的越界,以合乎其他主流話語的理由——為愛情和家人舍己付出?!霸诘氯R塞的精心安排下,珍妮每次越界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得不’舍身付出。這樣,她的每一次越界不僅不是邁向墮落,反而向人間圣女又靠近了一步”[19]。

      《珍妮姑娘》[20]小說結尾,當萊斯特意識到和珍妮的結合將把自己永遠逐出上流社會時,他動搖了;看到杰拉德夫人“身上有一種可以稱之為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時,萊斯特心中的天平再一次偏離了珍妮,選擇了和杰拉爾德夫人結婚,從而最大程度實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不難看出,珍妮之所以無法成為萊斯特的合法妻子,并非因為珍妮缺乏美德,而是因為,在金錢至上、道德偽善的上流社會,道德的作用實在有限。如此一來,就模糊了絕對的道德邊界,讓實用精神得以合理存在。

      不僅如此,德萊塞還借來自上流社會的男主人公之口,暗示世界上沒有天經(jīng)地義的道德準則,因為人類的生活是由難以預測的目的所控制的。通過這些組合拳:越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珍妮的形象、道德無用論,德萊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來自精英階層的話語暴力,維護了底層人士的身份利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文本內外兩個角度探討了當時美國話語博弈生態(tài)。首先從新歷史主義角度提出“文本是話語競爭的場所”這一論點,再借助現(xiàn)有研究成果,引入并介紹了文中涉及的主要話語。接著從文本內部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話語所代表的不同身份利益及其話語暴力。消費主義作為當時盛行的一種價值觀已經(jīng)深入骨髓,成了一種社會無意識。崇尚炫耀型消費的消費主義對經(jīng)濟實力薄弱的中下層階級具有話語暴力。精英階層以高雅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及“高尚”的道德標準主導著社會價值觀,與中下層民眾劃清界限,以強調自身身份的優(yōu)越性。本文通過分析文本內赫斯伍德太太和杜洛埃等人“不講原則,只講效果”的實用主義精神,反映了實用主義的話語暴力。而嘉莉和赫斯伍德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對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弱者”的話語暴力。德萊塞通過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重構將成功歸結于運氣而非個人道德、能力等,消解了來自精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話語暴力。文本外,小說進入話語流通之后,因德萊塞將實用效果置于道德考量之上,對嘉莉的行為進行辯護,遭到了其他話語集團的強烈攻擊,最終導致此書變相被禁。于是在《珍妮姑娘》中,德萊塞在與主流話語妥協(xi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顛覆,維護了底層人士的身份利益。本文通過分析文本內外的話語博弈,借以說明德萊塞所處的話語環(huán)境、價值主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當時美國社會話語博弈生態(tài)。

      猜你喜歡
      德萊塞嘉莉妹妹嘉莉
      省時間的辦法
      復盤式婚姻
      省時間的辦法
      北方人(2022年2期)2022-03-14 06:36:28
      省時間的辦法
      從《嘉莉妹妹》看女性的成長歷程
      論《嘉莉妹妹》中自然主義之美
      《嘉莉妹妹》兩個中譯本的女性主義對比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0:53:38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長之路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為例比較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差異
      高唐县| 本溪市| 澜沧| 惠东县| 长丰县| 买车| 沈丘县| 乌恰县| 廉江市| 丹东市| 清流县| 荥阳市| 广河县| 远安县| 高雄县| 溆浦县| 阳原县| 西充县| 合肥市| 太仓市| 乐业县| 基隆市| 龙岩市| 桐梓县| 马关县| 阿勒泰市| 闵行区| 启东市| 兴化市| 开平市| 三门县| 寻乌县| 玉林市| 扶绥县| 黔江区| 阳山县| 汉寿县| 万源市| 大余县| 阿尔山市|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