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增輝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病情分級為輕度或中度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采用中藥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對照組30例采用口服蒙脫石散及酪酸桿菌散劑治療,2組均予口服補液鹽支持治療,療程為3 d。結果 治療組痊愈19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痊愈8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7%。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中藥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效果較好。
關鍵詞:小兒輪狀病毒腸炎;中藥敷臍;推拿
中圖分類號:R37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7-0104-02
輪狀病毒(rotavirus)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發(fā)生在6個月~3歲嬰幼兒,因發(fā)病高峰在秋冬季節(jié),故又稱秋季腹瀉。臨床特點為潛伏期短,起病急,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瀉下急迫,輕者每日大便可有5~10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大便多為蛋花樣水樣便,無黏液膿血。常伴有發(fā)熱、嘔吐、腹脹腹痛,小便量少色黃等癥狀。本病屬中醫(yī)濕熱泄瀉范疇。本病治療不及時可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當前臨床治療主要采取對癥處理措施,補液支持,口服蒙脫石散及益生菌,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筆者運用中藥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研究病例都來自2016年10月—2017年4月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門診患兒,年齡為6個月到3歲,發(fā)病時間均為24 h以內,初次診治,大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而輪狀病毒檢測為陽性。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及分級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公布的《中國病證診斷療效判斷標準--中醫(y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①大便次數增多,每日5~10次,甚至10次以上,大便呈蛋花樣稀水,瀉下急迫,可伴有少量黏液。②或伴有發(fā)熱、嘔吐、腹痛、小便短赤、納差等癥。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3歲以下小兒指紋紫于風關。④大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且輪狀病毒檢測為陽性。病情分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公布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制定,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中型,有些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1.3 治療方法 口服補液鹽(Ⅱ),規(guī)格:13.95 g/包,上海衡山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1354。輕度脫水患兒口服補液量50~80 mL/kg,中度脫水約80~100 mL/kg,4~6 h少量多次服完。
1.3.1 治療組 選煨葛根、黃連、炒蒼術、陳皮、白豆蔻、芡實、烏梅、馬齒莧、地錦草,按2∶1∶3∶2∶1∶3∶2∶3∶3比例組方,烘干,粉碎,研細末,用白醋或凡士林適量調成膏狀,當日制備。貼于患兒神闕穴。每 d 1次,連敷3 d。推拿操作:補脾經2 min、清大腸2 min、逆時針摩腹2 min、推上七節(jié)骨2 min、逆時針揉龜尾穴200次、捏脊3次。每 d操作1次,持續(xù)10~15 min,治療3 d。
1.3.2 對照組 藥物為蒙脫石散,3 g×10袋,山東仙河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口服酪酸桿菌散劑(米雅),1.0 g×6包,日本米雅利桑制藥株式會社,批號:S20090073。6個月≤年齡<1歲,每次蒙脫石散1/3袋,每d 3次,飯前空腹1 h服用,米雅每次1/2包,每d 3次,30℃溫水溶化口服,1歲≤年齡≤3歲,每次蒙脫石散1/2袋,每日3次,飯前空腹1 h服用,米雅每次1/2包,每日3次,溫水溶化口服。療程為3 d。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Wilcoxon秩和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痊愈:大便基本成型,每日次數≤3次,全身癥狀消失,大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輪狀病毒檢測陰性;有效:大便次數及含水量明顯減少,每日次數≤4次,全身癥狀改善,大便常規(guī)偶見少量白細胞或紅細胞;無效:大便次數及含水量沒有改善,全身癥狀加重。
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5~10次,甚至10次以上,大便如蛋花樣稀水,常伴有發(fā)熱、嘔吐、腹痛、小便短赤及精神萎靡等癥狀,病程一般為5 d左右,若治療不當可致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屬祖國醫(yī)學“泄瀉”,濕熱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泄瀉的發(fā)生于脾胃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小兒“脾常不足”且為“純陽”之體,外感時邪侵襲,脾運失健,水聚為濕,谷停為滯,濕滯郁久從陽化熱,濕熱蒸迫腸腑,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司,水谷具下,則有大便急迫,瀉下不止。本病的治療應以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澀腸止瀉為原則。
西醫(yī)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主要措施有補充電解質及營養(yǎng)支持、口服益生菌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和口服蒙脫石散保護胃腸黏膜以減少病毒對腸道上皮的破壞,有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祖國醫(yī)學對小兒泄瀉的治療具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但因為小兒服藥困難,中藥湯劑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外治手段在治療小兒泄瀉病方面的優(yōu)勢就得到很好的發(fā)揮。筆者經過前期研究,已明確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功效明顯,并通過學術論文的形式總結報道,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中藥敷臍結合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進行臨床研究。
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已被證實可調整嬰幼兒消化道功能和增強其機體免疫力的作用,促使患兒體內胃液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的活性回升,膽堿酯酶活力增加,腸吸收功能改善,血中白細胞吞噬能力加強[3]。本研究采取補脾經、清大腸、逆時針摩腹、推上七節(jié)骨、逆時針揉龜尾穴及捏脊的小兒推拿手法,可以調陰陽、和臟腑、培元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及腸腑傳化功能恢復正常,水谷得以正常轉化,則泄瀉自止。肚臍為神闕穴所在,且神闕穴位于任脈之上,具有內聯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的功用,為沖任經氣匯聚之處,臍下脂肪薄弱,動靜脈及毛細血管匯集,藥物敷臍既能使藥物分子易透過臍部皮膚進入血液參與血液循環(huán),到達病處,又可通過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調整胃腸功能,達到祛邪愈病之效[4]。本研究選擇煨葛根、黃連、炒蒼術、陳皮、白豆蔻、芡實、烏梅、馬齒莧、地錦草制成藥膏敷臍,煨葛根具有升陽解熱的作用,黃連可清熱燥濕,炒蒼術、陳皮、白豆蔻、芡實可理氣化濕、健脾止瀉,烏梅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地錦草、馬齒莧共湊清熱解毒的功效,藥物配伍相輔相成,最終達到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目的。
本研究將推拿、中藥及穴位三者功效有機結合,使中醫(yī)外治方法在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應用中發(fā)揮出最大功效,研究結果同樣證實推拿結合中藥敷臍治療本病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方鶴松,段恕誠,董宗祈,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2.
[3]金德康.中醫(yī)推拿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995.36.
[4]饒步群.穴位敷貼聯合足浴治療護理小兒腹瀉[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2):63.
(收稿日期: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