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彤彤
(山東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在世界體育文化傳播下,中國武術一直無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為什么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歷史遠比其他國家的柔道、跆拳道發(fā)展時間長,卻在奧運項目申請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難?主要是因為國際上對中國文化還缺少了解,對中國武術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無法感受中國武術內在深遠的文化底蘊。在國際化傳播上構建中國武術的文化形象,才是讓國際了解中國武術和中國文化的正確途徑。
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先從“武術”的字面意思講起,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中國古代進程中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為平息競爭事態(tài)的發(fā)展,武術應運而生,因此武術是用來停止干戈、維持和平的,這也是中國武術的核心思想。
武術的發(fā)展伴隨悠遠流長的中國歷史,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融合一體,使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儒家思想上的“人、義、禮”構建了中國武術的武德,是行武之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人品即武德,有仁慈、忠厚等性格。習武有助于人格品性道德的修養(yǎng)。武德的核心為仁德,講究點到為止、和平為上的原則,可以養(yǎng)成習武者寬廣的胸襟和平和的性情。武德還主張重信守諾、克己正身、舍身取義,幫助人建立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等剛強的思想精神。
道家思想則應用于武術的技藝上,對中國武術具有指導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物極必反,是一種辨證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并且每個事物都有克制自身對立面。中國武術中的太極拳就是老子道德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太極拳的武術技藝講求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慢打快。莊子的道家思想主張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受任何現(xiàn)實關系的限制,是武術講求的最高境界,無固定招式,隨心而動,花葉皆可稱為兵刃。
1.2.1 形態(tài)美 中國武術單個招式的展現(xiàn)形成靜態(tài)美,如醉拳通過肢體的互相協(xié)調,在“醉酒”的不平衡中展現(xiàn)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武術招式之間的相互組合又形成了結構美,招式間的完美銜接與招式的變幻多姿,使觀賞者在視覺體驗上大飽眼福。中國武術的形態(tài)美在于招式動靜之間相互轉化,在空間層次與方向位移上形成連續(xù)不斷的畫面,讓人嘆為觀止。
1.2.2 力道美 中國武術依靠發(fā)勁的力道,分為陽剛與陰柔2種勁力。陽剛勁力講究拳腳生風、虎虎生威,如虎拳、螳螂拳等,一招一式都勁道十足;而陰柔勁力則似“綿里藏針”,柔中帶剛,以“巧勁”致勝。武術招式勁道帶動人的情緒變動,相當于美學中的“移情作用”。
1.2.3 意境美 中國武術在一招一式之間,自有韻律,出招速度的快慢、招式起落的輕重等構成習武人與武術間的意境。古代人常有彈琴習武的習慣,在音律的引導下,找到武術招式間韻律,達到“無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習武者通過想象,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意境里,不斷地進行武術演練,對武術招式進行揣摩,以達到自身與武術的完美融合,在身心上得到美的體驗與感召。在原始招式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創(chuàng)造等手段進行改造,將武術的結構與節(jié)奏更加統(tǒng)一,達成意境形態(tài)上的自我欣賞與被欣賞。
中國武術在國際化傳播中,傳播的主體主要分為官方傳播和民間傳播兩類。官方傳播者為國家體育總局,主要進行傳播競技武術。民間傳播者是民間武術大師、武術愛好者等相關人員。民間武術傳播者創(chuàng)辦武術組織,教習西方人練習武術,開展對外交流等活動,對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西方文化差異,使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遇到文化對抗性,西方人在對中國武術文化的認識上有誤差,西方人將中國武術定義為競技類的運動,可用于健身、娛樂、休閑等活動。西方人對于中國武術的偏差認識與中國武術傳播方式不當有關,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沒有進行全面的中國武術文化傳播,而是側重了武術競技、武術招式技能等方面,忽略武術自身擁有的深厚文化底蘊。
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功法理論各異,博大精深,不同武術派別的功法理論可能是矛盾的,容易讓西方人產生困惑。例如,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借力打力、以柔克剛,為老子“物極必反”的思想;而詠春拳則是先消后打、連消帶打、以打帶消、消打結合,為莊子“自然而為”的思想。兩者有相同之處,也都相異的地方。
傳播媒介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通道。首先中國武術網站缺少其他語言版本或者翻譯供西方人閱讀理解,網站內容設計上缺乏創(chuàng)意,武術信息內容不豐富,缺少學術研究價值。其次中國武術信息化建設不足,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tǒng),武收集不全面,阻礙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
中國武術在國際化傳播中不但要有武術技能的傳播,還應該兼顧中國武術精神的傳播,形成中國武術文化形象。東西文化的差異性使武術文化精神傳播困難,在傳播時由淺入深,先傳播武術的運動形式,再傳播武術的動作,最后傳播武術的意識,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完成中國武術文化形象的建立。
中國武術國際化的傳播可以從國際留學生入手,在國際留學生的教育課程里加入中國武術培訓或者相關活動。國際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對中國文化會有基本了解,對他們進行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相對比較容易,而且來中國學習的大部分國際留學生都對中國武術感興趣,當留學生學習并深入了解中國武術文化之后,經留學生自身向同國家的人傳播中國武術文化更加利于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技術,建立完善的中國武術資料庫,對中國武術的派別、種類、人員等相關信息進行統(tǒng)一收集,并且分門別類,形成全方面的武術信息。而且形成不同語言版本,方便外國人在這面的搜索了解。
全球經濟發(fā)展情況下,文化傳播成為國際間國家地位提升的重要標志。中國武術一招一式很容易被模仿,比中國話通俗易通,且讓西方人感覺新奇有趣,因此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一條有效途徑。這類似于教授知識,要先引起學習人的興趣一樣,中國武術在觀感上可以輕松贏取西方人的興致。而且近幾年西方的電影中也多加入中國武術為打斗元素,媒體的宣傳作用,使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喜歡中國武術,并且學習中國武術,則中國武術中蘊含的文化有效輸送給西方人。
國家形象是國家內、外部公眾對它認知的結合;是根據(jù)國家法律、教育等一系列社會信息所組成的認知結果。國家形象在一個國家的國際發(fā)展藍圖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地位高低的關鍵。中國武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將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相契合,是中國形象國際傳播的一種方式。中國武術形象代表中國國家形象,中國武術精神即中國精神 。
4.2.1 “止戈為武”的和平形象 中國一直以“愛好和平,友好共處”作為外交的核心,積極促進世界和諧發(fā)展。這種外交思想正是中國武術“止戈為武”的體現(xiàn)。我們將自身的實力用于停止戰(zhàn)爭、維護和平,而非引起爭端的手段。通過中國武術的傳播,不但可以讓西方人看到武術技藝的精湛,還能讓西方人感受到武術的仁義。
4.2.2 “崇尚科學”的進取形象 中國武術是具有科學性的一門技藝。首先,中國武術是一種科學的生活方式,在不斷練習武術招式時,對身體的協(xié)調性、平衡性都是一種鍛煉,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在武術招式發(fā)力上,可以將心里消極的情緒發(fā)泄出去,放松心情,正符合積極、健康、運動的科學生活觀念。其次,中國現(xiàn)代武術也在嘗試用科學的理論,將武術訓練、武術用具等方面進行改變,體現(xiàn)不斷進取的科研精神。
4.2.3 “自強不息”的奮斗形象 中國武術中詠春拳、迷蹤拳、八卦掌、雙節(jié)棍法等武術技藝的開創(chuàng),都是習武人面對當時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內心充滿報國思想,對自身武術不斷修習演練,積累而成。自強不息既是中國武術的習武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
中國武術文化蘊含了豐富的古代哲學思想,儒家“禮、義、仁”與道家“順其自然”“物極必反”等思想是中國武術的主要思想內涵。中國武術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武術招式上還具有美學特性。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國際其他國家公眾對中國武術缺少認知,中國武術所蘊含的思想、哲學、美感等其它內涵都不被西方人所了解,僅把中國武術當作競技項目,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中要構建中國武術的文化形象,更應該注重中國武術文化內涵的國際化傳播。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形象代表著國家形象,通過中國武術形象的傳播,可以加深國外民眾對中國“和平共處”外交方針的了解,熟悉民眾“崇尚科學”“自強不息”等國民精神,消除國外公眾對武術文化的誤解,贏得國際對中國武術的認同,提升中國武術的文化競爭力,從而加強我國的文化戰(zhàn)略,提高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