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蕭山區(qū)盈豐小學 湯曉龍
《語言大師》是滬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主人公是一位“老奶奶”,雖斗大字不識,卻總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老話”伴隨在她嘴邊,被作者稱為“語言大師”。同時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奶奶的喜愛、敬佩之感。就文字語句而言,本沒有多大特色。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作者的行文格式——詳略有致地描寫奶奶以及“老話”;還有就是這些有趣的“老話”(有哲理、押韻、朗朗上口)。所以,我們在確定本文教什么的時候,基本可以以這兩個教學點為教學目標。筆者聽了我校一位年輕老師的課,孫老師的課對于教學目標定位非常準確,兩個教學重點也在課堂中有所呈現(xiàn),但是基于“語用”的教學理念和文本目標定位時,其具體的教學設(shè)計環(huán)節(jié)還是可以再做思考與打磨的。特別是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完整性呈現(xiàn),還需要進行調(diào)整。所以,我們這個課例進行了微格分析,把幾處可改進的地方,拿出來琢磨琢磨。
這篇課文無論誰來設(shè)計,梳理出文中那么多老話是怎么也逃避不掉的。孫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操作是這樣的——
先請同學們讀課文,整體進行感知;然后把文中所有的“老話”都呈現(xiàn)在PPT上;接下去請同學們一起看著PPT讀一遍所有的老話。
當然,這樣操作是常規(guī)的,同學們也一定能夠把所有“老話”都找出來。但是,找“老話”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語文學習過程,但未必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位的。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提取能力”,而這樣的找“老話”是一個比較低階的內(nèi)容。低階并不代表著可以忽視。課后與一個孩子交流,請他把所有的“老話”畫下來,恰恰這個孩子漏劃了“家和萬事興”這一句。所以,在同樣單位時間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建議孫老師讓孩子們動動手——
先整體感知(這是必需的);然后請同學們把奶奶說的所有“老話”用橫線畫下來;畫完之后,老師出示所有“老話”的幻燈片,請根據(jù)自己用橫線畫下的進行校對;老師強調(diào)是否都畫正確了,有沒有漏了。
兩種操作方法時間上相差不大。但卻出現(xiàn)了非常大的不同。前面孫老師的操作把學生的思維后置了,用自己的“答案”覆蓋了孩子們自主的“信息提取過程”。而后者,首先“畫一畫”是思維的起點,孩子們有意識地去尋找相關(guān)“信息”,然后在找的過程中,又是對“老話”的一種再熟悉。接下去,校對的過程,又是一次熟悉的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用老師的勞動代替學生的勞動,讓孩子去經(jīng)歷。雖然是一個簡單的思維過程,但經(jīng)歷與被動接受是有很大差別的。特別是像這樣的簡單思維過程,必須要求老師們將其轉(zhuǎn)化為課堂的常規(guī)操作,讓孩子們養(yǎng)成思維的獨立運行的習慣。
以此為改進目標的,其實還有孫老師字詞中的正音環(huán)節(jié)。老話中,有兩句話——“吃食不搶,到老不長”“小樹要修,孩子要教”。這兩句老話中有兩個多音字“長”“教”。而且這兩個字在這句話中的釋義也似乎有點模棱兩可。這是一個學生容易出現(xiàn)爭議的點。孫老師也是相當敏銳,把它作為正音環(huán)節(jié)的一個部分予以解決。操作如下:
師:文中有一些比較難讀的字詞,請同學讀一讀。
(生按照幻燈片的字詞讀一遍)
師:同學們最后兩個字是多音字,你回到句子中去讀一讀,理解一下這句老話的意思。
生:……
如果,我們結(jié)合前面關(guān)于“畫一畫”的內(nèi)容,這里的孫老師的操作其實也有太多的替代學生主動思考的痕跡。比如說,直接確定了兩個讀音,確定讀音后的意思,其實已經(jīng)缺少了學生質(zhì)疑解惑的思維過程了。所以,筆者建議把這兩個字的正音結(jié)合到“老話”的理解中去——
當孩子們校對完自己所畫的“老話”后,請同學們讀一讀,看是否能正確地朗讀這些“老話”;引起爭議,聚焦“吃食不搶,到老不長”“小樹要修,孩子要教”;學生為自己的讀音做辯論;到最后,老師宣布答案。
爭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優(yōu)質(zhì)的思考過程。讓孩子們?nèi)幷?,孩子確認自己的讀音的時候是需要有理由佐證的。這個爭論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如果我們直接就把這兩個音給定了,就替代了他們的思維過程。讓孩子們參與到討論中去,參與到思維中去,這樣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可不能輕易放過。
奶奶的這些“老話”是有特點的,孫老師基于“有豐富的哲理”“朗朗上口”“讓人更易接受”這些特點,從“老話的效果”“老話的魅力”兩個問題維度,通過“表格操作”和“小組討論”分別讓孩子們了解“奶奶的老話”。就這個板塊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孫老師所用的“表格操作”和“老話填空”這樣的小活動進行,還是比較到位的。充分利用學生的活動,去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是站在“語用”角度來去設(shè)計的。
(表格操作,學生填寫,舉一反三)
(“老話”填空,課堂直接進行“老話”的運用)
當然,這樣操作很好。我們的確要從這樣的角度去分析。但既然我們微格分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是否能夠做得更好?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上述的做法,我們只停留在分析的基礎(chǔ)上。不管是表格操作,還是填空都是如此。好比,我們的孩子懂得這些“老話”的意思,也明白“老話”有這些特點,但卻無法真正融會貫通。語文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上述操作的思維流程是這樣的——閱讀課文→尋找“老話”→分析“老話”效果(很好)→討論“老話”的魅力→根據(jù)情景填寫“老話”。這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學生實踐之前都有老師分析的前奏。此時,雖有實踐之名,卻無實踐之實了。表格已經(jīng)明確說明,“老話”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幻燈片也明確告知,押韻是為了朗朗上口。所以,思維的完整過程又無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呈現(xiàn)。
那我們怎樣操作呢?把四人小組討論老話的魅力前置,讓孩子們充分交流,總結(jié)出老話的一些特點;然后教師創(chuàng)設(shè)一個情境,讓孩子們四人小組共同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小組的“老話”;最后選擇有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小組一起來討論,他們創(chuàng)作的“老話”好不好。
這樣的改動,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生完整地參與了整個“老話”的認知過程。
其一,特點是孩子們自己歸納出來的,這是“內(nèi)容的理解”,屬于“自主探究”,充分思考了“老話”為什么有魅力。
其二,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一個語言實踐最高階的方式。我們不需要去害怕五年級的孩子無法創(chuàng)作出令人嘆服的“老話”。實際上,至少能夠會有一些朗朗上口,有點意思的句子出現(xiàn)。這已經(jīng)很有收獲了。因為這是孩子基于合作探究的基礎(chǔ)上實踐出來的語言成果。
其三,把語言成果展示出來,與“奶奶的老話”作比較,讓孩子們?nèi)ピu價是否合適。這樣的過程,是用剛才的“老話”特點標準,去衡量創(chuàng)作的成果,如此“標準”與“評價”一呼應,這才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完整過程。其間,沒有任何教師代替孩子勞動過程的痕跡。
前面我們說孫老師教學目標抓得很準。其中對課文中詳寫的三個部分,用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到了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先寫情景,然后寫“老話”,最后說明“老話”的效果。在詳寫中,這三層的格式安排是這篇文章的很大一個特點,我們是需要去了解的,更值得去寫一寫,模仿模仿。但是這堂課到最后練筆的評價階段,老師的評價卻只體現(xiàn)在給孩子圈幾個錯別字,說一些“這句話寫得真棒”之類的表揚,這樣的寫作評價肯定是無力的。
首先,我們要看詳寫段落的寫作層次?!跋葘懬榫?,然后寫‘老話’,最后說明‘老話’的效果?!边@個層次在整堂課里有兩處體現(xiàn):
一是老師設(shè)計的那張表格——
二是最后練筆的問題——
其實這樣的層次劃分,落實在寫作上去,直白點的要求就是——老話是否與情境吻合。但這樣一個寫作要求,卻沒有體現(xiàn)在最終的評價里面。所以,我們就要思考:小練筆評價難道是無根之草?我們用什么角度去評價學生的小練筆?小練筆的目的何在?如果有這樣的要求,那判斷是否吻合是老師的即興判斷還是學生的判斷?如果是學生判斷,那學生判斷的內(nèi)部思維過程如何顯現(xiàn)出來?
問題一大堆了。顯然前面的操作是倉促了點。那我們就稍微調(diào)整一下:
在表格填寫的時候,不光要進行這個表格的填寫,理解老話是非常有效果的,而且需要同學們獨立增加一個問題:三個詳寫部分的敘述有什么共同點?再讓學生把這個問題放到小組中去討論;然后在小練筆要求中,與前面的討論出來的這個特點進行連接,把“你選擇的老話是否與你所寫的情景吻合?”作為練筆的主要目標;最后在評價中以這個主要目標作為評價尺度,與學生們共同交流小練筆的質(zhì)量,并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一下三個不同的層次。
回過來,我們來看這樣調(diào)整的依據(jù)是什么。
首先,練筆目的是學生自己討論研究出來的。練筆評價的時候,不是老師的判斷,而是學生心里已經(jīng)有一個判斷標準與依據(jù)了。
其次,學生練筆有明確目標之后。思維指向非常明確與集中,他們已經(jīng)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與標準在哪里,這樣就會離最近發(fā)展區(qū)更近。
第三,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所有學生的思維路徑是一致的。整個評價過程就是對自己手頭練筆的一個評價過程。在思維節(jié)奏上,評價時全班處在同一頻率上。
綜上三點,小練筆的設(shè)計是需要有一個明確目標方向作為學生語言實踐的思維起點,更需要有一個恰當?shù)挠谐叨鹊脑u價給學生們語言實踐的思維作最終的點評與“打分”。在“標準”與“評價”之下,學生們的練筆如果達成目標了,那就是有提升的,語言實踐是有效果的,這樣練筆不會無力,反而會無限擴張,效果會幾何增長。此時,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現(xiàn)場關(guān)注到學生寫“奶奶說”這個方式,文中用了“嘮叨”“冒”“鉆”等說的不同方式。這樣既有寫作整體把握,又有技巧的滲透,如此會變得更好。
我們從在孫老師課的基礎(chǔ)上,進行微格分析,從學生課堂中思維完整和語言實踐的角度,在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予以思考。用能不能把這個環(huán)節(jié)修改得更符合學生思維特點,更符合語言實踐要求,更符合語文課的方向,做的三點思考。這樣的一些修改我們認為能真正地把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用具有可操作意義的活動,來促成學生切切實實參與語言思維過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