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楊 春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復習課與中、高年級數(shù)學復習課在教學方式及教學過程上都表現(xiàn)出不同。一是中、高年級學生的“理”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建構知識脈絡,而低年級學生自主理出知識脈絡則比較困難;二是低年級學生自評、他評、互評的能力相對中、高年級學生較弱,說說、評評的能力還不強,中、高年級學生在學習評價上相對較好。因此低年級復習課一般采取先練后理,從練開始,練理結合的方式。
那么在練的基礎上怎樣去整理呢?筆者一般采用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復習整理,下面筆者以《簡單乘除法實際問題》為例,粗淺地談一談這節(jié)復習課是如何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復習的。
出示題目:
一共有12個圓片,每份擺3個,擺成4份,問:你能看圖列出怎樣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學生列式后提問:列乘法算式時是怎樣想的?不同除法算式表示圖里的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練習一圖四式,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再現(xiàn)求幾個幾相加用乘法;求平均分的結果用除法,幫助其整理數(shù)量關系,為下面的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1.乘法練習
出示題目:每人澆4棵樹。
每人澆4棵樹,3人澆多少棵?5人澆多少棵?9人呢?
提問:圖里有幾人澆樹?澆了幾個幾棵?3人澆多少棵?怎樣算?5人呢?9人呢?
學生列式后提問:為什么都用乘法算?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的問題,用乘法算,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2.除法練習
出示題目:
路的兩邊一共插了16面彩旗,擺了14盆花,平均每邊插多少面彩旗,擺多少盆花?
讓學生看圖,讀題,先說說圖上馬路兩邊有什么。提問:知道什么條件,求哪兩個問題?學生獨立列式后提問:為什么兩個問題都用除法算?為什么都除以“2”?兩個問題的總數(shù)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讓學生適當對算式進行解釋或說出列式的依據(jù)。知道了總數(shù)和按兩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出示題目:
(1)二年級有5個興趣小組,每組9人。參加興趣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2)二年級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有45人,每組9人。二年級有多少個興趣小組?
(3)二年級5個興趣小組有45人,每組的人數(shù)同樣多。每個興趣小組有多少人?提問:你認為這三道算式各用什么方法做?
小組學生討論并在大組交流。
提問:這三道題都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追問:為什么第一道題用乘法,二、三兩道題用除法?
(設計意圖:通過幾次提問,讓學生明白題中的三個數(shù)量之間是有一定關系的,因為所求問題不同才會有乘法或除法的實際問題;并且通過對這三道題目的練習和比較,進一步溝通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對乘除法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
出示題目:
先說說圖上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從圖上,你看出有幾個問題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從條件和問題的聯(lián)系上可以看出;二是從對話框的顏色來區(qū)分;三是從圖上的情景可以看出,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讓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考的能力)
學生找到三個題目獨自列式解決,這時再提問:摘草莓的問題為什么用加法算?搭帳篷的問題為什么用除法算?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加法的意義以及和除法的區(qū)別,再次強調除法的含義)
接著又問:劃船的問題該怎樣解決?當學生計算出“6次一共可以坐36人”時,教師引導學生將“可以坐36人”再和二(2)班總人數(shù)35人進行比較,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
這節(jié)復習課的教學,主要是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復習,通過不斷地提問,讓學生真正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它不會只停留在技能上,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能,同時也能使學生在知識建構中有所提升。因此,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能夠幫助學生在各個層次不斷提升的問題。在低年級復習課中,教師要學會提問題,它是一種技巧,為師生的和諧課堂提供了施展的舞臺,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