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平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江蘇南京 21004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情境。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要創(chuàng)設快樂的教學情境,但學生能否在這個過程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能否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有所體悟?這是我要探究及解決的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情境教學,愉快學習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力都將發(fā)生根本改變。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和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方式、新的數學思想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它能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由情境引起的對數學意義的思考,從而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或應用”這一重要的數學活動過程,而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動手、動腦,也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1]。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具有思維性強,邏輯推理嚴密,內容比較抽象等特點。我們常態(tài)下的數學課堂基本上是以“穩(wěn)”“實”為出發(fā)點,直接導入,直接去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技能,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數學課失去興趣,覺得乏味、單調、枯燥,學生學得也沒興趣,進而課堂效率也不高。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快樂體悟”式情境教學,使學生在“需要—動機—目標”的引導下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我們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樂學的氛圍、探究的氛圍、交流的氛圍,激發(fā)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1.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情境
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才能主動地去探究,才有渴求知識的愿望,才能自主、快樂地學習知識。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情境有游戲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2.能貫穿整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情境
一節(jié)數學授課基本分為例題教學、試一試和想想做做中的練習三個部分,而這三個部分是一個統(tǒng)一體。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習慣于分塊進行,有時候甚至分得過于明顯,使低年級的學生們也容易把各知識點分開,這樣就會降低靈活運用的能力。如果每節(jié)課的這條主線都能通過教學情境揉成一個整體,從例題貫穿到練習,給學生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學生也會更有興趣想知道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什么內容。
1.游戲情境
低年級的學生剛經歷幼兒階段,仍然處于愛玩游戲的階段,一個小小的游戲在他們的眼里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在枯燥的數學課上玩上一個小游戲,那將會是一件很讓他們開心、向往的事情,學習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在教學《認位置》一課時,在例題教學時就用了兩次游戲情境教學,學生玩得不亦樂乎,還把我教給他們的知識牢牢地掌握了。
游戲一:“上指天,下指地,兩手向前指,再摸后腦勺。”先由教師示范做,再請學生起立,師生一起做。當我提問:“誰來說一說,哪邊是上,哪邊是下,哪邊是前,哪邊是后?!睂W生們都爭著把剛才的游戲再做一遍。
游戲二:“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左邊拍拍手,右邊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苯處煴诚驅W生,先示范做,再請學生起立,師生一起做。
經過這兩個游戲,學生很快分清了上下左右。
2.生活情境
數學是源于生活的,又是要運用到生活中去的,在教學情境中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更易于接受,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
在教學計算15-8的例題時,我沒有用課本中的圖,而是從生活出發(fā),拿出15支鉛筆(1捆加5支),請1名學生上來拿走8支,再提問:“現在還剩下幾支”?這樣學生就能很輕松地列出算式了。在研究算法時,我又讓學生通過到講臺一邊拿、一邊說拿的過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幾種算法,并找到適合自己的算法。
3.問題情境
讓學生一開始就帶著問題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喚醒他們的探索欲望,這種情境教學更適用于中高年級。
在教學《數的順序》時,我直接出示了一張百數表,其中有些數字已經給出,還有一些需要學生找出規(guī)律進行填寫。為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這張表,我直接提問:(1)這張表的同一行有什么規(guī)律?(2)同一排有什么規(guī)律?(3)斜著看又有什么規(guī)律?這樣三個問題一提,學生就要帶著問題思考,還要找出這樣填數的依據,學生的探索欲望就被激發(fā)了。
4.模擬情境
我也把這種方法叫作“情景再現”,讓孩子們上臺來表演。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數學還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具體、更生活化,學生就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排隊》這一內容時,有這樣的題目:小朋友們在排隊,從前往后數小明是第3個,從后往前數小明是第5個,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這樣的題目學生們第一次接觸時都懵了,直接列算式3+5=8。怎樣才能讓他們理解呢?我先在黑板上畫圈表示小朋友,一輪講下來好多學生還是不理解為什么3+5還要“減1”,不知道為什么可以列2+5。這時我想到“情景再現”,于是,請7個小朋友來模擬情景,排成一隊,讓他們找出隊伍中代表小明的學生,通過講解,學生們恍然大悟。讓學生自己上臺來模擬情景,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還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情境,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并能將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