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銳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中學,四川達州 636150)
在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嘗試道路中,存在著一句格言:“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意思是說通向高效課堂的構建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條、兩條,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別人的成功經驗是不能完全照搬過來的,應當靈活運用、變化嘗試,這就是所謂的“教無定法”之理。很多情況下,高中語文教師不懂得這一道理,直接照搬他人的教學方法,而造成了自己嘗試上的“水土不服”,最終耽誤的還是廣大學生。所以,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為自己的教學成功尋找方法,積極展開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探索,讓語文教學更科學、更有效。
“首因效應”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重點探索項目,最初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來的,通常稱之為“首因效應”,或是“優(yōu)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這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之間存在的十分微妙的心理變化,與日常生活中所講的“先入為主”有很大關聯,雖然從科學角度上看,第一印象并不總是正確的,但是留在人大腦中卻是最鮮明的、最牢固的,并且也決定了今后是否還存在繼續(xù)往來的必要性。
相關心理學實驗表明,人的認知是會伴隨著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而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的,即最先進入大腦中的信息占據了大量的空間,最后輸入大腦中的信息也同樣重要,而人的大腦在處理信息中所表現出的這一特質,就被稱為“首因效應”。這是一種優(yōu)先效應,當多股信息在同一個時間內輸入大腦中,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高中語文教學要想凸顯其科學性,那么走心理學研究這一道路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已有著名心理學家在前面做的實驗鋪墊,具體到高中語文實踐中來說,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此外,留給學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不僅可以從第一節(jié)課開始,還可以從每節(jié)課開始,即做好課堂教學的導入工作。使得高中生從課堂的伊始就集中注意力,一直跟隨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完成整節(jié)課的學習,這樣教學效率會提升不少。而在教學導入中,筆者建議,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懸念的創(chuàng)設,或者以歌曲進行導入等。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我們很自然地便可以聯想到同名的歌曲《荷塘月色》,這首歌曲既具有流行音樂的潮流之風,又展示出古典音樂的柔和之美。這樣的教學導入過程,不僅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教學時間,更可以在課堂的伊始就留給學生一個好的印象,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后的教學效果如何自然無須多言。
南風效應,又稱為“溫暖法則”,也是心理研究的一個方向,它的提出來自法國著名作家拉·封丹所撰寫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故事所講的就是溫暖帶給人的往往是更多的美感、美好,而寒冷(嚴肅、戒條)帶給人的往往是抵觸情緒,表現在管理實踐中,則集中反映在管理者對下屬的一種體恤和撫慰,即多一點人情味,少一些嚴肅和批評。因為,似乎人天生對于強制性的要求存在心理上的反抗情緒[1]。
那么如何結合“南風效應”進行教學呢?答案顯而易見,就是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溫暖,感受到教師在時刻關注他們,體貼他們和愛護他們,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體驗和感知,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實現最大化。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初僅僅是針對兒童的教學探討,即結合兒童的所知、所想、所感等,倡導他們認識新的事物。筆者通過閱讀和學習有關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研究資料和他所留下的著作,知曉了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其實并不是一種教學過程,而是一種“距離”“階段”。就好比是一條線段一樣,線段的一頭是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而線段的另一頭是學生可能存在的能力。而從線段一頭到另一頭的距離,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便是其“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核心內容[2]。
雖然“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最初是結合兒童教育而提出的,但是在筆者看來,該理論對于青少年語文教育同樣適用。我們可以將該認知理論應用到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讓該理論更好地為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而服務。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用視頻展示關于荊軻刺秦王的影視資料,以此來喚起學生對于秦朝時期的“記憶”,在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后,再拋出疑問:“同學們,誰能告訴我,你還知曉哪些關于秦朝時期的故事?可以聯想初中學過的知識點?!睂W生在初中時都接觸過這類的故事,如《一字千金》《立木為信》《將相和》等,這些可以幫助學生回憶起更多初中學到的知識,點燃他們向新課進軍的積極性,從很大程度上說,這便是對“最近發(fā)展區(qū)”最為恰當的解讀。
所謂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是由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所提出來的,這一教學理論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更對如今的教育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梢钥吹?,新課程改革中,也有關于對“生活即教育”的闡述,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從這也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與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也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統(tǒng)一性的。此外,由于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的綜合學科,而這兩種性質又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結合這一教學理念開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極為必要。
概言之,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為了體現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四點建議,其中兩點皆為結合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內容,另外兩點則是專注于對教學理論的探討。如將“首因效應”與高中語文教學結合,重點在于留給高中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南風效應”與高中語文教學的結合,則重點在于凸顯教師的關懷、體貼;“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致力于讓學生的未知領域與已知領域實現美好的銜接;而“生活即教育理論”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則更加關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這不僅是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解讀,也是促進學生實際發(fā)展的需要,因而,在今后的語文教學研究中,建議同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