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梧桐雨》和《西廂記》,意境深邃,詩味醇厚,一向被譽為詩劇。兩劇文辭華美的主要原因除了白樸、王實甫深厚的文學功底之外,另一大主要原因是作家通過精心煉句,巧妙地將唐詩宋詞化用于劇作。化用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截取或增添、仿用、意境借用或反用其意等。
關(guān)鍵詞:《梧桐雨》 《西廂記》 唐詩宋詞 化用
詩歌是傳統(tǒng)的雅文學,雜劇是元代新興的俗文學,雅俗不同文體,并非各自敘述、互不關(guān)聯(lián)。如《西廂記》“花間美人”式的語言風格、《梧桐雨》的典雅華麗就是巧妙融合雅俗文學于一體,在劇中恰當移植化用詩詞名句、融化佳構(gòu)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的典型代表。又如前人通過詩歌或詩人風格點評戲劇特色:“《西廂》主韻度風神,太白之詩也?!杜谩分髅韨惤?,少陵之作也?!保ê鷳搿肚f岳委談》)“以唐詩喻之,則漢卿似白樂天,仁甫似劉夢得,東籬似李義山,德輝似溫飛卿,而大用則似韓昌黎。以宋詞喻之,則漢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蘇東坡,東籬似歐陽永叔,德輝似秦少游,大用似張子野。雖地位不必同,而品格則略相似也。”[1]91但整體來說,學界對雅俗文體的關(guān)聯(lián)交融現(xiàn)象的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即以白樸的《梧桐雨》、王實甫的《西廂記》為例,來探討雅俗不同文體的互融關(guān)聯(lián)現(xiàn)象。
《梧桐雨》《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優(yōu)秀代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之冠冕?!鼻迦死钫{(diào)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shù)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逼涞匚缓陀绊懥梢姴环病6段鲙洝愤@部作品在藝術(shù)上也是無可挑剔的,無論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景物描寫還是語言構(gòu)造上來說都堪稱一流。正如賈仲明在《錄鬼簿》[凌波仙]中言:“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飚飚排劍戟,翠紅鄉(xiāng)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盵2]89兩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醇厚的詩味和文辭的華美,而這一切除得益于白樸、王實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外,另一主要原因是兩人對詩詞化用的嫻熟。
一.《梧桐雨》中的詩詞化用
《梧桐雨》全劇共一本四折一楔子,通過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凄慘宛轉(zhuǎn)的愛情故事,揭示出唐朝政治的衰落和人世滄桑的劇變。劇情由乞巧盟誓、霓裳歌舞、馬嵬兵變和西宮悲懷四個部分組成。
題目“梧桐雨”三字取自白居易的《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每折之中的化用也隨處可見。如第一折五處:“珊瑚枕上兩意足,翡翠簾前百媚生”化用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妃黛無顏色”?!緫浲鯇O】“銀燭秋光冷畫屏”直接取自杜牧《秋夕》?!奥断绿旄咭箽馇濉比∽远鸥υ姼琛兑埂罚骸奥断绿旄咔餁馇?,空山獨夜旅魂驚。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3](卷230-41)?!緫浲鯇O】“消遣此時此夜景,有禾步閑庭,苔浸的凌波羅襪冷”化用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而“枕邊忽聽曉雞鳴”則化用歐陽修《鵲橋仙》中“云屏未卷,仙雞催曉”一句。
第二折中如:“酒注嫩鵝黃,茶點鷓鴣斑”是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中“爐煙凝麝氣,酒色注鵝黃”一句的化用?!胺榛饒笃桨病币昧硕鸥Α断Ψ椤分小胺榛饋聿唤?,每日報平安”[3](卷225-67)?!酒仗鞓贰俊拔黠L渭水,落日長安”化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中的名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第三折五處:如“天顏喜怒得先聞”化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中“天顏有喜近臣知”,“隱隱天涯,剩水殘山”化用杜甫《游何將軍山林》的“剩水滄州破,殘山碣石開”,“秦川遠樹霧昏花”化用杜牧《華清宮》之名句“眉峰橫慘淡,秦樹遠微?!薄!坝鹕染]巾笑談間,破強虜三十萬”則化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句。【太清歌】“想他魂斷天涯,作幾縷兒彩霞”化用了韋莊《傷灼灼》的“斷魂飛作碧天霞”。
第四折四處。“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化用《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及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五)中的“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斗腰肢”[3](卷365-12)。【倘秀才】“這一陣陣打梧桐葉凋”“枉著銀床緊圍繞”化用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中“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3](卷171-1)一句?!罢砝漪篮?,燭滅香消”化用朱淑真《浣溪沙》“衾寒枕冷夜香消”?!救贰俊靶踊ㄓ昙t濕闌干,梨花雨玉容寂寞”化用《長恨歌》之名句。
白樸在《梧桐雨》中對唐詩宋詞的化用主要有直接引用、省字、仿用和意境化用等。
1.直接引用
如第一折中【憶王孫】“瑤階月色晃疏欞,銀燭秋光冷畫屏。消遣此時此夜景,有禾步閑庭,苔浸的凌波羅襪冷”,直接引用杜牧的《七夕》“銀燭秋光冷畫屏”一句。第二折中【醉春風】“(外扮使臣上,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官四川道差來使臣。因貴妃娘好啖鮮荔枝,遵奉詔旨,特來進鮮……”上場直接引用杜牧的《華清宮絕句》,起到了交代故事情節(ji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
2.對原詩截取或仿用
采用原詩句部分內(nèi)容,或截取或仿用,這種方式在《梧桐雨》中較為普遍,而這種形式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引詩與劇情的融合。
如第二折中“烽火報平安”截取了杜甫《夕烽》“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第三折中“剩水殘山”截取杜甫《游何將軍山林》“剩水滄州破,殘山碣石開”句,來形容山河殘破的蕭瑟荒涼之景象等等。
仿用的例子如第一折中【仙呂】“翡翠簾前百媚生”是《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仿用。第三折中【蔓菁菜】“羽扇綸巾笑談間,破強虜三十萬”仿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鴛鴦煞】“黃埃散漫悲風颯,碧云暗淡斜陽下?!笔恰堕L恨歌》中“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的仿用。第四折中“見芙蓉懷媚臉”是《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一句的仿用?!救贰俊靶踊ㄓ昙t濕闌干,梨花雨玉容寂寞”一句也是化用白居易《長恨歌》之名句。
3.意境借用
“意境指的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盵4]54意境美是一切文學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元雜劇作為一種舞臺藝術(shù)更不例外。借用詩詞意境是《梧桐雨》的一大特點。
如第一折:【仙呂】(八聲甘州)夜同寢,晝同行,恰似鸞鳳和鳴?!咀碇刑臁靠恐@招彩鳳、舞青鸞、金井梧桐樹影,雖無人竊聽,也索悄聲兒海誓山盟?!举嵣肺病俊鲁纬毋y河無聲,說盡千秋萬古情。咱各辦著志誠,你道誰為顯證,有今夜度天河相見女牛星。
這幾處唱詞所營造的意境來源于《長恨歌》中的“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等句,將李楊二人的恩愛繾綣寫得纏綿悱惻、細膩傳情。
另如第四折【蠻姑兒】中:“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及【黃鐘煞】“雨更多,淚不少,共隔著一樹梧桐直滴到曉。”與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所營造的凄涼孤寂的秋思意境相似。
二.《西廂記》中詩詞的化用
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之所以歷來受到讀者評家的高度贊譽,也和其劇作化用詩詞有關(guān)。朱權(quán)評:“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盵5]23-24郭沫若也曾經(jīng)評價《西廂記》:“不但是‘雜劇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詩”[6]161。王實甫《西廂記》語言的主要特點是“文辭華麗”,這種語言特點也成為了歷代學者稱其為“花間美人”的重要依據(jù),《西廂記》成功的一大原因也和其對詩詞的化用密不可分。
1.局部化用,反用其意
《西廂記》以傳統(tǒng)詩詞入曲時,較少直接引用,多局部化用,或反用其意,如晏幾道的[鷓鴣天]詞云:“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7]121本詞寫男女主人公相思之深及重逢后的喜悅。王實甫卻反用其意,讓鶯鶯說:“可教我‘翠袖殷勤捧玉鐘”加上“可教我”三字,意趣便大不相同,著重表現(xiàn)鶯鶯對老夫人在“賴婚”宴上讓她以“兄妹之禮”為張生勸酒的不滿。
2.全部化用,“顛三倒四”
也有一些是全部化用詩詞而來,但“顛三倒四”,讓人耳目一新。如第三本第四折[圣藥王]一曲:“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陰,月有陰,‘春宵一刻值千金,何須‘詩對會家吟?”[8]122幾乎全部化用了蘇軾《春夜》一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盵9]563王實甫只把句子的順序顛倒一下,又去掉了“歌舞樓臺聲細細”一句,但整體意境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化用了幾乎全部蘇詩形容春宵美好的詩句,我們卻看不到一點兒蘇詩的原意,正所謂“看似蘇詩,實非蘇詩”。王實甫擅于對詩詞意境語言的吸收融化,《西廂記》的每一折戲都可以稱得上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如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寫崔鶯鶯在花園夜間燒香,按照金圣嘆的說法,此處寫的是“月下美人”,風格清麗,幽香沁人。此“境”為靜夜之境。如作者在[越調(diào)·斗鵪鶉]“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一句唱詞中,擇取“玉宇”“月色”“銀河”“花陰”這些優(yōu)美的清冷淡雅景物,編織成曲,構(gòu)成一幅清雅的月夜圖。《西廂記》語言秾麗,滿篇是“花嬌月媚”文字(張竹坡語)。它之所以“天下奪魁”,其重要原因也正是得益于對傳統(tǒng)詩詞的化用。
綜上,《梧桐雨》《西廂記》劇作中,或直接引用詩詞,或?qū)υ娫~進行截取增添,或仿用,或者化用詩詞意境,或反用其意等方式,從唐詩宋詞中汲取營養(yǎng),借原詩的主題或意蘊為戲曲服務,營造了《梧桐雨》凄清感傷的意境及《西廂記》華美典雅的語言風格,使雅文學和俗文學得以巧妙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鐘嗣成.錄鬼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3]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明)朱權(quán)著、姚品文點校:《太和正音譜箋評》[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游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7]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宋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王實甫:《西廂記》[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第11冊)[M].成都:巴蜀書社,2011.
(作者介紹:劉存杰,南陽師范學院研究生處教師,戲曲學碩士,研究方向:戲劇藝術(shù)及戲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