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
世上有許多知識靠書本是不能充分理解內化的,需要走進大千世界,在研學旅行中豐富、拓寬知識的視野。研學旅行是一種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也是新教育所倡導的教育形式。近年來,各地研學旅行熱正悄悄興起,使教育進一步回歸本真。
去年暑期,我去北京開會,在回程的火車上,恰逢同車的大部分人是去北京研學旅行結束的學子,出于教師的本能,便與這些學生聊了他們有關研學旅行的話題,問他們這次研學旅行中學到了哪些東西?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可學生只能說出去了天安門、故宮、長城等地方,至于學到了什么,說不清,也說不出多少。我了解了這次研學旅行是由旅行社單獨組織的。由此可見,這種研學旅行是游而不學,其實就是一種旅游,失去了研學旅行的真實意義。作為一種學習的形式,研學旅行應重在研與學,在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因此,研學旅行的性質是一種開發(fā)的校本課程,應充分準備與組織,要由學校與旅行社共同來組織,才能真正起到研學旅行應有的效果。學校應以課程的目標要求進行組織與管理,必須要認真?zhèn)浜谜n、上好課。
讓學生明白研學旅行的目的。研學旅行出發(fā)前,要對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上好預備課,不僅要強調組織紀律,確保研學旅行的安全,而且要對學生講明白本次研學旅行要去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什么特殊的人文景觀、人文情懷,有什么風俗習慣,有什么傳統(tǒng)的文化,還要告知學生到這些地方要去感受什么,學習什么。設計好研學旅行要點,印發(fā)給學生,便于學生及時查閱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游長城,可讓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學旅行。
你對長城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長城建于什么年代?為什么要修建長城?長城的建筑材料是什么?為什么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至今雄偉仍在?你想要對即將去長城旅游的朋友說些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他們?這樣,學生在游長城的過程中,就不會只顧觀光,會認真聽導游的解說,還會自己深入思考。學生在旅游的過程中,就會留心所看到的一切,會了解長城的歷史,更會仔細觀察長城,研究長城的構造,從多方面豐富學生的經歷。也有組織研學旅行的旅行社,給學生發(fā)一張旅游研學作業(yè)單之類的東西,一是多數(shù)旅行社所發(fā)的研學單,過于空大,不細不實;二是學生在研學旅行前不組織學習,學生也不看,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更是只顧傻玩;三是有些組織者,干脆要求學生研學旅行回來后,到網上找一點東西隨便寫一寫,這種研學單效果不好。
讓學生開闊眼界提興趣。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導游的解說不能與旅游觀光的解說完全相同,要突出引導學生去觀察世界,思考世界,誘發(fā)學生對某一方面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方面探究的興趣。還要耐心地解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對沒有定論的問題或一時不能答復的問題,要鼓勵引導學生研學旅行結束后,進行討論研究,這是研學旅行中至關重要的,決定了研學旅行的效果。例如到長城研學旅行時,到了長城腳下,導游先讓學生往遠處眺望,看長城的雄偉;再登上長城,給學生講述長城的歷史,烽火臺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腳下的磚頭,是什么形狀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曾有學生問導游:磚頭之間黏合用的是水泥嗎?導游說:建造長城時,還沒有水泥。聽說是用糯米和灰調和后來黏合。你們現(xiàn)在仔細觀察,看看是什么,回去以后再查查資料,研究一下用什么作為黏合劑的。你如果有興趣可進行深入研究,說不定你將來就會成為材料專家呢。這樣的研學旅行指導課,能使學生深入了解了長城的歷史,切身體驗到了長城的雄偉,也對建筑材料也產好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探究的意識。
讓學生感悟經歷留記憶,研學旅行不同于旅游,游完就了事,回程后還要認真上好總結課。對研學旅行預備課上所布置的學習任務,要進行總結,讓學生進行交流,交流各自的學習結果,坐下來討論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沒有弄明白的問題,還有其他什么收獲也鼓勵學生說出來,讓大家共享。這個總結的過程,不僅是檢查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有沒有用心去學,而且使學生游后能靜下心來,回味研學旅行的經歷,進一步感悟地域的人文,進一步思考研學旅行中的好奇與疑問。
認真?zhèn)浜谜n,是有效研學旅行的基礎與前提,是學校層面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認真?zhèn)浜谜n,做好充分的研學準備,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不會游而不學,會用心地感悟體驗,會留心地觀察思考,使學生長見識、長知識,培養(yǎng)他們研究問題的興趣,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