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研學旅行的本意在于突破“課堂教學”的瓶頸因素,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封閉的課堂上學習知識,而是讓他們走進自然和社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新知,在體驗中健康成長。
研學旅行作為一門新興的校本課程,對于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從2017年9月份開始,山東省招遠市西苑學校一邊組織學生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研學旅行,一邊對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相關問題進行研討,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從實施情況來看,我們做到了三個“提前”和五個“突出”。
三個“提前”。提前策劃。根據(jù)上級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總體安排,提前選定研學旅行基地,并根據(jù)基地提供的研學內容確定研學主題,從主題、流程,到知識點的遷移、德育點的挖掘和安全預案等方面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形成研學旅行策劃案。
提前查看。一方面,查看沿途道路狀況和研學基地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確定好研學路線、流程等內容,相關人員對基地提供的研學內容進行詳細咨詢和了解,為學科教師備課和后續(xù)研學做好準備。
提前備課。學校相關的學科教師自動加盟研學團隊。如2018年上半年的研學旅行,根據(jù)研學基地的屬性,生物學科教師自動成為研學團隊成員,并隨隊前往查看。返校后,學科教師根據(jù)本次研學內容提前備課,形成詳細的研學案,其備份最終成為研學系列校本課程內容。
五個“突出”。突出一個“研”字。每個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要提出至少10個問題,并且這些問題一定是基于本次研學旅行的主題要求,一定是基于本次研學旅行過程的。每位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要結合本次研學旅行,呈現(xiàn)在后續(xù)的研學報告之中。
突出一個“學”字。研學旅行的實質就是把課堂從室內搬到室外,必須要做到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的深度融合,以課內所學指導課外實踐,以課外實踐深化課內所學。
突出一個“德”字。要全域全程推進德育一體化,就必須改變甚至顛覆學校一些傳統(tǒng)的唯知識論的教育教學行為,否則德育一體化就只能淪為空談。而研學旅行更是學校德育一體化的重要而又有效的平臺。因此,每位班主任要深入挖掘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德育點,準備六個以上的德育問題,在研學基地對全體學生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真正把德育一體化落實在研學過程中。如2018年上半年的研學中,教師提出了“這么好吃的葡萄是怎么收獲的”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勞動的辛苦,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心。
突出一個“做”字。不論是金銀工藝、植樹,還是花木栽培和果實采摘,我們努力促成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用手用腦用心參與到研學中來。比如,生物學科中講到了嫁接技術,學生在研學基地可以親自動手實踐一番,不僅掌握了技能,還牢固地掌握了課堂上學過的理論知識。
突出一個“安”字。上車要講秩序,這是德育問題,實質也是安全問題;從采摘到享用果實,既涉及知識技能又涉及健康安全問題。比如,在研學過程中,學生采摘櫻桃時,老師適時地告訴學生:櫻桃好吃,但不能把它的核咬碎咽下,因為櫻桃核里面含有氰化物,會導致中毒。
學校對學生成長的直接守護只限于學生人生的一個時段,在這個時段學校教育要教給學生自我守護的常識和本領,不論是生命安全與健康,還是更高層面的知識與情感,讓學生守護好自己的一生,讓學生的自然生命有長度,智慧生命有深度,精神生命有高度。我想,這才是教育的要義,這才是守護成長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