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
臨床上房顫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 隨著年齡增長, 該疾病發(fā)病率顯著提高[1]。若患者病情嚴重, 則導致血栓或者血流動力學異常, 部分患者甚至還可能出現心功能惡化、心功能不全、休克以及低血壓等不良現象, 治療該疾病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竇律恢復并得以有效維持[2,3]。本研究在快速房顫治療中分別采用了胺碘酮注射液與普羅帕酮注射液, 對其心律轉復情況、復律后維持竇律患者情況以及心臟超聲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64例快速房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自愿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胸彩色超聲檢查未觀察到其他心腔內血栓;左室射血分數>50%, 不存在明顯心力衰竭癥狀;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55 mm;發(fā)作時間48 h以內的快速房顫。排除標準:對普羅帕酮注射液與胺碘酮注射液不過敏;電解質紊亂;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高血壓血壓控制欠佳;心功能Ⅲ~Ⅳ級;Q-T間期延長綜合征;雙束支傳導阻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近6個月之內出現的急性心肌梗死。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2例。觀察組男25例, 女7例;平均年齡(58.69±6.25)歲。對照組男23例, 女9例;平均年齡(59.05±6.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 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 嚴密監(jiān)測并詳細記錄血壓、心率以及12導心電圖。在此基礎上,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方式治療。
1.2.1 對照組 采用普羅帕酮注射液治療。將普羅帕酮注射液70 m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 靜脈推注, 時間控制在5~10 min, 10 min后, 如果患者心室率仍較快或者未轉復竇律, 則重復給予其靜脈推注普羅帕酮注射液70 mg,最大應用劑量控制為210 mg;若復律成功, 則給予患者普羅帕酮片150 mg/次, 3次/d, 口服。
1.2.2 觀察組 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療。將胺碘酮注射液150 mg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0 ml中, 靜脈推注, 時間控制在10 min, 10 min后, 如果患者心室率仍然較快或者未轉復竇律, 則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胺碘酮注射液, 給予患者緩慢靜脈滴注, 24 h藥物最大應用劑量控制在1200 mg;若復律成功, 則給予患者胺碘酮片200 mg/次, 3次/d, 口服,1周之后用藥劑量更改為200 mg/次, 2次/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4]比較兩組患者用藥1 h內的房顫轉復情況及治療3、12個月復律后維持竇律療效。復律后維持竇律療效判定標準:有效:完全轉變成為竇律,心率<100次/min。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月與治療12個月的心臟超聲數據, 包括A峰值、E峰值、左心房直徑、E/A比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房顫轉復情況 觀察組房顫轉復成功率為81.25%(26/32),高于對照組的53.13%(17/3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復律后維持竇律療效 觀察組治療3個月與12個月的復律后維持竇律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復律后維持竇律療效比較[n(%)]
2.3 心臟超聲 對照組治療3、12個月的左心房直徑略小于治療前, 且A峰值、E峰值、E/A比值略高于治療前,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12個月A峰值、E峰值、E/A、左心房直徑均優(yōu)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12個月的A峰值、E峰值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7、3.33、2.95、4.87,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臟超聲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心臟超聲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A峰值(cm/s) E峰值(cm/s) E/A 左心房直徑(mm)對照組 32 治療前 52±13 46±11 0.91±0.33 34±11治療3個月 54±13 48±12 0.92±0.30 32±9治療12個月 55±12 50±11 0.99±0.27 30±8觀察組 32 治療前 51±13 50±12 0.90±0.01 36±11治療3個月 62±11a 58±15a 0.99±0.23 30±10治療12個月 65±12a 66±15a 1.05±0.23 24±6
通常情況下, 如果房顫持續(xù)超過48 h, 便可能導致心房電重構, 改變心臟機構與功能, 提高血栓發(fā)生率, 對患者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5-7]。臨床通常主張及早對快速房顫患者行積極的復律治療, 其中胺碘酮是應用率較高的一種藥物, 能有效維持竇律[8-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房顫轉復成功率為81.25%, 高于對照組的53.1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與12個月的復律后維持竇律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胺碘酮有利于提高快速房顫轉復率與竇律維持率, 改善左心室快速充盈功能。這可能是因為胺碘酮屬于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可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轉復房顫。同時,該藥物也屬于多通道阻滯劑, 輕度阻斷鈉通道, 抑制慢快延遲整流鉀電流, 延長心肌組織有效不應期、動作電位;抑制房室結與竇房結功能, 延長房室結區(qū)傳導, 進而促使各種微折返中斷, 所以防顫抗顫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胺碘酮注射液治療快速房顫, 具有較高轉復率與復律后竇律維持率, 能有效逆轉心房心肌重構,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