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指導需要教師深度解讀作品。教師把解讀成果運用到閱讀指導中去,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師解讀作品時可嘗試結合孫紹振先生提出的小說藝術表現(xiàn)手法展開教學。
關鍵詞:錯位;曲折;個性化;撼動心靈
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是推薦給七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作品,這易讀且經典的書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當讀到《青銅葵花》第三章“老槐樹”時,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鼻子酸酸、眼淚汪汪??ǖ目蓱z、青銅一家人的善良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再一次領略了人性的光輝。
當葵花來到大槐樹下等待有人認領時,我猜想最應該領養(yǎng)她的是青銅一家。青銅與葵花之間的關系那么親密,奶奶第一眼見到葵花就那樣喜歡,爸爸和媽媽也覺著這個小女孩是那么純潔、可人。再說,青銅家也缺一個葵花這樣的小姑娘??墒请S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青銅一家并沒有做出要領養(yǎng)葵花的舉動。 與此同時嘎魚一家人出現(xiàn)了,嘎魚調皮、難纏,我們不禁為葵花接下來的命運緊緊地捏一把汗。難道葵花活該要被嘎魚欺負一輩子不成?
正因為葵花的可人,讀者都希望小姑娘能幸運起來,可作者偏偏不讓她輕易走運。這種拉開故事情節(jié)與讀者認知間的距離、促進故事情節(jié)波瀾、曲折發(fā)展的手法就是錯位藝術?!肚嚆~葵花》中很多故事都具有錯位之美。
一、故事情節(jié)的錯位,推動了敘事的曲折發(fā)展
小說中有很多故事都貼近人們的生活,所以讀者讀起來會倍感親切。比如,孩子用裝死人的玩法嚇唬人等。因為嘎魚裝成死人,葵花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驅趕不了水田里的鴨子來向嘎魚求救時,被狠狠地涮了一把。鴨子在水田里橫沖直撞的興奮,昭示著嘎魚捉弄葵花惡作劇得以成功的狂喜心態(tài),但嘎魚這孩子沒有料到后果的嚴重性,玩過了頭,所以才有了后文寫到的青銅報復行為的出現(xiàn)。
嘎魚裝死,符合孩子的天性,是無可厚非的。但他用錯了地方,導致了嚴重的后果,這就是錯位。錯位帶來連鎖反應,生發(fā)出一連串的事端,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不斷向前發(fā)展。
二、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錯位藝術往往會將人物形象刻畫地更加鮮明
青銅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雖然從小因為生病成了啞巴,但他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與人交流的方式,也有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有時他的想法出人意表,而且充滿神奇色彩。比如“冰項鏈”的故事,他處理問題的方式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又心生無限敬佩。
“三月蝗”一章中,因鬧蝗災各家相繼斷炊了。當饑餓來臨時,解決溫飽問題是最當緊的。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人們往往會使出各種手段,用盡渾身解數(shù),其目的只有一個——弄到能吃的東西!青銅家本來就是村里最窮的,又碰到倒霉年景,找到食物的欲望更加強烈。但青銅一家人雖然窮,卻沒有道德污點,即便在如此饑寒交迫的時刻,家里依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做出偷針拿線的事。作者把人物放在這樣一個特殊背景里進行藝術塑造,刻畫了一組典型的人物群像。
但藝術作品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是具有個性的,如何讓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曹文軒有妙招。
為了解決肚子饑餓問題,青銅帶著葵花跑到蘆葦蕩的深處,找新鮮的蘆根充饑。不僅如此,這孩子還很善于觀察:他在葦塘里發(fā)現(xiàn)了不少野鴨,此刻青銅萌生抓一只回去燉湯的主意。青銅既聰明又能干,雖耗費了體力、經歷了曲折,最后他還是如愿地抓到一只又肥又大的野鴨。大獲全勝后的欣喜之情,讀者自然不難體會。他高高興興的把野鴨帶回家,邊走邊向人炫耀。至此,一個聰明伶俐、活潑能干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
如果僅是這樣寫,雖然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但還不夠深刻,不能給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怎樣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地更深刻呢?曹文軒的妙招就是——錯位!
青桐這孩子心很細,鴨子燉了,湯喝了,肉吃了,他還要把鴨毛收藏起來,因為這東西可以賣錢!正是這個可以賣錢的鴨毛,引來了一場暴風雨。無巧不成書,嘎魚家的鴨子莫名其妙地少了一只。從鴨毛的特征上分析,丟失的鴨子就是青銅抓的那只,而且嘎魚父子還有人證。這樣一來,青銅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家人的信任在這些所謂的證據(jù)面前都變得一文不值。難道青銅活該得把這口“鍋”背下來嗎?
作為讀者,每個人的心中都跟明鏡似的,因為我們和青銅一起親歷了捕野鴨的艱難過程。但作為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他們沒有辦法提前到達現(xiàn)場。此刻讀者與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之間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反差。青銅此刻已經被認定為偷鴨子的賊。因為有證據(jù)在,他只能被貼上“賊”的標簽。這個結果給全家人打上了恥辱的烙印。
當讀者都在為青銅打抱不平時,青銅并沒有坐以待斃,他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洗刷冤屈。于是,接下來就有了他坐在河邊等著抓鴨子、抱一只鴨子滿村滿巷跑的情節(jié)。青銅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同時也使人物變得更加深刻、豐滿。
三、小說情感設置上的錯位,真正能夠撼動讀者的心靈
每想到此,我不禁會想到《麥琪的禮物》在結尾處留給讀者的遺憾美,會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田曉霞突然死去的悲壯美,這些情節(jié)往往是讀者不能承受的。好在《青銅葵花》的作者在使用這種技巧時給讀者留下的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好瞬間。
在“大草垛”一章中,作者設計了讓葵花回城的情節(jié)。因為情感使然,誰都不想讓葵花回城:青銅一家不同意,村里人不同意,讀者也不同意,葵花本人更不愿意。就是在這種人人不同意、個個不愿意的背景下,后來每個人又都覺得葵花真格兒地是該回城了。最終葵花還是走了。
在情感上,青銅已經離不開葵花了??ㄟ@一走,讓人覺得故事情節(jié)太不近人情,尤其是對青銅來說是極度的不公。這就像孫紹振先生所說的那樣,當人物之間的情感越親密時,人物之間的距離拉得越大、越遠,這時產生一種錯位,人物形象才會更生動,給人留下的印象才會更深刻,小說才更具有審美的價值。青銅、葵花正是這樣——兩個親密無間的伙伴,兩個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有超越血緣關系的兄妹就此分隔兩地,再難相見。這種剜心之痛,作為孩子的青銅是承受不了的。
受不了又能怎樣?于是青銅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他每天坐在河邊的草垛上,不吃也不喝,誰也不理,默默地眺望著大河的遠方,期待著葵花的出現(xiàn)??墒强ǖ牡拇_確已經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難道這孩子一直這樣下去嗎?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
對于關系親密的兩個人而言,無法割舍的情懷因為距離的隔閡產生了一種凄涼之美。
好在上天刮了一陣風,把早已骨瘦如柴的青銅從草垛上掀了下來。青銅被重重地摔在地的那一刻,他憑借自己的潛意識低聲喊出“葵花”兩個字。
至此,小說平添了多少含淚的期待!
參考文獻:
[1]曹文軒.青銅葵花[M].南京: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2]孫紹振.文學性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伍超輝(1983—),男,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大營初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