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Bits:一種模塊化的合成生物學教育工具》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2018年8月
美國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東北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了一種面向K-12教育的合成生物學試劑盒。這種試劑盒采用凍干無細胞(FD-CF)反應,無需專業(yè)的實驗室設備,成本僅為現(xiàn)有標準實驗設計的一小部分,使得學生能夠開展一系列簡單的動手做生物實驗。研究人員表示,開發(fā)這套試劑盒的主要動機是希望可以為學生提供有趣的活動,使他們能夠真實地觀察,直接感受到分子水平上生物反應的結果,并且也希望能夠激發(fā)更多孩子考慮從事STEM職業(yè)。
《機器人可以促進學生學習但無法替代教師》
·《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
·2018年8月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一項針對教育機器人的研究對100多篇教育機器人的論文進行了綜述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技術所限,機器人難以很好地理解學生的行為動作、表情和意圖,尤其是難以識別年幼兒童的說話方式,因此對需要緊密互動的教學活動無能為力。然而,教育機器人確實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或學科教學中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這使得教師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需要與學生緊密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促進了教學。
《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談話可以增強兒童大腦語言網絡的發(fā)育》
·《神經科學雜志》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8年9月
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yī)院針對健康幼兒的一項研究以40名具有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4~6歲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日常話輪轉換,并對幼兒的腦發(fā)育水平進行了評估。研究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話輪轉換的水平越高,孩子大腦中韋尼克區(qū)和布洛卡區(qū)之間的連接也更加高效,這兩個區(qū)域在語言的理解和產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建議無論什么家庭,父母都應該跟孩子之間有非常豐富的語言交流。
《一種可以訓練青少年共情能力的游戲》
·《科學學習》(npi Science of Learning)
·2018年8月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項研究設計了一款名為“肯達預言”的角色扮演游戲,以考查是否可以通過游戲化學習促進學生共情能力的發(fā)展。該研究將74名11~14歲的中學生隨機分為2組,其中實驗組34名學生玩“肯達預言”游戲,控制組40名學生玩名為“堡壘”的游戲,每天玩70分鐘,為期2周。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控制組,實驗組在靜息狀態(tài)下與共情有關的腦回路連接更為增強。個體的共情水平提升越高,與情緒調節(jié)有關的腦回路連接也增強越多。
《互動學習過程中的師生腦活動呈現(xiàn)同步》
·《神經成像》(Neurohage)
·2018年8月
人類在互動學習時會產生大腦間的信號同步現(xiàn)象,這種同步機制與互動的過程和結果密切相關。中國華東師范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聯(lián)合研究以24對師生組合為研究對象,以考查人際間大腦的同步模式是否支持社會互動學習。在互動學習過程中,教師分別采用“部分學習”或“整體學習”2種教學方法,并同步記錄師生雙側額顳頂皮層的大腦活動。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學習”相比“整體學習”互動次數(shù)更多,帶來的學習效果更好,且引發(fā)師生間額下回出現(xiàn)同步現(xiàn)象。
(楊元魁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