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萍
很多年前,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個段子:等俺有了錢,豆?jié){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等俺有了錢,包子買兩個,吃一個,扔一個……
那段子可能是沒錢人寫的。那時我也是沒錢人,看了以后,覺得特別豪邁、牛氣,勁頭也來了,頓生“翻身農(nóng)奴要做主人”的憧憬。有了要做有錢人的目標,干活都更帶勁。
后來,慢慢地,我也可以自稱“有錢人”了(備注:小錢)。不過,我并沒有去做“豆?jié){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的事情。幸好沒這樣做,要不,就給自己塑造一個鑲金牙、戴金鏈、說話口沫橫飛的暴發(fā)戶形象,那境界,可比翻身農(nóng)奴差遠了,農(nóng)奴翻身了,也只是把歌唱,幸福的歌聲傳四方。多么文雅的行為,多么崇高的境界,我不禁為我曾經(jīng)的奮斗原動力略生慚愧,幸好不是人人都知道。
有一天,聽臺灣師范大學(xué)曾仕強教授的某場講座。其中他講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每次在飯店吃飯,只用一張紙巾。那時的我,聽來有點費解。紙巾還不是想用幾張就拿幾張?何必規(guī)定自己只用一張呢?這老頭,有點學(xué)問有點可愛也有點怪。
可是,連我自己也沒有料到,有一天,我也會變成了“只用一張紙巾”的人。
改變我的,是我自己上學(xué)期末的一節(jié)品德課《生活中的垃圾》。課例中,有兩處對比,強烈地沖擊我的心靈。一是通過采訪,對今日農(nóng)村、城市與二三十年前相比,生活中的垃圾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二是在垃圾分類方面,廣州居民的普通家庭與日本居民的普通家庭相比。本來還有一處對比:世界發(fā)達國家瑞典是如何將垃圾變成“賺錢”的產(chǎn)業(yè)與目前廣州垃圾處理廠處理垃圾的現(xiàn)狀。由于課例超時,只是播放了瑞典人是如何將垃圾變廢為寶的片段。
垃圾圍城,觸目驚心;垃圾分類,我們還未真正開始。作為一個公民,我能做什么?這是我對學(xué)生的發(fā)問,更是對自己的拷問。對待垃圾的3R態(tài)度“減少、再利用、再循環(huán)”,我可以馬上做到哪些?
對,一張紙巾!我想起了曾教授的話。以前我對紙巾的態(tài)度是,一抽就是N張,自家紙巾是這樣,更遑論公共場所的免費用紙了。
現(xiàn)在每一張紙巾在我手里,必得鞠躬盡瘁、粉身碎骨。我是共享單車的忠誠客戶。物品既是共享,自然就比不上私家擁有的那么干凈。以往,我總是掏出整張紙巾擦一下坐墊,就算物盡其用,放它化為塵土了?,F(xiàn)在,我是擦完后,就把它放在包里,下一輛,再下一輛,下下輛都用它擦,直到遇水失身殉職,才讓它了結(jié)“光榮璀璨”的一生。擦任何東西,如果只需半張紙巾,我就一定會使勁撕開使用。有時候,我也問自己:你這是節(jié)省嗎?這能省出什么呢?不,這絕不止是節(jié)省。那是我能為這個地球所做的一點點環(huán)保貢獻——減少垃圾。能減少的,不僅僅是一張紙巾,還有飯菜。
豐子愷寫過一篇小文章《宴會之苦》,他苦的是開宴前等待時間太長,握手、寒暄太多,開宴時已餓得肚皮貼背脊,但也不能肆意吃飯夾菜,得顧及公眾形象。我沒機會享受這宴會之苦,可是也常受小聚會之困擾——吃得太多。別人請客,為表盛情,必然是將兩人餐點成三四人餐;我請客,為表大方,必然是把三人餐點成四五人餐。無論何種角色,我都要表現(xiàn)出好吃、愛吃、能吃,那才叫有興頭,當然,我確實是愛吃的。只是,興過頭了,接下來就要為自己的“放縱”買單了——鉚足勁鼓腹游蕩!大餐過后常自省——何苦這么折騰自己呢?怎么就不能少點一些,少吃一些呢?不能,因為我們見不得不夠吃。點多了,我們會坦然一笑,大不了打包??墒?,打包回去的飯菜,就不那么受待見了。幸好,這樣的聚會,不是常有。在外面,我免不了俗,在家里,我總是可以當家做主的,多煮幾樣大菜,我水平不夠,少煮一些總是可以做到的。省錢、省時、省力,為地球減負,多好。
為地球減負,還可以通過“再循環(huán)、再利用”來實現(xiàn)。通過對學(xué)生的調(diào)查可以看出,再循環(huán)再利用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就是回收舊報紙、紙皮,畢竟,這種東西比較干凈,存儲方便,還有微薄的經(jīng)濟效益。其他方面,每個家庭,就各有側(cè)重點了。不過,共同點是,有很多可循環(huán)可利用的東西,我們在生活中并沒有努力去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最近看到小區(qū)里擺放了幾臺舊衣回收柜,前兩天去香港時,很意外地,竟然在香港旺角球場旁邊,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社區(qū)舊衣回收箱”,我想,用不了多久,這種回收柜將遍布我們每個社區(qū)。
“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地球人,我的內(nèi)心真切地受到震動。我不能肯定我上的那一節(jié)品德課打動了所有孩子的心,但如果有一人與我同行,就足以令身為人師的我驕傲,這也是我對這個地球多增加的一份貢獻。
做我所能做的,從一張紙巾開始,又遠不止于一張紙巾。
本欄責(zé)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