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而三年級的作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此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正式”作文,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級的仿句造段、看圖寫話等單純的句段寫作訓練高出一個層次,學生對如何完成整篇文章的寫作知道得還不夠多,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能有條理地寫出一件事、一個人、一處景物等,作文普遍存在如下問題:語言平板化,脫離兒童語言實際;題材套路化,缺乏生活氣息;無病呻吟,沒有真切的情感體驗;等等。
結(jié)合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調(diào)查研究,筆者認為,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學生及其家庭層面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與教師有關,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課標理解不到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對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提出的要求是“寫話”,對第二學段(3~4年級)則提出了“習作”要求,具體目標和內(nèi)容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笨梢钥闯觯W第二學段和第一學段相比,對寫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對課標中的具體訓練目標與內(nèi)容理解不到位,而單純依據(jù)年段目標展開教學,就可能出現(xiàn)作文教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二是教師對教材體系不熟悉。作文教學是個系統(tǒng)工程,它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教學的全過程,作文訓練的方法指導和目標要求貫穿于從小學到高中的每一冊教材中。但它被分散在各個不同年段、不同單元,如果教師對習作教學的整體理解不夠,對固有作文訓練體系的認識不夠清楚,在作文教學中就難免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學方法自然也就會出現(xiàn)問題。三是教師對作文教學存在功利心理。很多教師希望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寫出高質(zhì)量的應試作文,往往將讓學生抄寫、背誦一些范文作為作文提分的手段,而忽視讓學生在廣泛閱讀和生活浸潤中積累習作素材的教學實踐活動。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要提高起步作文教學的實效,教師首先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樹立“生活化”的作文觀,在熟悉語文教材體系尤其是作文教學體系和目標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著眼于多彩的生活,描寫出真實的、充滿真情味、兒童味、生活味的作文。
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寫作的靈魂。筆者認為,只有能從文中感受到學生真情實感的文章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文章。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著手,觀察生活,尋找寫作材料,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激發(fā)其描繪生活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筆者在上《我的xx》作文課時,課前兩周就讓學生留心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先明確觀察對象,再仔細看看他(她)的相貌特點,然后再注意了解自己和他(她)相處的細節(jié),進而關注自己和他(她)之間發(fā)生的難忘的事。明確了這些觀察步驟和要求后,學生紛紛有目的地將目光投向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谟心康牡挠^察和程序化的寫作任務,學生的習作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抓手,他們的表述也更具體了。課堂交流時,從學生稚嫩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素面朝天但又不失溫柔的媽媽和戴著眼鏡、溫文爾雅的爸爸以及膚色黝黑、身材瘦削的爺爺,更見到了整天歡聲笑語、活潑可愛的弟弟妹妹。接著,筆者從“你和(她)是怎么相處的?”“你們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事呢?”這樣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講故事。等到學生都有話說時,筆者就請他們以《我的xx》為題寫一篇作文。經(jīng)過上述激趣訓練,學生個個妙筆生花,一個個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從他們筆端噴涌而出。如一位學生的《我的爺爺》片段:“每天放學,等在校門口接我的永遠是爺爺,他瘦瘦小小的,見到我的那一刻臉上就笑開了花,皺紋也就隨之加深了。他向我伸出手來,我迎上去,手指碰觸到的是厚厚的老繭,隨即粗糙的手掌緊緊握住了我的小手,小手有了沙沙的感覺,但也暖暖的?!?/p>
作文來源于生活,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苯處煈⒅剡\用教育機智,巧妙利用生活素材,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調(diào)動他們寫作的積極性,使他們的作文充滿純純的兒童味。例如:有一次,筆者剛開始上作文課,窗外就飄起了小雨,一個學生忘情地叫起來:“下雨了!”所有學生的目光瞬間轉(zhuǎn)向窗外。筆者本想讓學生看看之后就把他們的思緒引回教室,但可能因為這是開春后第一場雨,學生感覺新奇,雨下大了,他們還沒有回歸課堂的意思。筆者就想,與其讓他們帶著“不愿意”上課,還不如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看呢。于是,筆者將學生帶到走廊上,他們痛快地玩了起來,甚至有學生撐著傘走進雨簾踩水玩兒……回到教室,筆者問:“你們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樣的?同學是怎么玩水的?快樂嗎?”學生正處于興奮狀態(tài),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剛才看到的雨景和玩耍的感受告訴別人。筆者趁機布置作文任務:“現(xiàn)在,請大家把剛才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寫成一篇作文吧。”隨后,一篇篇行文流暢、充滿童趣的文章躍然紙上。如一位學生的《雨》:“這是開春來的第一場雨。如絲般的春雨正斜斜密密地從空中飄來,落在我的頭發(fā)上、眉毛上、鼻子上、嘴巴上,頓時,我全身像裹了一層小絨毛。我偷偷張開嘴,讓雨絲跳進我嘴里,嘗一嘗,柔柔的。不一會兒,那雨就如斷了線的珍珠般,一顆一顆撒落在地,我急忙撐開傘,來個雨中漫步吧。”
學生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他們周圍發(fā)生的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教師應引導他們平時勤于觀察、捕捉身邊的事,并教給其寫作的方法,讓有滋有味的生活在其筆端流淌。一是觀察要有序。首先,觀察要有目標,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其次,觀察要有順序,如可從上到下、由遠及近,變換各種觀察角度;最后,觀察要有比較,要引導學生注重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比較,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使其寫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文章。二是詳略要得當。很多學生對寫事類的文章追求面面俱到,無側(cè)重點,不分主次。教師應注重教會學生抓住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來寫,做到詳略得當。三是用詞要準確。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正確、規(guī)范的不同文體,把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的素材展示出來,形成一篇篇條理清晰、用詞準確的好文。
綜上所述,作為起步作文教學的實踐者,教師應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觀引導學生,讓學生借生活之手來描習作之文,從而使教師教得有滋味,學生寫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