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功震環(huán)宇:云南講武堂師生主導反袁護國戰(zhàn)爭

      2018-12-04 04:59:40謝本書
      學術探索 2018年11期
      關鍵詞:護國講武堂帝制

      謝本書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2)

      一、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醞釀與爆發(fā)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源于袁世凱倒行逆施、復辟封建帝制。袁世凱是什么人?他是近年來頗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的學者,從近代化的視角,對袁世凱在近代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肯定其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作用,認為他一生:“抵制侵略、力主維新、廢科舉、建鐵路、推行立憲、發(fā)展經濟,是晚清新政第一人,開啟中國近代化之門?!苯庾x亂世梟雄袁世凱的激蕩與沉浮,可以透視中國千年大變局的激變與沖突。[1]袁世凱較為全面地促進了中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

      然而,近年來這些“充分”肯定袁世凱在中國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貢獻的學者,卻很少提及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以及反袁復辟帝制的護國戰(zhàn)爭的重大功績。而只是把袁世凱的復辟帝制,簡單地歸結為他一生中的一次“敗筆”,甚至說什么“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寬松政策,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一代文化大師脫穎而出”,“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北洋時代成長起家”。[1](P415)如此論述,是難以理解的。

      還有的學者,連袁世凱復辟帝制是一次“敗筆”都難以認可,而把它說成是袁世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的嘗試”,“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帝制,恢復中央政府的權威”,是“一種對辛亥革命扭曲的矯正”。[2](P5,47,256)有人甚至明確地說,是“中國誤會了袁世凱”。袁世凱是要“以君主立憲的國體稱帝,可我們誤會了他是重開歷史倒車”。[3]

      其實,不是我們誤會了袁世凱,而是袁世凱誤會了中國的老百姓。應該說,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對內獨裁,對外賣國,以致復辟封建帝制,是違背了人民的意愿,是實實在在地開歷史倒車,是難以否定的“罪責”。所以,歌頌袁世凱的作者,也不得不感嘆,弄到這個地步,袁世凱不到60歲時暴斃,“無疑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1](P375)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依靠北洋軍的槍桿子,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但仍不滿足,他要的是封建皇帝那樣至高無上的專制權力,什么約法、議會呀,都是妨礙他實行專制獨裁的東西。為了踢開這些東西,他打起了“統(tǒng)一”的旗號,高喊“統(tǒng)一軍令”,拼命集中軍權。與此同時,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尤其是接受了日本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條”,更暴露了他賣國獨裁的真面目。

      對于袁世凱復辟帝制,全國各階層人民、政黨、派別、團體,除了一小撮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的爪牙外,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也報道說:“袁的一些摯友因不能同意這樣的做法(指復辟帝制),也都棄他而去,所有有頭腦的中國人對恢復帝制根本是不屑一顧的?!盵4](P482)

      反對復辟帝制、打倒袁世凱成了舉國一致的目標,并形成了以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為核心的反袁聯(lián)合陣線,它包括了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以唐繼堯為代表的西南地方實力派,以蔡鍔為代表的民初軍政界人士,以白朗為代表的廣大農民群眾,以馮玉祥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內部的反對派,以及海外愛國僑胞等。他們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旗幟下,行動起來,聯(lián)合起來,推動了反袁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的爆發(fā)。

      曾任辛亥云南都督、云南陸軍講武堂兼職教官的蔡鍔,于1913年10月調任北京要職。蔡鍔最初到北京,還是希望幫助袁世凱,建設好新生的共和民國。然而,蔡鍔對袁世凱的熱情沒有維持多久,就被袁世凱獨裁、賣國、復辟帝制的行徑所撲滅。這樣,具有愛國民主思想的蔡鍔所抱的幻想,終于被鐵一般的事實粉碎,最終走上了堅定反袁的道路。

      蔡鍔在和他的老師、當時居住于天津的進步黨領袖梁啟超等人秘商反袁后,經過周密策劃,沖破羅網,冒險逃出虎口。于1915年12月19日到達昆明。蔡鍔“從北京到昆明,定策于惡網四布之中,冒險于海天萬里之外,比之三國時代云長,過五關斬六將,其驚險程度不知超過了若干倍”。[5](P138)蔡鍔的冒險抵滇,對云南正在醞釀的反袁斗爭是一個新的刺激,加速了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二)護國戰(zhàn)爭從云南開始爆發(fā)

      蔡鍔到達昆明前夕,風聲已很緊張。1915年12月18日、19日兩天,北京海陸軍大元帥統(tǒng)率辦事處連續(xù)給時掌云南大權的云南將軍唐繼堯發(fā)出兩個急電。第一個急電說,有亂黨要人入滇煽動暴亂,準唐繼堯全權便宜處置。無論何人,只要有謀亂行為,立即處決,不必先行請示,事后報告?zhèn)浒讣纯?。第二個急電說,據查蔡鍔、戴戡等人已來云南途中,請嚴密查訪,決不寬恕。[6](P18)同時也表明,北京政府對唐繼堯還抱有相當大的希望。然而,這時唐繼堯的態(tài)度已經發(fā)生變化,北京政府的電令也只能落空了。

      還在蔡鍔到滇以前,原國民黨人李烈鈞、熊克武等人,亦先后抵滇,共同策劃反袁武裝起義。由于形勢發(fā)展很快,蔡鍔到昆后兩天,就與唐繼堯一道,于12月21日在昆明召開了半秘密半公開的軍事會議。這次會議參加的人員較多,既有云南主要軍政人員,亦有來昆的全國各派主要反袁人士。與會人士群情激奮,經過討論一致以為,宣布起義日期不可再緩,遂決定緊急行動,致電袁世凱,先禮后兵,令其取消帝制,然后宣布云南獨立。

      12月22日,在蔡鍔、唐繼堯的主持下,再次召開軍事會議。這次會議專門討論了反袁護國軍政府的組織、護國軍的編組,以及起義的各種具體安排。起義者們舉行了莊嚴的宣誓儀式,歃血為盟。

      宣誓以后,起義者們連夜討論軍政府的組織和軍隊的編組等問題。經過討論,大家同意以“護國”為名,是“永護中華民國”的意思。[7](P1293)在會議中,誰留守,誰出征,也有過爭論。蔡鍔明確表示要率師出征,唐繼堯表示謙讓,希望遠道而來的蔡鍔留守,自己統(tǒng)兵出征;李烈鈞主張,蔡鍔行輩較老,勸蔡鍔留守,蔡鍔始終不同意。如此反復辯論,“情詞誠摯,至于泣下”。[8](P6)最后以會議多數(shù)主張維持現(xiàn)狀,蔡出征,唐留守。 定名出征者為總司令,留守者為都督,公事彼此用咨文。關于停戰(zhàn)、議和等事,須得內外同意。[9](P89)這樣,蔡、唐二位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會議乃三呼“萬歲”而散。

      12月23日,以云南將軍唐繼堯、云南巡撫使任可澄名義致電袁世凱,要求取消帝制,誅除帝制禍首楊度等13人。電報說:“此間軍民痛恨久積,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zhèn)勸。”這等于是最后通牒,電報限12月25日上午10時答復。①參見:《歷史檔案》1981年第4期第65頁。通電原稿現(xiàn)存南京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為作者親見。這個先禮后兵的電報,態(tài)度是堅決的,在取消帝制這一點上,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同日,唐繼堯、任可澄、蔡鍔、劉顯世、李烈鈞、戴戡又將給袁世凱電報的內容,聯(lián)名通電各省知曉。第二天,即12月24日,蔡鍔、戴戡二人署名再電袁世凱,進行勸說,請取消帝制,懲辦元兇,否則,土崩瓦解即在眼前,到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到期袁世凱未能答復,于是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任可澄、戴戡等聯(lián)名發(fā)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伐袁世凱。這就標志著從云南開始的反袁護國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討袁通電一經宣布,昆明“各界人民歡呼雷動,全市游行,高呼打倒袁世凱,擁護共和口號”。[10]至夜乃息。全國各地亦紛紛響應,轟轟烈烈的反袁護國戰(zhàn)爭開始了。

      二、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歷史進程

      (一)護國軍政府與護國軍的組成

      云南宣布獨立,武裝討袁的同時,籌組護國軍政府,組編護國軍,就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決定首先組建云南護國軍政府,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云南都督府,制定了《云南都督府組織條例》。

      云南都督府成立后,發(fā)布了討袁檄文和一系列對內對外文告,廣泛宣傳云南起義和反袁護國的正義性,揭示云南都督府內政和外交方針。

      同時編組護國軍,以蔡鍔為討袁護國軍總司令。其時,云南境內有兵力約2萬人。面對著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直接指揮25萬大軍的袁世凱,發(fā)揚了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果敢地承擔了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的重任。根據制定的護國討袁三路出師計劃,決定編組護國三軍。第一軍以蔡鍔為總司令,出兵四川;第二軍以李烈鈞為總司令,出兵廣西;第三軍唐繼堯以都督名義兼總司令,坐鎮(zhèn)后方,策應前線;隨后另組挺進軍,以黃毓成為司令,相機行動。

      護國三軍編組及講武堂師生之說明。②此編組及講武堂師生之說明,參見馬繼孔等著:《云南陸軍講武堂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7~80頁。現(xiàn)有所修訂。

      軍都督唐繼堯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總參謀長張子貞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校長第一軍總司令蔡 鍔講武堂兼職教官總參謀長羅佩金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一梯團長劉云峰國民黨員第一支隊長鄧泰中同盟會員,講武堂一期學員營長李文漢講武堂三期學員楊希閔講武堂三期學員馬鑫培講武堂二期學員第二支隊長楊 蓁同盟會員,講武堂三期學員營長田鐘谷講武堂三期學員金漢鼎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二梯團長趙又新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三支隊長董鴻勛同盟會員,講武堂三期學員營長蔣文華講武堂三期學員周崇頤講武堂二期學員第四支隊長何海清講武堂一期學員營長唐淮源講武堂三期學員張光煥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三梯團長顧品珍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校長第五支隊長祿國藩同盟會員營長曹之驊講武堂三期學員楊福禎講武堂一期學員第六支隊長王秉鈞同盟會員,講武堂一期學員朱 德同盟會員,講武堂三期學員營長楊池生講武堂三期學員鄭 森講武堂三期學員第四梯團長戴 戡進步黨員第七支隊長熊其勛第八支隊長王文華國民黨員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總參謀長何國鈞同盟會員第一梯團長張開儒同盟會員,講武堂監(jiān)督、教官第一支隊長錢開甲國民黨員,講武堂教官營長楊德源講武堂三期學員戴永翠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二支隊長盛榮超講武堂一期學員營長洪錫齡講武堂三期學員趙德裕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二梯團長方聲濤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一支隊長黃永社同盟會員營長朱培德講武堂三期學員楊益謙講武堂三期學員王均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二支隊長馬為麟武備學堂學員營長張懷信講武堂三期學員范石生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三梯團(實際未組建)炮兵團長魯子材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三軍總司令唐繼堯(兼)總參謀長庾恩旸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一梯團長趙鐘奇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一支隊長華封歌國民黨員,講武堂一期學員營長胡 瑛講武堂三期學員

      張汝驥講武堂六期學員第二支隊長李植生同盟會員營長胡若愚講武堂六期學員第二梯團長韓鳳樓講武堂校長、教官第二支隊長吳傳聲同盟會員,講武堂一期學員第四支隊長彭文冶講武堂三期學員第三梯團長黃毓成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五支隊長楊 杰國民黨員,講武堂教官第六支隊長葉成林講武堂教官第四梯團長劉祖武同盟會員,講武堂校長、教官第七支隊長楊體霞講武堂三期學員第八支隊長李友勛國民黨員,講武堂一期學員第五梯團長庾恩旸(兼)第九支隊長唐繼禹國民黨員,講武堂六期學員第十支隊長趙世銘國民黨員,講武堂三期學員第六梯團長葉 荃同盟會員,講武堂教官第十一支隊長馬 驄國民黨員第十二支隊長鄧 塤不明所屬支隊營長趙遂生講武堂六期學員項 銑講武堂三期學員

      第三軍第三梯團后改成“挺進軍”,黃毓成為總司令,楊杰成為第一縱隊司令,葉成林為第二縱隊司令。

      可見護國三軍營長以上官佐72人(重復兼職未計入),曾是云南陸軍講武堂教官和學員人數(shù)達61人,占官佐總人數(shù)的85%。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而且護國三軍總司令,都是云南講武堂教官,說明護國軍的指揮權事實上掌握在云南講武堂師生手中。而在關鍵的護國川南戰(zhàn)場上,護國第一軍的第一、二、三梯團營長以上官佐的25人中,除劉云峰(也是國名黨員)1人外,全是講武堂出身,換而言之這幾乎是清一色的講武堂師生指揮的一支堅強的滇軍。護國戰(zhàn)爭事實上是云南講武堂師生對敵之戰(zhàn),其最終的勝利,使云南陸軍講武堂聲名鵲起,功震環(huán)宇。

      (二)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川南戰(zhàn)場

      1.首戰(zhàn)敘府

      云南宣布獨立討袁,好像平地一聲驚雷,嚇壞了袁世凱。袁世凱惶恐不安,舉止失措,急忙召開國務會議,商量對策。在這次國務會議上,袁世凱語無倫次,上句不接下句,甚至抱怨說:“云南已經自稱政府,照會各國駐華領事、使館,脫離中央,這件事(指復辟帝制),我本來不主張,是你們逼著我干的。”①參加袁氏召開國務會議的袁政府秘書長張一麐在《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一書上的親筆眉批,原文是:“爾等逼余為之”。參見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上海人文月刊社,1936年版,第302頁。與會人員大吃一驚,大惑不解,袁世凱自己要當皇帝,現(xiàn)在卻把責任推給大家。

      不過,袁世凱畢竟是個老狐貍,震驚之余,又鎮(zhèn)靜下來,要求與會者認真研究,從政治、軍事方面部署對云南的反撲,設法把滇軍壓制在云南境內加以消滅。袁世凱在對云南起義隊伍進行政治分化,收買、利誘的同時,決定調派大軍南下,圍剿滇軍。

      袁世凱在“新華宮”(北京中南海內)豐澤園,設立征滇“臨時軍務處”,親自主持對護國軍的用兵計劃,指揮北洋軍分兵三路,大舉向云南進逼。第一路,由湖南本部經貴州向云南進攻,兵力約2.6萬人。第二路,由四川方面進攻云南,兵力達4.5萬人,因而川南戰(zhàn)場成為反袁護國戰(zhàn)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主要戰(zhàn)場。第三路由廣東派兵入侵滇南,擾亂護國軍的后方,兵力不到1萬人。

      還在云南宣布獨立、武裝討伐前夕,滇軍決定派出鄧泰中、楊蓁(兩人都是講武堂學員)兩個團,以“剿匪”名義,先行向川邊移動。這兩個團原名滇軍第一、第七步兵團。云南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獨立討袁,兩團尚在進軍途中,奉命改編為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第一、二支隊。兩支隊在昭通集中后,并力向川南重鎮(zhèn)敘府(今宜賓)推進。

      其時,袁世凱及其爪牙、四川將軍陳宧,命駐成都的伍祥禎第四混成旅向敘府開進;命駐川北的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集結內江、瀘州一帶布防;命川軍周駿第一師進駐瀘州,命在川南的劉存厚第二師,加強川黔邊境永寧(今敘永)一帶的戒備,大軍云集川南。袁世凱為籠絡部下,特封陳宧為一等侯,冊封周駿、劉存厚為二等男爵。

      鄧泰中、楊蓁兩支隊經過25天的徒步行軍,到達川滇邊境,一舉攻下敵人嚴密防守的灘頭、黃坡耳、燕子巖、捧印村等地,乘勝直追,于1916年1月18日奪取橫江,初戰(zhàn)告捷,1月28日占領敘府的門戶安邊鎮(zhèn),經過橫江、安邊打擊后,北洋軍伍祥禎旅士氣低落,在護國軍的追擊下,舍棄敘府往北逃走。這樣,敘府城內空虛,城內官員、紳士、商人、學生界以及部分川軍,派出代表出城迎接護國軍。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遂于1月21日晚10時開進敘府,占領敘府城。這是護國軍入川戰(zhàn)斗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對全國震動很大。

      袁世凱遭到嚴重挫折,大為震怒,下令撤銷伍祥禎的“川南鎮(zhèn)守使”職務,令其“戴罪立功”,策劃組織反攻。四川將軍陳宧指揮馮玉祥、伍祥禎、朱登五等部,分別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圍攻敘府,并規(guī)定三路軍分路合擊,同時發(fā)起進攻。由于敵人卷土重來,兵力處于優(yōu)勢,保衛(wèi)敘府之戰(zhàn)打得相當艱苦。結果伍祥禎部再度被擊潰,北洋軍中的精銳馮玉祥旅亦被擊退。川軍進攻敘府的第三路軍亦遭慘敗。從1月29日到2月8日的十天戰(zhàn)斗中,護國軍以2000人的兵力,打敗了北軍1萬余人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重大勝利。

      然而戰(zhàn)爭形勢不斷變化。恰在此時,蔡鍔領導的第一軍主力第二、三梯團,到達了瀘州前線,與數(shù)倍于己的瀘州北軍發(fā)生激戰(zhàn)。由于瀘州是北軍重點防守的川南重鎮(zhèn),兵力雄厚,武器準備充分,還有援軍不斷開來,因此戰(zhàn)斗相當慘烈,護國軍幾至不支。蔡鍔不得已從敘府前線抽調第一梯團主力,支援瀘州戰(zhàn)場。其時,在敘府的護國第一梯團兩個支隊四個營,加上后來支援的劉發(fā)良昭通獨立營,共五個營。由于瀘州戰(zhàn)事吃緊,先后抽調了四個營到瀘州前線,敘府只剩下第一梯團第二支隊第二營(田鐘谷營),且戰(zhàn)斗減員較大,缺額較多。北軍乃督促馮玉祥、伍祥禎兩旅,重整旗鼓,反撲敘府。

      守衛(wèi)敘府的護國軍這時只有田鐘谷一營,加上新增加的劉國威工兵一個連(這個連多半由退伍老兵組成)。田營加上工兵連,能出戰(zhàn)的事實上只有200余人。雖還有一個炮兵連,但只能做步兵陣后支援。敵人兩個旅發(fā)起進攻后,田營不支被迫后退。而劉國威工兵連在掩護田營撤退時,堅守陣地,與敵人死拼,結果全連傷亡殆盡,劉國威本人亦壯烈犧牲。敵人控制了城東制高點,加上兵力懸殊,護國軍乃決定撤出敘府。3月1日夜間,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團部、田鐘谷營等全部撤出敘府,退守安邊。敘府乃得而復失。

      馮玉祥旅于3月2日重新占領敘府,袁世凱特封馮為三等男爵。當時,馮軍頗占優(yōu)勢,有力量長驅直入云南,或移兵抄襲瀘州護國第一軍主力的后方,如果這樣,護國軍及云南局勢將相當危險。但是,馮玉祥這時的思想發(fā)生變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這樣,敘府附近,南北兩軍實際上處于休戰(zhàn)狀態(tài),雙方暫取守勢。不久,馮玉祥干脆從敘府撤軍,到成都勸四川將軍陳宧,要其認清大勢,盡快獨立反袁。

      2.激戰(zhàn)瀘州

      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出師川南重鎮(zhèn)敘府之后不久,蔡鍔舉護國第一軍第二、三梯團主力于1916年1月14日從昆明出發(fā),指向川南另一重鎮(zhèn)瀘州。蔡鍔所率趙又新、顧品珍第二、三梯團取道永寧(今敘永),向瀘州方面進軍。而董鴻勛支隊(第三支隊)為先鋒,先于1月10日從昆明出發(fā)。朱德支隊(第六支隊)則于1月28日最后離開昆明。這支具有良好紀律的正義之師,沿途受到滇川等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正如朱德所說:“自滇以達蜀地,(群眾)無不簞食而迎?!盵11]

      1916年1月26日,董鴻勛先鋒支隊抵達貴州畢節(jié)。這時第一梯團已于1月21日攻占敘府, 1月27日貴州又宣布獨立討袁,響應護國,這對護國軍是很有利的。于是,曾任過云南陸軍講武堂教官、在云南參與辛亥起義的同盟會員、川人劉存厚,時任川軍第二師師長,決定與云南護國軍聯(lián)絡,準備響應護國起義。

      此時,劉存厚率部正在川南瀘州、永寧一帶“清鄉(xiāng)”,并奉命阻擊護國軍。董鴻勛支隊到達貴州畢節(jié)時,劉存厚正醞釀響應起義,即派遣楊必慎、李良材到畢節(jié),表示歡迎,并與董鴻勛商定:待護國軍進入四川境內,兩軍假作對壘,劉部詐敗而退,護國軍步步尾追,進抵瀘州,則兩軍合二為一,直搗瀘州城。于是,董鴻勛支隊兼程前進,1月29日到達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在赤水河渡邊上,以“四川紳商學界”名義掛起的大幅標語,還用紅字大寫“歡迎”二字。護國軍順利通過赤水河,到達雪山關。

      然而,劉存厚起義計劃被泄露,北軍已有預防。劉存厚原定配合護國軍,出敵不意,奪取瀘州城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xiàn),遂于1月31日以“中華民國護國川軍總司令”名義,在瀘州南的納溪縣城宣布起義討袁,決定“聯(lián)合滇黔,揮旗北伐”。[12](P133)劉存厚起義后,部隊改編為兩路4個支隊,計劃攻取敘府與瀘州之間的江安、南溪,以支援護國軍在敘府的守軍,打通納溪與敘府之間的道路,做好進攻瀘州之準備。

      瀘州地處沱江流入長江的匯合口,是川南通往云南、貴州的水陸交通要道,上連敘府,下扼重慶,是川南第一重鎮(zhèn),控制川南必爭之地。瀘州城北枕沱江,南臨長江,東據兩江匯合口,西有險隘龍透關,易守難攻,有“鐵打瀘州”之稱。董鴻勛、劉存厚為攻取瀘州,決定由西、南兩路分進合擊,先奪取瀘州南岸的蘭田壩,掃清長江以南的敵人,控制南岸作為前進基地。2月5日晨,兩路同時發(fā)起進攻,董支隊于2月6日占領蘭田壩,護國軍方面陣亡8人,斃傷敵軍達數(shù)百人。2月8日,董支隊趁太安場附近大霧迷漫,遮掩著長江水面,即以兩營渡過長江,迅速從兩側包抄敵人固守的大龍山高地,迅速奪取高地,并突破敵人在羅漢場的防線,迫使敵人退守小市。董支隊逼近小市,隔著沱江與瀘州城僅距幾百米對峙,兵臨城下,瀘州似可唾手可得。

      北軍大為驚恐,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駿、旅長熊祥生不斷告急,北軍曹錕師、張敬堯師、李炳之旅等各一部,加緊向瀘州移動。北軍至瀘州前線部隊從1.5萬人增至3萬余人,而蔡鍔指揮進攻瀘州的護國軍,加上起義的川軍僅5000余人,力量懸殊,戰(zhàn)局隨時可能發(fā)生變化。2月9日晚,熊祥生組織敢死隊,混在難民隊伍中,謊稱過江避難,劉存厚所部陳禮門派在沙灘渡口的防守隊長田伯施受敵欺騙,未予阻止。熊祥生敢死隊渡江后,突然向護國軍月亮巖陣地沖鋒,月亮巖炮兵陣地連同大炮為敵人奪取。這樣敵人從沙灘渡口不斷涌來,于2月10日占領營盤山、蘭田壩等地。陳禮門組織反擊,但遭敵人居高臨下的強力壓制,沒有取得進展,陳禮門羞憤開槍自殺。

      這樣就失去了最后進攻瀘州的機會,董鴻勛支隊孤軍深入,處境不利,遂由原路渡江返回太安場,再組織反攻,卻未能扭轉局面。這時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第一軍主力尚未趕到前線,董支隊與劉存厚部匯合后,于2月12日退到納溪東南城外,暫時穩(wěn)住陣局。

      蔡鍔率護國第一軍主力兼程前進,何海清支隊于2月13日夜間趕到納溪,祿國藩、朱德支隊隨后到達。這時敵我雙方都在納溪間集結了重兵,從2月14日到3月6日雙方進行了第二階段緊張、激烈的拉鋸戰(zhàn),為時達三星期之久,戰(zhàn)役綿延數(shù)百里。朱德回憶說:這時川南地區(qū)幾乎“全部化為戰(zhàn)場”。[13](P134)

      納溪縣城,從當?shù)匕l(fā)源的永寧河向北流入長江的匯合處,北臨長江,東北面為通往瀘州的大道,西與永寧河口左岸的安富街、冠山相犄角,南面是由南向北的永寧河,接近納溪的沿河集鎮(zhèn)雙合場。敵軍以蘭田壩為基地,分三路直攻納溪,對準納溪正面和東北面兩路為佯攻,主攻則從蘭田壩前進。2月14日晨,敵軍主力部隊田樹勛旅已竄至牛背石,迂回到護國軍陣線側后,并推進到高洞場,與董鴻勛支隊相遇,敵人依仗人多炮精的優(yōu)勢,猛攻董支隊。董支隊頑強阻擊,仍難阻止敵人前進。從下午2時,董支隊與敵田樹勛旅,在雙合場的小河兩岸激戰(zhàn)到天亮,董支隊終于守住了陣地,雙方暫時沉寂。

      2月15日晨,護國軍發(fā)起反攻,祿國藩支隊由瀘納本道向蘭田壩正面推進,何海清向棉花坡進攻,而敵田樹勛旅從雙合場上游小河潛渡,越過永寧河,到達納溪城西南,向納溪城襲擊。正向棉花坡進軍的何海清支隊,奉命緊急折回,繞道至冠山西面,反擊敵人左側,劉存厚軍謝松營馳至永寧河右岸,攻擊敵人右側;炮隊對隱匿在冠山南面的敵軍猛烈攻擊。敵人在三面攻擊下,退回雙合場,又遭截擊,遂全線混亂,狼狽潰逃。這一仗,敵人傷亡1700余人,其中有營長9人,旅團長大部分受傷。[14](P47)

      3.鏖戰(zhàn)棉花坡

      1916年2月13日~15日,護國軍在納溪城下和雙合場的激戰(zhàn),是一次重要的險惡的戰(zhàn)斗,最終粉碎了敵人的攻勢,鞏固了納溪防線。敵人以蘭田壩為據點,占領了棉花坡相對的朝陽觀、菱角塘等陣地,用優(yōu)勢兵力,正面強攻納溪,從2月16日起,敵我兩軍在瀘納之間,又進行了以棉花坡為中心的另一起艱苦的戰(zhàn)斗。

      棉花坡是納溪城東郊一系列山崗中的制高點,距納溪縣城約5公里,是瀘州通往納溪大道的必經之地,也是軍事上必爭之地。在戰(zhàn)斗緊張之際,朱德支隊奉命守衛(wèi)棉花坡,敵人以猛烈的炮火,攻擊棉花坡護國軍陣地,棉花坡山林的松樹幾乎全部被炸毀。朱德支隊一到,立即投入戰(zhàn)斗,奮不顧身,勇猛還擊,突破敵人中央防線,迫使敵人撤退數(shù)里。

      敵軍為強化攻勢,重新調整兵力,增援加強。敵軍張敬堯師之田樹勛、吳新田兩旅,曹錕師之吳佩孚旅以及李炳炎旅,川軍熊祥生旅之劉湘團等部,集中于納溪城棉花坡、雙合場等地。雙方兵力對比,敵軍頗占優(yōu)勢。顧品珍率祿國藩、朱德兩支隊在棉花坡前線,但兵力仍嚴重不足,蔡鍔抽調第一梯團李文漢營及金漢鼎支隊(原楊蓁支隊)兩營增援納溪前線,爭奪棉花坡。朱德支隊在戰(zhàn)事緊張之際,連續(xù)打了三天三夜,毫無間歇,以善打夜戰(zhàn)和白刃戰(zhàn)而出了名,立下戰(zhàn)功。[13](P133)朱德支隊堅守的棉花坡正面陶家瓦房背后高地,與據守紅廟高地之敵,僅隔水田一片,敵日夜大炮轟擊,松林坡被打倒,毀落的松針也有數(shù)寸之厚。[15]護國軍營長曹之驊、雷淦光先后壯烈犧牲,戰(zhàn)斗打得相當艱苦。

      第一軍總參謀長羅佩金、第二梯團長趙又新深入前線,指揮朱德等部從2月19日到22日,連續(xù)發(fā)動四次強大攻勢,終于頂住了敵人的壓力,使棉花坡鏖戰(zhàn)取得了初步勝利,使瀘納之戰(zhàn)轉入“攻勢防御”。蔡鍔命令朱德接任第三支隊長,繼續(xù)扼守棉花坡陣地。盡管敵人又多次發(fā)起進攻棉花坡的戰(zhàn)斗,但護國軍棉花坡陣地巋然不動,直到3月6日,護國軍實行戰(zhàn)略轉移,朱德支隊才離開了棉花坡。朱德在這里戰(zhàn)斗了幾十個日日夜夜,贏得了“勇猛善戰(zhàn)”“忠貞不渝”的名聲,成為護國戰(zhàn)爭中蔡鍔的“四大金剛”之一。見過他在棉花坡作戰(zhàn)的人說,朱德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似乎有無窮的精力。[13](P134~135)

      以棉花坡為中心的納溪保衛(wèi)戰(zhàn),鏖戰(zhàn)月余,敵軍被打死打傷三四千人,而護國軍死傷及失蹤不下一千人。蔡鍔回憶說,在那艱苦戰(zhàn)斗的日子里,盡管力量懸殊,護國軍人數(shù)有限,武器彈藥供給不足,以勞攻逸,地勢不利,但是土氣堅定,上下一心,雖傷亡頗重,晝夜不得安息,風餐露宿,不為所阻?!拔臆娛繗獍俦?,無不以一當十。”[16]因此,雖然我軍“屢瀕于危,皆能絕處逢生”,[17]化險為夷。

      護國軍經幾十天的艱苦戰(zhàn)斗,傷亡頗重,極度疲乏,亟須休整。為此,蔡鍔在3月6日下令后撤,護國軍各部有秩序地分別轉移到大洲驛、敘蓬溪(今四川敘永縣護國鎮(zhèn))、白節(jié)灘一線布防。蔡鍔總司令部設于納溪以南35公里的永寧河畔大洲驛;劉存厚部則轉移到了古宋。護國軍撤退后,北軍也不敢追擊,雙方陣地相距約20公里對峙。

      護國最激烈的川南戰(zhàn)役,雙方死傷較大,北軍死傷尤甚。正如蔡鍔所說:“此三星期之巨戰(zhàn),實吾國有槍炮后之第一戰(zhàn)也?!盵注]參見:庾恩旸:《云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下冊),云南省圖書館,1917年版,第10頁。當然過分夸大此戰(zhàn)役之規(guī)模及其傷亡人數(shù)也不是妥當?shù)模驗樗环险鎸嵉臍v史,如張曉蕾說,護國入川滇軍,前后傷亡不下“十萬”人。參見張曉蕾:《云南講武堂,百年軍校,將帥搖籃》,原載《中華英才》2011年第17期;《新華文稿》2011年第23期轉載。其實,護國軍進入川南,包括敘府、瀘州前線在內,總人數(shù)不足一萬人,怎么可能傷亡“十萬”呢?

      護國戰(zhàn)爭中,除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戰(zhàn)場——川南戰(zhàn)場外,尚有川東、湘西和滇南三個戰(zhàn)場。這三個戰(zhàn)場中,護國軍的指揮官,出身于云南講武堂的也占有相當?shù)谋壤?,限于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這是講武堂師生在護國戰(zhàn)爭中的又一功績。

      (三)袁氏帝制被迫撤銷

      蔡鍔退駐大洲驛后,將司令部設于大洲驛旁永寧的一條大船上。幾天以后的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武裝討袁,護國軍經過短期休整,蔡鍔遂于廣西宣布獨立討袁的同一日,連下六道命令,準備反攻。3月17日,蔡鍔下達了總反攻的命令,護國軍分三路反攻,中路為顧品珍梯團,其任務是占領茶塘子高地,以威脅遙子巖之敵人。左路為何海清支隊和劉存厚部,以何支隊進駐和豐場一帶,警戒顧品珍左側;劉部進駐牛滾場一帶,威脅江安之敵。右路是這次反攻的主力,由白節(jié)灘向牛背石、納溪前進,以掃清長江南岸為目的,參戰(zhàn)部隊是趙又新梯團的金漢鼎、朱德支隊和四川義勇軍張煦、廖月疆支隊。[18]朱德支隊擔負著右翼的主攻任務,責任重大,所以大反攻前夕蔡鍔特別召見了朱德,當面向他交代戰(zhàn)略意圖。

      護國三路軍同時發(fā)動進攻,連戰(zhàn)皆捷,先后拿下江安、南溪等地,重新奪回納溪,朱德支隊更是長驅百里,像尖刀一樣直插張敬堯大本營瀘州,先頭部隊抵達距瀘州僅10余里的南壽山附近,北軍士氣大為衰落,已無還手能力。

      但是,護國軍兵力有限,武器彈藥缺乏,終未能沖破瀘州敵人的最后防線,蔡鍔乃于3月22日下令各部撤出戰(zhàn)斗,退回原陣地防守。而敵人亦死傷慘重,無力組織新的反攻。北軍主力張敬堯第七師,前線長官傷亡殆盡,營長只剩一人。張敬堯承認:“我自當排長起,現(xiàn)在已到師長兼總指揮,未離開第二十五團,護國軍那一頓刀搠死我七八百人,全師共死二三千人,我的精銳消耗殆盡,你看傷不傷心,我還打什么?”[19](P97)由于雙方都難以組織再進攻,川南戰(zhàn)事遂成膠著狀態(tài)。

      然而在這護國戰(zhàn)爭中戰(zhàn)斗最激烈、投入兵力最多的關鍵戰(zhàn)場上,由于護國軍的不斷勝利,最終穩(wěn)定了戰(zhàn)局,就為護國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這場戰(zhàn)爭中投入的護國第一軍第一、二、三梯團營以上的指揮官,幾乎全是云南講武堂的師生,即便是在川南起義的川軍第二師,其指揮官(師長)劉存厚亦曾是云南講武堂的教官。川南戰(zhàn)場實際上是講武堂師生顯示其輝煌戰(zhàn)績的地方,也大大提高了云南講武堂的聲譽。

      眼見袁世凱的江山搖搖欲墜,各帝國主義國家逐漸改變了對袁世凱帝制的支持態(tài)度。袁世凱北洋集團已處于土崩瓦解、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中。因此,云南起義后,袁世凱準備于1916年元旦或春節(jié)(2月3日)登基的計劃,不得不一再延緩。3月中旬,繼廣西獨立之后,護國軍川南反攻又取得重大進展,北洋軍遭到嚴重打擊。于是,袁世凱不得已于3月22日下令撤銷“帝制承認案”。袁氏撤銷帝制的“申令”,卻還以“本大總統(tǒng)”自稱。[20](P330~333)第二天又發(fā)布文告,廢除“洪憲”年號,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紀年;將恢復帝制的公文800余件,進行銷毀。袁世凱的“皇帝夢”,遂成泡影。

      三、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

      (一)斗爭在繼續(xù)

      反袁護國戰(zhàn)爭能夠奪取最后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戰(zhàn)爭的正義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護國戰(zhàn)爭,是一次革命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人民群眾覺醒的程度和投身革命的熱情,超過了辛亥革命時期的武昌起義,達到了新的深度和高度,不僅在云南如此,全國也不例外。

      其次是列強態(tài)度變化。袁世凱復辟帝制,最初與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和縱容是分不開的。然而,帝國主義各國對華關系的實質是控制與掠奪,是以利害關系為準則的。反袁斗爭在全國逐漸明朗化以后,日、英、俄三國外交使節(jié)向袁政府提示質詢,后來,法國、意大利也加入三國對袁政府的“勸告”。12月15日,日、英、俄、法、意五國聯(lián)合警告袁政府,決定對袁政府“執(zhí)監(jiān)視態(tài)度”。[20](P298)反袁護國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以后,日本不僅拒絕袁政府特使訪日,還拒絕承認“中華帝國”。袁世凱從1916年元旦起改年號為“洪憲”的公文,遭各駐華公使拒收。袁世凱對于皇帝欲做不能,若丟可惜,不得已當了個“兩面人”:對內稱皇帝,對外仍稱總統(tǒng)。從1916年元旦起,袁世凱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對內用“洪憲”紀年,關起門來做皇帝;對外仍用民國年號,仍稱中華民國總統(tǒng)。

      再次是北洋內部的分裂。袁世凱依靠北洋軍隊起家,又依靠北洋派集團來維持統(tǒng)治。袁世凱掌握了全國最高權力以后,其心腹大將段祺瑞、馮國璋等亦隨之分享了巨大權力,漸漸不像以前那樣把袁世凱當作衣食父母了。袁世凱復辟帝制過程中,對段、馮等有戒心,帝制復辟活動實際上是背著他們進行的。帝制活動明目張膽進行之際,北洋十四省將軍聯(lián)名密呈袁世凱,希速正“大位”,而江蘇將軍馮國璋、安徽將軍張勛卻拒絕簽字,不予列名。袁世凱復辟帝制后,馮國璋在南京擁兵自重,不聽袁的調遣,還與護國軍暗通消息。原國務總理段祺瑞則始終站在一旁,冷眼旁觀。護國戰(zhàn)爭打響后,袁世凱指揮不靈,先后請馮國璋、段祺瑞出任參謀總長,都遭到拒絕。袁世凱向北洋元老徐世昌及副總統(tǒng)黎元洪求援,徐世昌辭職而去,黎元洪也堅辭副總統(tǒng)并隱居。袁世凱出兵南下對付護國軍的部隊第一批出發(fā)后,第二批再沒有愿意去的了。袁已調度失靈。

      廣西宣布獨立后,馮國璋等人估計袁世凱末日已為期不遠,企圖拉攏一支獨立于袁世凱與護國軍之外的第三種勢力,利用護國軍打倒袁世凱,又聯(lián)合北方軍人壓制護國軍,從中漁利,得以取袁世凱而代之。馮國璋與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云鵬、安徽將軍張勛等5人聯(lián)名發(fā)出密電,征求各省將軍意見。“五將軍密電”雖對南北雙方都提出了要求,但主要矛頭是針對袁世凱的,要求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元首辭職等。這個“密電”表明,北洋集團事實上已分崩離析。

      袁世凱獲悉密電后甚為震驚,乃緊急召開公府會議,不得已做出取消帝制、保住大總統(tǒng)職務的決定。袁世凱帝制活動雖已壽終正寢,但他還要進行垂死的掙扎,這就是宣布撤銷帝制,還想保住大總統(tǒng)職務。

      護國軍方面繼續(xù)堅持斗爭,發(fā)出通電,不僅不承認袁世凱仍為民國總統(tǒng),而且要求對袁世凱進行審判,電文指出:“今日正當辦法,惟有三事。(一)袁即日退位,聽候組織特別法庭裁判。(二)按照約法,要請黎副總統(tǒng)黎公繼承大總統(tǒng)。(三)從速召集袁氏非法解散之國會,重謀建設。以上三事,國命所關?!弊o國軍表示,一致決心,以求此目的。[21](P39~41)唐繼堯又連發(fā)數(shù)電指出:“袁氏真誠悔過,宜即此時毅然引退”“項城不去,乃真無可收拾也”。[22](P45~49)護國軍堅持,除袁氏退位以外,更無調停之余地。

      南北雙方戰(zhàn)事雖然停頓了下來,但在袁氏退位問題上,分歧太大。一方堅持要袁退位,一方死賴著不退,毫無妥協(xié)之余地。袁世凱企圖做最后掙扎,4月22日以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5月8日公布修正組織法,撤銷其復辟帝制的辦事機構政事堂,恢復國務院和國務總理名稱。他要利用段祺瑞未附和帝制的名聲,團結北洋勢力,組織“戰(zhàn)時內閣”,準備重新以武力打開局面。同時派人去南京,說服馮國璋,支持袁世凱仍留居大總統(tǒng)。

      護國軍方面感到形勢仍然嚴峻,在要求袁世凱下臺的同時,繼續(xù)做好應付戰(zhàn)爭的準備。在全國人民反袁繼續(xù)高漲的形勢下,4月6日廣東宣布獨立,然而廣東部獨立不反袁,因此廣東方面斗爭仍然頗為復雜。

      護國軍及其反袁獨立各省堅持要袁退位,堅持對抗袁氏非法政權,并積極籌備南方的統(tǒng)一機關,以代替北京政權,處理軍國大事,為此先成立兩廣(廣東、廣西)統(tǒng)一機關。1916年5月1日,兩廣都司令部在廣東肇慶成立,以岑春煊為都司令,梁啟超為都參謀,李根源(曾任云南講武堂總辦)為副都參謀等。都司令部具有軍事、政治領導機關的雛形。

      5月8日,作為南方統(tǒng)一的臨時政府——護國軍軍務院亦在廣東肇慶成立。這是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反袁獨立各省聯(lián)合建立的統(tǒng)一軍事政治性質的機關。軍務院以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煊為撫軍副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李根源為滇桂粵聯(lián)軍副都參謀兼攝都參謀,各省獨立的軍政首腦及護國各軍總司令蔡鍔、李烈鈞、羅佩金、劉存厚(皆云南講武堂教官)等為撫軍。軍務院成立后,同時發(fā)出五號宣言和多起通電,集中到一點,就是公開否認袁世凱的總統(tǒng)資格及其政權。軍務院是南方統(tǒng)一的臨時政府性質的機關,不過只是名義上如此,它在事實上沒有起到領導獨立各省的作用。但是軍務院成立本身就表明,護國軍一定要袁世凱下臺的決心,這在護國戰(zhàn)爭史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軍務院成立后,曾從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發(fā)動了一系列攻勢,給袁世凱政權以沉重打擊。當時報紙報道:“北京政府所懼者,南方軍務院之組織已儼然一臨時政府。從前南方勢力雖大,尚無統(tǒng)一機關,北方尚有城社可憑。今如此,則所謂中央政府已無復奇貨可居。又連接緊要報告,南方一面依法戴黎,一面通告駐京各國公使廢止北京政府,此等消息較之某省獨立、某戰(zhàn)失敗之驚報,何啻十倍?!盵23]所以說,軍務院成立,滇、黔、桂、粵聯(lián)軍西南,聲震全國。“風聲所播,大義已彰,袁氏知其不可屈,而卒恚憤以死?!盵24](P45)這個事實,對于進一步鼓舞全國人民的反袁斗爭信心,具有積極意義,也反映了軍務院成立的價值。

      (二)袁世凱暴斃

      反袁斗爭在繼續(xù)發(fā)展,繼廣東之后,浙江(4月12日)、陜西(5月9日)、四川(5月22日)、湖南(5月29日)相繼宣告獨立。湖南獨立之后不過一星期,袁世凱就憂憤而死了。曾有人以打油詩嘲諷說:“扶運六君子,送命二陳湯。”“六君子”指籌安會發(fā)起人楊度等六人,“二陳湯”指陜西獨立的陳樹藩、四川獨立的陳宧、湖南獨立的湯薌銘。這說明陜西、四川、湖南的宣布獨立,對袁世凱精神打擊是很大的。

      自從袁世凱撤銷帝制后,護國前方戰(zhàn)事實際停頓下來。在四川前線,雙方商定,從1916年3月31日起,先停戰(zhàn)一周。停戰(zhàn)期滿,又延長一個月;一個月停戰(zhàn)期滿,再延長一月至6月6日。這樣,關鍵的川南戰(zhàn)場的停戰(zhàn)協(xié)定,自帝制撤銷后即已實現(xiàn)。但是,全國性的議和因雙方意見分歧,直到袁世凱死亡,都未曾舉行過會議,盡管在各戰(zhàn)場事實上已經停止了軍事行動。

      北洋軍閥內部仍在繼續(xù)分化的同時,全國各階層各界各行業(yè)的人民群眾,不僅反對袁世凱繼續(xù)把持總統(tǒng)職務,也譴責段祺瑞、馮國璋妄想承襲總統(tǒng)的可恥行徑。

      袁世凱仍執(zhí)迷不悟,于5月29日公布了《帝制議案始末》,推卸責任,捏造事實,強加于人,說什么:“即今日之反對帝制者,當日亦多在贊成之列,尤非本大總統(tǒng)所能料及?!薄胺磳χ剑煅噪x奇,全昧事實,在污蔑一人名譽、顛倒是非之害小,而鼓動全國風潮、妨礙安寧之害大?!弊詈笠酝{的口吻揚言:“將各省區(qū)軍民長官送請改變國體暨先后推戴,并請正大位各電,另行刊布?!盵25](82~83)他以為這樣做會緩和輿論,博得同情,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帝制議案始末》的公布,更暴露了袁世凱企圖進行垂死掙扎的妄想。

      然而,無可奈何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反對和唾罵聲中,一病不起,陷入了絕望之中。延至1916年6月6日上午,終于一命嗚呼,暴死了。袁世凱一死,以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為宗旨的護國戰(zhàn)爭最終取得了勝利,戰(zhàn)爭也就無形結束了。隨后,7月14日護國軍軍務院宣布撤銷;7月25日,中華革命黨宣布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這就標志著反袁護國戰(zhàn)爭以勝利完全結束。

      (三)護國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反袁護國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對袁世凱評價的升溫,對反袁護國戰(zhàn)爭的認識和評價,大大地打了折扣。有人認為,護國戰(zhàn)爭“沒有形成民主革命的主流”,[26](P64)把護國戰(zhàn)爭排斥在民主革命范疇之外。又有人說,護國戰(zhàn)爭是古今中外罕有的“奇怪戰(zhàn)爭”,雙方實際上沒有打幾場硬仗,明里暗里或聲討,或調停,各種通電滿天飛,“口舌戰(zhàn)爭”打得遠比實際戰(zhàn)斗激烈。[1](P385)甚至說什么,袁世凱復辟帝制,是要“以君主立憲的國體稱帝,可我們誤會了他是要開歷史倒車[2]”。對這些論述,筆者有專文質疑,[27]這里只做簡短的回應。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書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革命,就是這些基本矛盾基礎上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28](P61)因此,在近代中國,只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都應該是民主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流或主流的組成部分,應屬于民主革命的范疇。

      護國戰(zhàn)爭的直接目標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維護辛亥革命以來建立的共和制度,同時也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護國戰(zhàn)爭應是反帝反封建的,毫無疑問應屬于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它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偉大革命運動。所謂“辛亥首義,民國建立,護國討袁,共和再現(xiàn)”,其歷史地位應予以充分肯定。

      護國戰(zhàn)爭在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方面,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避免了歷史更大的倒退。護國戰(zhàn)爭的歷史表明了辛亥革命以后,封建余孽任何復辟帝制的企圖,都不能不遭到失敗。一切違反歷史規(guī)律,違反人民意志的倒行逆施,都將為歷史發(fā)展的車輪所軋碎。護國戰(zhàn)爭對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階段向新民主主義階段轉變,是一次有力的推動。

      為了進一步說明護國戰(zhàn)爭的歷史意義,我們不妨從名人眼中的角度,再來做一番探討。近代眾多的文化名人,不管他屬于哪一黨,哪一派,對反袁護國戰(zhàn)爭及其領導人蔡鍔有許多肯定的共識,這在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是罕見的。梁啟超的評價很高,眾所周知,這里就不多說了。而著名國民黨人徐謙在1916年3月10日給護國軍領導人之一唐繼堯的一封信中,明確指出,護國軍“討叛逆之眾,名正言順,大義昭然”。而且是“民國之唯一義戰(zhàn)”。此戰(zhàn)非僅為“共和與帝制之戰(zhàn),乃國家存亡之戰(zhàn)也”。[注]徐謙給唐繼堯信(1916年3月10日),見王水喬、劉大偉主編:《護國運動文獻史料匯編》(第5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89、691頁。此信手跡,為唐繼堯搜集保存,編入《東大陸主人友聲集》(手跡原件),存云南大學圖書館,此為首次公布。把護國戰(zhàn)爭看作是民族興衰、國家存亡之大事,是有代表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主宰中國政局的先是中國國民黨,后是中國共產黨,國共兩黨不管有多少矛盾和斗爭,但兩黨主要領導人對護國戰(zhàn)爭都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它是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我們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國共兩黨領導人共同的、基本的論斷呢?

      國民黨早期領導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1916年12月13日致電當時大總統(tǒng)黎元洪和北京政府國務院指出,辛亥革命有“民國開創(chuàng)之功”,而護國戰(zhàn)爭為“中國中興之業(yè)”,建議將1915年12月25日的云南護國起義日,定為中華民國國慶日,以取代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29](P40)于此可見,孫中山對云南護國起義評價之高,應是不難理解的。盡管這個建議未成為現(xiàn)實,但它表明護國戰(zhàn)爭在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因此,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著將護國戰(zhàn)爭稱為“第三次革命”,也完全可以理解。

      1916年5月1日,在上海云南駐滬代表李宗黃的歡迎會上,孫中山高度評價護國起義說:“霹靂一聲,云南起義。其目標之正確,信心之堅強,士氣之昂揚,作戰(zhàn)之英勇,以及民心之振奮,響應之迅速,與黃花岡之役,辛亥武昌之役,可謂先后輝映,毫無軒輊,充分表露中華民族之正氣,中華革命黨之革命精神,不唯使籌安丑類,膽戰(zhàn)心驚,即袁世凱,亦何異天奪其魄?!盵30](P151)將護國戰(zhàn)爭與辛亥武昌起義相媲美,這實際上表明護國戰(zhàn)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xù),是民主革命或民主革命主流的組成部分。后來成為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對護國戰(zhàn)爭的肯定評價也明白無誤。

      中國共產黨人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劉少奇,都有肯定的評論。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護國第一軍所屬支隊長(團長),后來是旅長的朱德,川東護國軍領導人劉伯承,老同盟會員、曾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的吳玉章等,這些后來的著名共產黨人,都親身投入了反袁護國戰(zhàn)爭,立下了重大功績,以實際行動支持和肯定了反袁護國戰(zhàn)爭。朱德明確地說,“民國再造,帝制鏟除,推厥元勛,當以邵陽蔡公為最”。[注]四川瀘州《酒城新報》2018年3月7日。在瀘州納溪區(qū)檔案館新近發(fā)現(xiàn)的朱德1916年11月24日給中央政府報告的檔案資料。

      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的這些異口同聲的言論,事實上進一步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是推翻了延續(xù)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護國戰(zhàn)爭的偉大功績,是維護了辛亥革命產生的共和制度,兩者同樣都屬于民主革命的范疇。

      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既提高了云南的聲譽,也提高了云南陸軍講武堂的地位。護國戰(zhàn)爭以后,云南講武堂開始招收華僑學生及朝鮮、越南等鄰國青年入學,使云南講武堂成為不僅是近代中國的著名軍校,也是東亞地區(qū)著名的國際軍校。

      護國戰(zhàn)爭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從云南開始發(fā)動的,首次影響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云南各族人民和云南講武堂師生為護國戰(zhàn)爭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

      云南講武堂在反袁護國戰(zhàn)爭中,立下了重大功績,功震環(huán)宇,也大大提高了云南講武堂的歷史地位,從而促成云南講武堂成為清末民初中國以至東亞的著名軍校。

      猜你喜歡
      護國講武堂帝制
      “七十老翁何所求”:洪憲帝制中的繆荃孫
      馮庸畢業(yè)學校考證
      蘭臺世界(2021年8期)2021-12-28 05:50:23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義務與自由
      護國興教寺 侯曉春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戰(zhàn)友聚會
      云南陸軍講武堂與中國近代革命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8
      “走出帝制”:歷史先聲與在場記錄——《民國政制史》導讀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1:49
      君主制、奴隸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會不平等的締造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8
      清末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創(chuàng)辦時間與創(chuàng)辦者諸家觀點辯證
      长垣县| 张家口市| 稻城县| 灵丘县| 文安县| 盐池县| 泰顺县| 耒阳市| 长沙县| 太仆寺旗| 鱼台县| 永城市| 巴中市| 延津县| 东港市| 正宁县| 南投县| 读书| 英超| 博野县| 梅河口市| 宽城| 淮阳县| 乌苏市| 岳西县| 军事| 西安市| 岫岩| 岱山县| 信宜市| 秀山| 英超| 定陶县| 江口县| 平昌县| 冷水江市| 息烽县| 黄浦区| 蒙城县| 肥乡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