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日語》課程是高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旨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扎實學習,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培養(yǎng)實際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理解能力,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日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綜合運用能力和單項運用技能), 基礎日語能力達到一定水平;重點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形成直接用外語思維的能力。本課程重點是指導學生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基本技能。難點是學生要掌握基礎詞匯、語法、句型,要盡早養(yǎng)成用日語思維的能力。下面就淺談一下教學方法。
近年來受中日關系的影響和高校日語專業(yè)設置雷同化飽和化的影響,日語從曾經的熱門專業(yè)淪為冷門專業(yè),各高校第一志愿錄取率持續(xù)走低,個別二本理工院校甚至出現(xiàn)停招日語的狀況。有些學生是被調劑到日語專業(yè)的,學習意愿較低,大部分新生入學后很迷茫,對于日語專業(yè)的情況知之甚少,對于日語學習更是一頭霧水。他們迫切想知道日語究竟難不難學?怎樣才能學好?能不能學好?日語跟英語的學習方法有什么不同?日語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前景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每一位任課老師都應該適時地為他們做出解答,尤其是基礎日語課的任課老師更是責無旁貸,因為一年級幾乎天天有基礎日語課,他們接觸最多的任課老師就是基礎日語老師。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學習起來才能事半功倍。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次耐心給予解答,尤其對于就業(yè)前景一定要做出很好的描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習日語的興趣。
學外語必須要抓時間,力爭學一點背一點才能積少成多,才能由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針對這一點,要求學生一定要背過前文,會話里的重要句子要會翻譯,讀解文盡量背過。雖然學生覺得有點累,但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如期完成任務,課上都踴躍背課文,每課的單詞聽寫也較為順利。作業(yè)全批全改,由最初的寫假名、單詞、造句子到后期的每周小作文,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予糾正,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孜孜不倦,學生也會受感染,自然容易端正學習態(tài)度。而且,學生一旦養(yǎng)成朗讀背誦的習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后期學習會越來越輕松。反之,會舉步維艱,低年級基礎打不好,高年級會越學越辛苦,個別學生甚至干脆放棄。
針對當前使用教材語言較為生硬、材料相對陳舊的特點,參考其他學校的新教材和學生手中的會話教材適時作一些說明,引導學生多了解較為生活化的日語表達方式,對于教材中沒有涉及而又較為常用的單詞和句型適當作一些補充,穿插在正常的授課中。對于跟課文有關的日本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在不影響課程進度的前提下,適當作一點擴充,引導學生不要死啃課本,要多涉獵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擴大知識面。畢竟要掌握一門外語不能光靠記單詞和背課文,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來充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雖然所學內容有限,但也應慢慢讓學生習慣老師用日語授課,對于新學的單詞和語法盡量讓學生多進行造句和口語練習,引導學生把所學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每課的會話部分原則上不要求背誦,讓學生自由組合運用新學的內容自編場景對話在班里進行表演,編不出來的就背會話原文。實踐證明,學生們都很踴躍,潛力也很大,所編會話經常逗得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提高了學生學日語的積極性。
課上用CD機給學生放日語歌,通過唱歌學日語。課下利用QQ群和微信群等網絡途徑轉發(fā)一些日語知識和日本文化相關內容,推薦一些關于日語學習和日本社會文化的公眾號以及微課視頻等,并在第二天的授課中給予適當講解和引導。每節(jié)課前讓一名同學做發(fā)表,內容可以是自創(chuàng)也可以是網絡新聞或者民間故事甚至日劇臺詞,發(fā)表完后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者討論。從而增加學生學日語的動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
總之,《綜合日語》課是日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課堂上讓學生多思考多發(fā)言,課后讓學生多閱讀,培養(yǎng)語感和日語思維,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日語學習中來。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外語學習更是一個長期堅持和付出的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