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倫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張圖,是一朵半開的花,頓時怦然心動,因為這是一種令我一見傾心的花,名曰“嘉蘭”,雖然中文名稱里有一個“蘭”字,但卻是地道的百合科百合目植物。英文叫flamelily,直譯過來就是“火焰百合”。
嘉蘭是東南部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國花。筆者第一次與它邂逅,卻是在東加勒比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當(dāng)時剛住下,就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了這種奇特的植物。三三兩兩地盛開在樹叢之中。花瓣細長,分開,植物學(xué)上的專業(yè)描述是片條狀披針形,是亮眼的鮮紅,反射著絲綢般的光澤,基部是鮮黃的,分作兩條線向上蔓延。整個花朵是倒懸的,花瓣向上反卷,細長的花蕊在底部平展開?;ò甑倪吘壥前櫜?,像細細的荷葉邊。除了驚艷,實在找不出別的字眼形容那第一眼的感覺。花瓣背面是不起眼的米黃色,待開的花像合攏的手指,安靜地垂著,與綻放時形成強烈對比。
因為對植物還算有點研究,筆者仔細觀察了它的莖葉之后,幾乎當(dāng)即確定這一定是百合。因為不知道名字,自作主張取名為加勒比百合。后來在加勒比花卉圖鑒上看到,果然是百合,當(dāng)?shù)孛纸信试俸希–limbingLily)。
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它攀援功夫了得,絕非浪得虛名,葉腋處除了生出花朵,還會生出長長的卷須。不僅如此,每一片葉子的末端也都長成卷須,平時是蜷成一小團的,一旦“看中”哪根枝條,立刻纏繞上去,沒得逃。五六米高的大樹攀上去,完全不是問題。
到了非洲更發(fā)現(xiàn),嘉蘭還有一種較為“溫和”的橙黃色。津巴布韋及周邊鄰國均有大量分布。非洲的嘉蘭散布在野生的灌木叢中,攀援能力較加勒比的品種要差很多。但分叉能力超強,一個單株就能長成一叢,在非洲草原上基本是平鋪蔓延的趨勢。
嘉蘭確實是一種不凡的植物。不列顛百科全書自然卷的植物圖鑒里,也專門有它的章節(jié),作為一種代表性植物。因為嘉蘭奪目的美麗,采伐者曾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大批涌向津巴布韋,造成嘉蘭數(shù)量銳減。在津巴布韋政府明令禁止后,盜伐行為仍然不絕。有植物保護組織曾強烈呼吁加強保護,以防止它淪為瀕危植物。不過,這有些多慮了。嘉蘭的生長和繁殖能力極強,在東南部非洲大多數(shù)地方,現(xiàn)在仍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野生植物。
與此相對,嘉蘭的人工繁育卻十分艱難。筆者自己試過很多次,從未成功。幼苗移栽無論多么小心翼翼,都不會成活。收集種子幾乎不可能。能在植株上摘到的種子都不夠成熟,發(fā)不了芽,而種子一熟就落到地里,基本找不到。就算運氣夠好,發(fā)出了芽,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下也很難長大。也許這可以從側(cè)面說明為什么盜采盜伐這些年已經(jīng)減少了很多。
就在本文收尾之際,與上海辰山植物園的朋友偶然談及,才知道該植物園已成功種植嘉蘭,且有多種顏色。在中國南方一些家庭花園中也已可以培植嘉蘭,文首提到的照片就拍自一位朋友蘇州的花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