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騰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重慶 400000)
歌曲《牧羊姑娘》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由詩人鄒荻帆作詞、金砂作曲、喻宣萱首唱的一首具有西北草原風格的民族歌謠體抒情歌曲。歌曲通過敘事性的手法描述了一位牧羊女悲慘的生活境遇。
該歌曲一經問世就受到廣泛歡迎,并風靡一時。于民間流傳時,一度被誤以為是四川、青?;騼让晒琶窀?,各音樂團體也紛紛爭相演繹,還被收錄在日本的唱片中發(fā)行,《牧羊姑娘》被翻譯為《養(yǎng)花姑娘》。其樸素的歌詞和民歌化的憂傷旋律,一直感動著聽眾,代代相傳。
歌曲《牧羊姑娘》是一首民族歌謠體抒情歌曲,歌詞樸素、真摯。旋律采用五聲性的民族風格,在五聲調式中加入變宮音,全曲采用羽調式。
旋律一開始從高音逐漸迂回下行,經過了兩次小的起伏后,下落到全曲的最低音,音域控制在十度之內,高低音區(qū)變化不算突出。
作曲家金砂采用了單二部的曲式結構,把四段歌詞分成兩個大的部分,以分節(jié)歌的形式呈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句式和結構都比較規(guī)整。從歌詞來看,兩部分歌詞所描述的事物各有所指。第一部分歌詞“對面山上的姑娘,你為誰放著群羊?淚水濕透了你的衣裳,你為什么這樣悲傷、悲傷?對面山上的姑娘,那黃昏風吹得好凄涼!穿的是薄薄的衣裳,你為什么還不回村莊、回村莊?”描述了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看到對面山上的牧羊女神情哀痛,不禁心生憐愛,從而關切地詢問牧羊女為何悲傷。第二部分歌詞“山上這樣的荒涼,草兒是這樣枯黃,羊兒再沒有食糧,主人的鞭兒舉起了抽在我身上。北風吹得我冰涼,我愿靠在羊兒身旁,再也不愿回村莊,主人的屠刀閃亮亮要宰我的羊。”是以牧羊女為視角,唱出其生活的悲慘遭遇。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牧羊姑娘》這首歌的感情基調是悲傷的,然而在《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中國作品(一)》上,以及現流傳的多數曲譜中,《牧羊姑娘》被配上了伴奏,并且加上了速度術語“Moderato”和表情術語“優(yōu)美地”(見譜例1)。
從鋼琴伴奏的和聲上看,和聲語言非常的直白,整首作品的伴奏中僅用到羽和弦、商和弦、角和弦這三個和弦(譜例2)。從伴奏織體來看,全曲基本都配以右手八度的柱式和弦加左手的分解和弦,織體變化不多,稍顯單調。且八度的柱式和弦在鋼琴伴奏織體中多是用來表現遼闊、宏大、悲壯等情感,在《牧羊姑娘》中大面積的使用,與歌中表達女子的哀傷不甚符合。歌曲中描寫不同人物角色的段落,和聲與織體亦無變化,音樂形象不太分明。如通過不同和弦的色彩對比,或改變鋼琴伴奏的織體及和聲,使其兩部分形成對比,將“發(fā)問者”的關切、憐愛與作為“回答者”的牧羊女心中哀傷、痛苦準確表達出來,會讓整首歌曲以及歌曲中描繪的故事更加豐滿、完整。
譜例1:
譜例2:
音樂表情術語與速度術語有為音樂奠定感情基調的重要功能,一定要與歌詞內容、曲調情緒相關。另一方面,歌曲伴奏作為歌曲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能夠幫助演唱者快速的把握住歌曲情感,充分的表達歌詞、旋律的內涵。陸在易在人民音樂的評論文章中曾寫到:“藝術歌曲的伴奏部分(主要是鋼琴,有時加1-2件樂器助奏,亦可用樂隊,但是寫法應精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義的伴奏,而是與歌曲聲部相融合,成為作品整體中不可更改的有機組成部分?!雹俟P者所舉《牧羊姑娘》一例,如若不只是考慮到歌曲旋律的優(yōu)美,而配上“Moderato”和“優(yōu)美地”,且能將伴奏編配得更加細致、生動,或許會讓整首歌曲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音樂表情術語是用文字對歌曲意境的整體描述和規(guī)定,伴奏更是幫助演唱者準確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和表現音樂內涵的重要的依據。因此,在為音樂作品添加表情術語及編配伴奏時,定要反復推敲,力圖符合音樂意境、內涵。
注釋:
①陸在易.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之我見[J].人民音樂,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