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張玉寶
小學(xué)三年級到五年級的暑假,省電視臺會在上午11: 55到12: 00,播放一首歌曲——劉海波的《別來無恙》。這首歌成了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旋律:“今日重回故鄉(xiāng),又見炊煙繞梁,召喚那晚歸的牛羊……山高水長,別來無恙”。當(dāng)時還小,只是單純喜歡那優(yōu)美的旋律,卻不明白歌詞中的鄉(xiāng)愁是什么意思。多年后,離家在異鄉(xiāng)工作扎根,每次聽到這首歌,總是熱淚盈眶。閉目回味,伴隨歌曲回旋于腦海的是家鄉(xiāng)的山路,芬芳的野花,清涼的江水,繞梁的炊煙,故人熟悉的笑臉,以及家鄉(xiāng)的美食。
我的老家是位于山西中南部,汾水之濱的臨汾。山西作為面食大省,面食種類繁多,在全國數(shù)一數(shù)二。我們臨汾人愛吃饸饹面,家家都有壓饸饹的機器。當(dāng)?shù)厝朔昴赀^節(jié),紅白喜事,滿月喬遷,長輩祝壽,朋友來訪,“吃席”必備饸饹。在不同場合下,饸饹面被賦予了獨特而美好的寓意:做壽時為長壽面;婚禮時寓意長長久久,百年好合;小孩慶祝滿月時代表健康平安;喬遷之喜祝愿鄰里和睦。
家鄉(xiāng)最出名的饸饹有兩種做法:一種叫“干面饸饹”,一種叫“八珍臊子饸饹”。二者最主要的區(qū)別就是:干面饸饹是湯面,八珍臊子饸饹是打鹵澆面。
我吃過那么多家面館的饸饹面,只有父親做的八珍臊子饸饹面才最能代表故鄉(xiāng)的味道。每當(dāng)回到故鄉(xiāng)或父親來我家小住,第一餐必須吃八珍臊子饸饹面。父親的手藝在親人朋友里最出名,連我們當(dāng)?shù)刈隽魉拇髱煾刀寂宸赣H的手藝,說父親真應(yīng)該去開個面館,當(dāng)個廚師。鄰居家偶爾招待親戚,要做頓好吃的,父親便會被邀請去做面。雖然辛苦,但他還是對此樂此不疲,說自己就愛做飯。
制作八珍臊子,顧名思義需要8種原料,包括醬炒豬肉、酥肉、炸豆腐、海帶、黃花菜、雞蛋、菠菜、香菜。輔料有白糖、甜面醬、玉米淀粉、蔥白、油、鹽、香油、醋、辣椒、生姜末、蒜、花椒粉、大料粉、雞精、味精、老抽等。
全國各地對臊子的叫法不一樣,有叫鹵子的,有叫澆頭的,也有叫拌面醬的。一般而言,人們吃面的過程都比較快,甚至有人5分鐘就能解決戰(zhàn)斗??勺鲭拥没ㄉ洗蟀胩斓臅r間,尤其是這八珍臊子,每種原料無論葷素都要進行預(yù)先處理,或洗或切,或提前焯燙,或腌制入味,做起來很費功夫。單說這醬炒豬肉吧,不僅要用加了生姜和蔥段的熱水焯燙豬肉,去除血水、腥味,還要用熱油爆香蔥、姜,用甜面醬大火爆炒出醬香味,再加入豬肉和其他調(diào)味料,慢火煨燉20分鐘,收汁后才能制作臊子。制作臊子的同時,另起鍋將饸饹面煮熟,在面中澆入熱乎乎、香噴噴的八珍臊子。光是想想就覺得要掉哈喇子了。
說起鄉(xiāng)愁,余光中先生已經(jīng)把它寫到了極致,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用留在舌尖上的美味來寄托對家鄉(xiāng)的懷念,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感受。饸饹面是我們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思念的寄托,是遠方游子對于家鄉(xiāng)獨特風(fēng)味的復(fù)制,卻又不可言說的情懷。長長的,蜿蜒曲折的鐵路像極了一根根長長的饸饹面,一頭連著故鄉(xiāng)圓圓的月亮,一頭連著遠方游子的心房。長長的,彎彎的汾河亦像一根長長的饸饹面,一頭是母親殷切的關(guān)懷,一頭是兒女滿心的回望。長長的,巍峨的霍山亦像一根又粗又長的饸饹面,一頭挑起美好生活的希冀,一頭邁出腳踏實地去奮斗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