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凰
【摘 要】
目的:觀察中醫(yī)方劑治療小兒哮喘的臨床效果。方法:80 例哮喘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方劑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2.86%,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根據患兒不同類型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肺功能,提高小兒哮喘的治療有效率。
【關鍵詞】 小兒哮喘;中醫(yī);寒性;外寒內熱;熱性;平喘湯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112-01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廣泛性細小支氣管狹窄,其臨床表現以氣喘、胸悶為主,其病變基礎為各種炎性細胞浸潤?;純撼S?Th1/Th2 細胞功能紊亂、肺泡內巨噬細胞發(fā)展不平衡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氣道黏膜除外炎性細胞浸潤外還有高水平的 IgE、粘附因子、趨化因子及內皮素,更加重了黏膜細胞的破壞。本研究采用中醫(yī)藥方劑治療小兒哮喘,并記錄了治療前后患兒肺功能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 2017 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收治的確診為哮喘的患兒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 12 例,平均年齡(7.4±1.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3.1±1.3)年。對照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7.2±1.4)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病程(3.3±1.6) 年。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平喘湯劑。其中寒性哮喘方:麻黃3g、蘇子10g、杏仁5g、法半夏6g、紫苑6g、款冬花10g、射干6g、葶藶子10g、甘草3g。外寒內熱型哮喘方:麻黃5g,蘇子10g,杏仁5g,僵蠶10g,地龍6g,法半夏6g,紫苑6g,款冬花10g,辛夷6g,麻黃根10g。熱性哮喘方:麻黃3g、杏仁6g,地龍5g,桃仁8g,重樓6g。肺實腎虛方:黃芪15g,太子參 15g,茯苓15g,白術12g,毛冬青15g,法半夏10g,人參葉10g,防風6g,陳皮6 g,甘草3g。根據患兒疾病類型選擇方劑,水煎取 80~100ml/d,分3次口服。治療療程為2周。
1.3 觀察指標 患兒治療前后 FEV1、PEF 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患兒氣喘、聲嘶、咳嗽、胸悶癥狀消失,伴過敏性鼻炎患兒鼻塞、流涕等癥狀緩解,肺部聽診無哮鳴音,支氣管激發(fā)試驗及支氣管擴張試驗陰性,FEV1、PEF 均在正常范圍;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等化驗室指標無異常。有效:患兒氣喘、聲嘶、咳嗽、胸悶癥狀較前有所緩解,伴過敏性鼻炎患兒鼻塞、流涕等癥狀緩解,肺部聽診可聞及少量哮鳴音,FEV1、PEF 有所改善;化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患兒氣喘、聲嘶、咳嗽、胸悶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肺部聽診仍有明顯的哮鳴音,支氣管激發(fā)試驗及支氣管擴張試驗陽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等化驗室指標未見好轉。總有效率=(臨床控制+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指標變化 觀察組治療前 FEV1(0.97±0.17)L/min、PEF(62.35±5.66)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73±0.28)×109/L;治療后FEV1(1.34±0.25)L/min、PEF(85.42±7.01)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46±0.22)×109/L。對照組治療前 FEV1(0.99±0.21)L/min、PEF(63.75±5.83)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 (0.76±0.31)×109/L;治療后FEV1(1.33±0.27)L/min、PEF(76.64±5.92)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47±0.20)×109/L。上述三個指標,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 PEF 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控制64.29%,有28.57%,無效7.14%,總有效率92.86%;對照組臨床控制39.29%,有效32.14%,無效28.57%,總有效率71.43%。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哮喘發(fā)病是體質、環(huán)境、飲食、情緒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小兒哮喘病因病機為風邪為患、痰飲伏肺、痰瘀互結、肺脾不足、腎虛等。痰伏于內,外邪觸發(fā),痰瘀氣阻,使肺氣宣發(fā)和肅降功能失常,故痰為小兒哮喘的重要治療對象。平喘湯也以止咳、平喘、化痰為主,并根據不同病理類型調整用藥。寒性哮喘注重祛風溫陽。外寒內熱型哮喘用藥以辛苦為主、寒熱并用,方中以黃芩瀉中焦火,除脾濕熱,并以辛夷入藥,宣肺通竅,祛除外風。除此之外,不同時期用藥也有一定變化,如哮喘發(fā)作期祛風祛痰、緩解期健脾化痰、穩(wěn)定期固氣抑痰、頑固性哮喘重用活血化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最大呼氣流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92.86% 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中醫(yī)根據患兒不同類型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肺功能,提高小兒哮喘的有效率,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郭丹丹,孫秩秋.小兒哮喘緩解期中醫(yī)藥防治進展 . 吉林中醫(yī)藥,2012,32(1):102-104.
[2] 張麗萍,陳光明.從病因病機論小兒哮喘緩解期的治療方法.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2):301-303.